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雷军吐槽涨价实在太多了!中芯国际赵海军:存储芯片产能紧张逼得手机厂商不敢下单

2025-11-19 15:03

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存储芯片涨价潮呈现出加速态势,这股由AI算力需求引爆的供应链风暴,正将智能手机行业推入两难境地。

“存储芯片产能供应紧张,致使智能手机领域客户拿货趋于谨慎。”中芯国际CEO赵海军在近日业绩会上的判断,道出了整个行业的焦虑。据供应链消息,小米、OPPO、vivo等主流厂商的存储芯片库存已普遍低于两个月安全线,部分厂商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库存甚至不足三周,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更棘手的是,上游原厂(美光科技、三星、SK海力士)正以接近50%的涨幅报价施压。摆在手机厂商面前的,是一道残酷的选择题:若不接受涨价,将面临断供风险,若接受,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将被严重挤压。多家厂商已为此暂缓本季度的存储芯片采购计划,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AI大模型浪潮是推动本轮涨价的诱因之一。数据中心对存储芯片的需求激增,服务器厂家愿意支付高价抢夺产能,直接推高了市场均价。这股浪潮已从上游供应链强势传导至终端厂商。

作为国产手机的销量担当,面对上游压力,小米已率先感受到成本攀升的寒意。数据显示,Redmi K90标准版起售价定为2599元,比上一代K80的2299元上涨300元,这一调整直接引发市场争议。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回应Redmi K90系列定价时坦言:“今年整个内存市场价格的上涨比预期要高得多。”

小米高管团队多次公开预警存储成本危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行销总监马志宇在11月3日表示:“刚刚看到明年最新的成本预估,有点惊悚”。小米产品经理@笋寸也预告:“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且会持续加剧,明年都是涨价”。雷军更是直言:“内存涨价实在太多”。

供应链人士早前提醒消费者:“大内存或者大存储的手机大家要且买且珍惜了,因为相应价格暴涨后,已经让手机厂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存储芯片行业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双密集型产业,产品设计周期长、工艺复杂、资金投入高,对研发能力、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均有极高要求。正因如此,全球存储市场长期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外巨头主导,呈现出高度垄断格局。

目前,全球存储芯片市场高度集中。根据2021年数据,在DRAM的行业份额中:三星(43.03%)、海力士(28.38%)、美光科技(22.73%),NAND的行业份额中:三星(34%)、铠侠电子(19%)、WDC(14%),海力士(13%)、美光科技(11%)、英特尔(6%)。

摩根士丹利明确指出,在这场由AI驱动的内存超级周期中,SK海力士、三星等上游厂商凭借强大定价权将迎来利润率扩张和盈利飙升,而下游的PC、手机和消费电子供应链则将面临剧烈的成本压力和利润挤压。这一分化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存储芯片涨价潮持续加剧,已让手机厂商陷入保供应还是保利润的两难。小米的率先调价,既是对成本压力的诚实回应,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集体困境。在上游巨头垄断、AI需求持续高企的格局下,短期内价格回落几无可能。对于国产手机而言,加速高端化以提升溢价能力、加大自研投入以突破技术壁垒、探索DNA存储等未来技术,将是穿越周期的必然选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