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18 20:52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六里投资报;作者:投资报
11月17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每周的宏观策略谈中,对2026年到2027年全球经济与中国宏观走势作出展望。
他认为,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会继续降息,先降到一个接近中性的水平,利率降到3%到3.25%之间,
之后进入一段时间的观望,跟机会主义式的管理通胀。
美国解决债务问题的路径,很接近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头些年,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债务采取高增长、高通胀的手段;
他们要“run economy hot”——就是让经济偏热一点来消化债务水平。
所以邢自强判断,明后两年在这几项因素的加持之下,较高的财政赤字、AI相关的投资大干快上,以及总体的消费韧性,
可能使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有温和放缓,但下半年之后逐渐修复,体现出韧性。
相比之下,美元虽面临压力,但因其他主要经济体表现疲软,美元指数或仍企稳,而人民币则有望对美元小幅升值。
针对中国,邢自强指出,2026年将是打破通缩的攻坚之年,2027年有望实现从通缩向低通胀过渡。
预计2026年实际GDP增长4.8%,名义GDP增长约4.1%,通缩幅度收窄;2027年名义GDP增速有望回升至4.8%。
政策层面,他预计中国将实施象征性降息10–20基点,并逐步加大财政支持。
此外,“十五五”规划将以科技为主线,兼顾消费与民生,推动社会保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他提出上、中、下三策,
其中以设立中国版“房利美”、通过财政贴息降低按揭利率的下策可行性最高,有望改善市场预期并助力房地产软着陆。
邢自强强调,随着政策共识逐步凝聚,2027年中国有望走出通缩,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
投资报整理精选了邢自强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总的来讲,预期2026年和2027年,美国经济还是比较有韧性的。
特别是短期来讲,人工智能带动美国的投资,中长期来讲可能会释放出对生产率的带动,
所以,2026年和2027年美国经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韧性。
具体从季节性上来讲,2026年的上半年会略差一点。因为有一些今年政策的滞后扰动,就是说关税的调整,移民政策的收紧。
但是看明年的全年,靠与AI相关的投资来托底。可能上半年偏弱之后,下半年逐个季度美国经济也会修复。
到了2027年,可能美国的通胀也逐渐稳定了。
AI带动的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显性化了,
使得它的经济在健康增长区间依然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水平。
货币政策方面,我们还是看美联储会继续降息,先降到一个接近中性的水平,
也就是把利率降到3%到3.25%之间,之后进入一段时间的观望跟机会主义式的管理通胀,看数据。
但总的来讲,大家也知道现在美联储的政策可能是更容易走向鸽派,而不是走向鹰派。
更何况明年还要面临美联储的换届,下一任主席的倾向可能更偏向于用货币政策来保增长。
这也符合我们对美国白宫行政当局和政策界对于化债思路的理解。
化债,就是美国也面临着过去这么多年政府赤字不断增长,积累的债务越来越高,树不能长到天上,那该怎么去化解呢?
美国显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是希望让经济偏热一点,利率偏低一点,靠增长来解决化债,
也就是以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名义GDP的增长,高增长、中高水平的通胀来发展。
现在看起来政策也是如此,
导致美国来解决债务问题的路径,很接近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头些年,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战争债务采取的高增长、高通胀的手段。
当时美联储也是采取了主动介入,压低利率,
通过YCC(收益率曲线控制)来控制利率,让利率跌到二点几以下,尽管那时候通胀还比较高。
同样的,鼓励战后的投资重建,
通过一个较高的增长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实现了化解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巨额的政府债务。
现在看起来美国的政界采取的政策如出一辙,他们经常说要“run economy hot”——就是让经济偏热一点来消化债务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照理说对美元是不利的,因为它的实际收益率在下行,
但是大家反思一下,就是发现全球来讲,举目四望,欧洲经济也不好,日本也一般。
所以美元对谁贬值?
作为一个相对比较,也看不到别的法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的空间。
相反,我们觉得人民币是有望对美元略微升值的。
比如说明年底升到7.05,后年升到6.95。
但毕竟整体美元指数中,人民币占这个篮子比例还比较低。
美元指数,有可能短期还是企稳的。
围绕中国的情形,我想在这样的外部需求的铺垫之下,
在中美贸易博弈按下了暂停键的情况下,以及在2024年“924”之后,
朝着打破通缩迈出思维定式,迈出了一些步伐,但还在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中。
2026年到2027年,是中国从通缩迈向低通胀的过渡期,
特别是2026年,可能还是这三年攻坚战的最后一年。
具体到数字上,我们认为可能明年的实际GDP增长4.8%,但名义GDP增长会偏慢一点,大概是在4.1%左右。
也就是说这是连续第三年了,中国的名义GDP增长在4%出头。
也就是说2026年依然通缩,但幅度放缓;
到了2027年,我们预计GDP的实际增速略微放缓到4.6%,但更为平衡了。
尤其是“十五五”规划以科技为纲,兼顾消费这些框架的具体落地,对社会保障,对房地产一些政策具体的落实,
到了2027年,名义GDP增速率可能回升到4.8%。
物价指数,特别是GDP平减指数转正,实现走出通缩。
这里面也是涵盖了我们对财政、货币、房地产和社保政策的假设,
你像财政政策,光看2026年,
一开始三月份的两会可能制定的一些财政政策的量,比如说赤字率,还是跟2025年差不多的。
也就是说还是一个小步慢走的阶段。
但是,有可能到2026年下半年会继续地加码,
尤其是考虑到房地产的调整,和物价继续处于通缩。
在经历2026年上半年的一些反馈之后,明年下半年我们估计会有追加的财政政策,
所以,明年总体广义的财政赤字还是有望比今年加码,增加力度的。
当然具体的投资来讲,明年还是偏向供给端为主,投资于人,投资于社会保障福利端和房地产端的偏小一点。
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2027年这个比例有望进一步平衡。
在货币政策端,我们预计会有象征性的降息。
比如说未来一年降息10-20个基点,
这个时间点,主要取决于经济的数据是不是明显低于预期,以及股市出现较大的波动。
如果这两者因素出现了,那降息10-20个基点,象征性地提振信心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是更多的货币政策还是靠一些定向的工具,
比如说再贷款,PSL(抵押补充贷款)这些工具。
这是我们对明年的一些财政货币政策的看法。
当然这里面比较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预计到了2027年之后,会渐进地打破通缩,走出来。
这一块是对目前的新质生产力,包括AI投资带动生产率的这些憧憬,还是对政策再平衡的,我想两者皆有。
在目前“十五五”规划已经提出了一个以科技为纲,但兼顾消费和民生。
到了2027年的时候,我想兼顾消费和民生里面,一些政策会体现得更为明确。
比如说“投资于人”是不是能够量化进“十五五”的KPI,
明确居民消费率要提升到多少的水平?
以及实现它,公共服务、公共社会保障要提升到怎样的覆盖水平,
来真正地编织起一个社会安全网,打破高储蓄和低消费的负循环。
这是第一个。
第二就是反内卷的制度化,
不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是搞产业联盟,只是试图去整合一些产能,而更多的是要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
让地方政府做的各项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补贴被清除,
让大家从拼规模,转向真正的拼营商环境和拼效率,这是反内卷的制度化。
那最后一块,就是从财政政策转向和房地产政策改革的角度,
是否能够把房地产去库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扩容,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和兜底的工具,
减少老百姓的预防性储蓄,以及大家对房地产的观望情绪。
在不同的政策场合,我们呼吁了房地产的上、中、下三策。
这三策的利弊,我们也有比较详尽的分析。
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上策就是中央出钱直接收购存量的商品房,改造成保障性住房。
好处是理论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减少库存,稳定价格的预期。
但这些执行难度,以及道德风险约束了上策短期出台的可能性。
中策,就是对优质房企和城投平台进行债务重组或者债转股。
也就是说不再是保项目,而是直接保主体。
难点就是怎么选?
选择救助对象会不会存在着国进民退,历史上这些企业是不是无序扩张过?
它的管理层,它的创始人是不是有一些有漏洞的行为。
对这种道德风险的追溯,可能也是限制当前出台这个中策的部分原因。
所以我们也提出了下策,就是通过财政贴息的按揭利率设立中国版的“房利美”。
中国大幅降息可能性偏低,
我们刚才预测了未来一年降息10到20个节点,部分原因是要金融稳定、保护息差,但是可以通过财政机制贴息按揭利率。
设立中国版的“房利美”,相对于上策和中策,这条在可行性上占优。
如果中国也采取财政贴息,大幅地降低按揭利率,
是有望使得在大中城市租金回报率逐渐优于按揭利率,大幅改善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尽管这存在需要财政付出一些钱,有一些压力,但是也许做了两年、三年之后,整体房地产预期重燃。
这三项政策都在研讨之中,我觉得明年下半年还是有望出台的。
所以随着社会反馈的深化,不管是对于解决地方债问题,促进服务业消费的支持;
还是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夯实,房地产的问题,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凝聚共识,认知深化;
最终到2027年,整个政策的取向更为平衡,使得经济能打破通缩,GDP平减指数回归正值,整个名义GDP的增长回到接近5%,这是我们对未来两年的主要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