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AI纪要】英伟达业绩超预期!一文看透美股AI七姐妹的生死竞速

2025-11-20 11:00

(来源:Gangtise投研)

英伟达2025财年三季度财报直接点燃科技圈!总营收飙至351亿美元同比暴涨94%其中数据中心业务以308亿美元营收、112%的同比增速刷新纪录,占总营收比重攀升至87.7%,堪称AI时代的"算力发动机"。更震撼的是,Blackwell平台首秀即贡献31%数据中心收入,Ansys、西门子等顶级CAE软件商争相采用,实现工程仿真速度50倍提升,其3nm制程的技术护城河已现。

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更体现在盈利质量上:73.8%的TTM毛利率远超AMD(47.6%)台积电(58.98%)等同行,接近奢侈品级盈利水平。目前手握5000亿美元长期订单,相当于全球算力军备竞赛的"预付款",但供应链隐忧也随之浮现——台积电CoWoS封装产能爬坡难度,正考验着这家巨头的交付能力。

但AI战场从不是独角戏!微软靠"算力+模型"生态收割企业市场,Meta用AI重构社交与广告,谷歌、亚马逊双线破局,苹果、特斯拉坚守差异化赛道——美股科技"七姐妹"的三季度AI答卷已全部揭晓。

本文将从商业化路径、核心数据、未来押注三大维度,全方位对比七家巨头的AI布局、盈利质量与增长潜力,带你看清谁是真赢家、谁在赌未来。接下来,这场科技巨头的生死竞速,咱们逐一拆解!

一、AI 落地的三种姿势:谁真正把技术变成钱?

七大巨头的 AI 布局早已跳出 “概念炒作”,形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核心可分为三大阵营,赚钱能力高下立判:

1. 算力卖水人:聚焦基础设施,躺赚行业红利

  • 英伟达(NVIDIA)

    AI 时代的 “印钞机”,三季度数据中心营收飙至 510 亿美元(同比 + 66%),占总营收 90% 以上。Blackwell 平台成绝对主力,贡献 Blackwell 系列三分之二收入,手握 2025-2026 年 5000 亿美元订单储备,CUDA 生态让竞争对手难以撼动。73.6% 的毛利率堪比奢侈品,唯一隐忧是中国市场受限(H20 销售额仅 5000 万美元),错失庞大增量市场。

  • 微软(MSFT)

    “算力 + 模型” 双保险,Azure 及云服务增长 40%,OpenAI 2500 亿美元采购协议锁定长期需求Copilot 系列月活突破 1.5 亿,90% 财富 500 强企业买单,3920 亿美元商业剩余履约义务(RPO)彰显企业客户粘性。既靠基础设施赚硬件钱,又靠 Copilot 赚软件订阅钱,全链条盈利模式无人能及。

2. 场景改造者:深耕自身生态,AI 重构核心业务

  • Meta(META)

    社交 + AI 的极致融合,三季度总营收增长 26% 至 512 亿美元。AI 推荐系统让 Facebook 使用时长 + 5%、Threads+10%,Reels 短视频年化营收超 500 亿美元;端到端 AI 广告工具年化营收破 600 亿美元,成为增长核心引擎。激进押注超级智能实验室,2025 年资本支出预计 700-720 亿美元,赌的是 “超级智能提前到来” 的时代红利。

  • 谷歌(Alphabet)

    全栈式 AI 突围,三季度总营收 1023 亿美元(同比 + 16%)。搜索业务靠 AI 模式日活超 7500 万,广告收入增长 15%;谷歌云增速 34%,积压订单 1550 亿美元(同比 + 82%),利润率提升至 23.7%,终于摆脱 “烧钱” 标签。TPU 算力 + Gemini 模型 + 搜索 / 云场景深度绑定,既守住基本盘,又打开增长天花板。

  • 亚马逊(AMZN)

    AWS + 电商双线受益,三季度总营收 1802 亿美元(同比 + 12%)。AWS 增长 20.2%,Tranium 芯片季度环比增长 150%,Bedrock 推理引擎瞄准全球最大规模;电商端 AI 助手 Rufus 年增量营收将超 100 亿美元,广告业务增长 22% 至 176 亿美元,形成 “云算力 - 电商场景” 的独特闭环。

3. 闭环深耕者:坚守差异化,AI 赋能核心优势

  • 苹果(Apple)

    硬件 + 服务的 AI 闭环,三季度总营收 1025 亿美元(同比 + 8%)。iPhone 17 系列推动手机业务增长 6%,M5 芯片让 Mac AI 性能提升 3.5 倍;服务业务营收 288 亿美元(同比 + 15%)创纪录,靠 App Store、Apple Music 等持续变现。AI 功能聚焦隐私与实用(实时翻译、高血压监测),不追求 “大而全”,但用户粘性极强(美国客户满意度 98%)。

  • 特斯拉(Tesla)

    汽车 + 机器人的跨界 AI,三季度汽车业务营收增长 29%,储能业务创纪录。FSD V14 版引发市场热潮,奥斯汀机器人出租车即将取消安全驾驶员,Optimus V3 预计 Q1 亮相。但盈利质量有待提升(汽车毛利率 15.4%),关税影响超 4 亿美元,机器人量产难度大,战略落地节奏成为关键。

二、核心数据 PK:谁的增长更有含金量?

公司

总营收增速

核心增长引擎

关键盈利指标

AI 投入强度

英伟达

62%

数据中心业务(+66%)

毛利率 73.6%

供应链扩产,锁定台积电产能

微软

18%

Azure(+40%)、Copilot 生态

运营利润率 49%

FY26 资本支出增速超 FY25

谷歌

16%

搜索广告(+15%)、谷歌云(+34%)

营业利润率 30.5%

2025 年资本支出 910-930 亿美元

Meta

26%

AI 广告(+26%)、Reels

运营利润率 40%

2025 年资本支出 700-720 亿美元

亚马逊

12%

AWS(+20.2%)、广告(+22%)

运营利润率 9.7%

2025 年资本支出 1250 亿美元

苹果

8%

iPhone(+6%)、服务(+15%)

毛利率 47.2%

休斯顿 AI 工厂投产

特斯拉

-

汽车业务(+29%)、储能

汽车毛利率 15.4%

2026 年资本支出大幅增加

关键结论:

  1. 高增长高盈利阵营

    英伟达、微软、Meta,AI 直接驱动核心业务,增速与利润率双高,是三季度最大赢家;

  2. 稳健增长阵营

    谷歌、亚马逊,基本盘扎实,AI 带来增量突破,增长确定性强但短期弹性不及前三者;

  3. 差异化阵营

    苹果、特斯拉,坚守自身优势赛道,AI 渐进式赋能,增长稳健但面临跨界竞争压力。

三、未来押注:谁在赌下一个十年?

三季度的业绩只是起点,七大巨头的真正较量在于对未来的押注,每个公司都有清晰的 “生死线”:

  • 英伟达

    押注 “算力持续短缺”,Rubin 平台计划 2026 年下半年量产,目标是性能再翻一番,同时拓展实体 AI(机器人、数字孪生)市场,避免过度依赖数据中心;

  • 微软

    押注 “OpenAI 深度绑定”,独家 IP 权利延伸至 2032 年,全力建设 “行星级 token 工厂”,提升算力利用率,巩固企业 AI 生态垄断;

  • Meta

    押注 “超级智能提前到来”,疯狂扩充算力和人才储备,计划整合三大 AI 系统为统一架构,同时推进 AI 眼镜等硬件,抢占下一代计算平台;

  • 谷歌

    押注 “全栈 AI 闭环”,Gemini 3 即将发布,TPU 产能持续扩充,目标是让 AI 覆盖搜索、云、硬件全场景,打破微软生态壁垒;

  • 亚马逊

    押注 “Agentic Commerce”,让 AI 助手 Rufus 成为购物核心入口,同时扩大 AWS 算力优势,争夺企业 AI 基础设施市场;

  • 苹果

    押注 “空间计算 + 设备端 AI”,Apple Vision Pro 持续迭代,M 系列芯片 AI 性能升级,坚守隐私优势,避免与云厂商正面竞争;

  • 特斯拉

    押注 “自动驾驶 + 人形机器人”,FSD 全面落地机器人出租车,Optimus 量产是关键,若能突破制造瓶颈,有望开辟万亿级新市场。

四、启示:该关注什么?警惕什么?

七大巨头的三季度战局给出三大信号:

  1. AI 投入强度 = 未来增长潜力

    资本支出规模(亚马逊 1250 亿、谷歌 920 亿、Meta710 亿)直接反映公司对 AI 的信心,算力储备成为核心竞争力;

  2. 盈利质量比增速更重要

    英伟达 73.6% 的毛利率、微软 49% 的运营利润率,证明 AI 商业化的高回报,而特斯拉 15.4% 的汽车毛利率则提示跨界 AI 的盈利挑战;

  3. 风险不可忽视

    地缘政治(英伟达中国市场受限)、监管压力(Meta 欧盟合规成本)、技术路线错误(苹果 AI 保守策略),都可能改变行业格局。

总结:AI 时代没有 “安全区”

三季度的分化已经证明,科技巨头的竞争不再是 “规模比拼”,而是 “AI 融合速度” 的较量。英伟达的算力垄断、微软的生态闭环、Meta 的激进押注,代表着三种成功范式;而苹果的保守、特斯拉的跨界,则是另一种 “稳中求进” 的选择。

未来 1-2 年,AI 将加速淘汰 “伪创新者”,真正的赢家必然是既能掌握核心技术(算力 / 模型),又能打通场景变现的全能玩家。这场生死竞速,才刚刚进入中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