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cXO系列专家谈-新分子研发方兴未艾:小核酸

2025-11-18 20:17

(来源:纪要头等座)

cXO系列专家谈-新分子研发方兴未艾:小核酸

一、小核酸药物产业链成本结构与生产技术趋势

小核酸药物产业链成本中,以英克司兰为例,原料药成本占比约10%,制剂成本与原料药相当(约10%),合计生产成本占终端价格的20%。原料端可分为载体、单体、试剂及溶剂四大类,五年前载体依赖进口,单体以国产兆维、吉玛为主,试剂和溶剂亦以国产为主,三者成本各占1/3。当前受益于资本介入和竞争加剧,单体价格已降至五年前的1/10-1/15,载体逐步实现国产化(如蓝晓、南开合成),在siRNA中单体与载体成本合计占比降至15%-20%,试剂和溶剂成为成本主要构成。生产技术方面,固相合成法因粗品纯度高、纯化简单及收率优势,成本较其他方法低10%-20%,英克司兰原料药价格已从规模化生产前的高位降至约3000元/克,未来有望进一步下降50%-67%。

二、CDMO行业竞争格局及客户定价策略

国内小核酸CDMO市场呈现分层竞争,头部企业包括药明康德(合全药业)、凯莱英及上海兆维。定价方面,临床I期IND申报阶段,合全报价约1500万元,凯莱英约1100万元,新进入者为抢订单报价更低。毛利率方面,行业整体差异不大,但小企业为获取项目经验可能牺牲毛利。客户策略上,企业优先考量合规性,在此基础上对价格敏感,尤其大型药企成本核算严格;针对不同客户,兆维对无产能竞争风险的大客户或大药企报价略低。

三、全球及国内CDMO产能布局与设备技术进展

全球产能布局方面,传统产能集中于美国Avicia、韩国ST Pharm及美国Agilent,国内则以合全、凯莱英、兆维为主。当前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凯莱英和兆维近年扩产积极,但在研品种需求已被现有产能覆盖。设备技术上,固相合成仪市场70%由Cytiva主导,日本旭化成因国内缺乏售后支持竞争力不足;国产化设备中,英赛斯产品线较完善(覆盖100、2600规模),汉邦等企业因产品线不全难以替代进口。

四、在研品种管线与市场需求前景

潜在重磅品种中,GSK的乙肝反义核酸药物GSK-836有望于2026年底上市,浩博同靶点药物疗效更优,预计晚1-2年获批,二者均为ASO类型,需求量较大。慢性病领域,罗氏降高血压小核酸药物预计2-3年内上市,年需求或达800公斤,显著高于英克司兰的200公斤/年。英克司兰2024年销售额7.2亿美金,其原料药到制剂损耗率约5%-10%。需注(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意的是,中美关系可能影响订单流向,例如诺华英克司兰订单最终选择韩国ST Pharm而非国内企业。

五、关键生产要素与技术细节对比

生产技术差异方面,ASO(单链DNA)与siRNA(双链RNA)合成工艺基本一致,siRNA需额外进行两条单链的退火配对,生产周期略长。递送系统对制剂损耗影响显著,英克司兰因采用简单磷酸盐缓冲液,损耗率仅5%-10%,而LNP包裹类制剂包封率较低,损耗更大。此外,Biotech企业(如苏州瑞博、上海拓璞)多自建中试产能服务内部管线,不对外承接CDMO业务,国际大药企Alnylam、Ionis则以CDMO合作为主,自建产能仅用于工艺开发与新技术探索。

Q&A

Q1: 小核酸药物产业链中研发、生产及终端各环节的价值量分布如何?未来三五年的趋势怎样?

A1: 以英克司兰为例,小核酸药物生产成本中,原料药占比约10%,制剂成本与原料药相当,二者合计生产成本约占20%。未来随着固相合成技术的应用,生产成本有望持续下降,例如英克司兰的价格未来可能降至当前水平的1/2到1/3。

Q2: 小核酸生产原料的价格现状如何?主要CDMO企业在原料端以自产还是外购为主?

A2: 小核酸原料分为载体、单体、试剂及溶剂四大类。五年前载体依赖进口,单体、试剂以国产为主,三者各占1/3成本;目前单体经充分竞争后价格降至五年前的1/10到1/15,载体逐步国产化,二者在siRNA中合计占成本15%-20%,试剂和溶剂成为成本大头。当前CDMO企业原料以外购为主。

Q3: 小核酸药物相关成本未来的下降空间有多大?

A3: 单体目前价格已降至十几二十元/克,小分子企业进入可能进一步推动价格下降;试剂和溶剂作为当前成本大头,下降空间有限;固相合成技术的应用使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如英克司兰未来价格或降至当前的1/2到1/3。

Q4: 核心生产技术(如固相法)与其他技术路径在成本及价格上有何差异?

A4: 固相合成法因粗品程度高、纯化相对简单且收率较高,生产成本较其他方法节约10%-20%。

Q5: 固相法未来在价格端是否存在持续下降的可能性?

A5: 固相法价格仍将持续下降,例如英克司兰在量大情况下目前成本约2500-3000元/克,未来有望降至当前水平的1/2到1/3。

Q6: 跨国药企及Biotech在选择小核酸CDMO时,优先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A6: 优先考量CDMO的合规性,因小核酸作为药物需符合严格标准;在合规基础上,对价格较为敏感,尤其大型药企成本核算细致,会排除溢价可能。

Q7: 不同小核酸CDMO企业(头部及后线公司)的报价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A7: 报价差异较大。头部企业如合全药业以海外订单为主,价格较高;凯莱英曾以低价积累项目经验,后回归正常价格;新进入者为抢订单报价更低。

Q8: 当前小核酸CDMO订单主要集中在哪个临床研发阶段?

A8: 目前订单主要集中在临床一二期。

Q9: 不同CDMO企业的报价差异具体有多大?毛利率差距如何?

A9: 以IND申报(临床一期)为例,合全药业报价约1500万,凯莱英约1100万,新进入者报价更低。各企业毛利率差异不大,但小公司为抢订单可能牺牲毛利。

Q10: CDMO公司针对下游MNC客户与Biotech的报价策略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A10: 整体差异不大,但兆维会对无产能竞争的客户及部分大型药企适当降低价格。

Q11: 全球小核酸CDMO产能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地区?头部企业有哪些?

A11: 原产能主要分布在美国(如Avidity、Agilent)、韩国(如ST Pharm);国内头部企业包括合全药业、凯莱英、上海兆维。

Q12: 新进入者在小核酸CDMO赛道是否仍有发展可能性?

A12: 目前小核酸CDMO产能已相对过剩,且短期内其他递送系统突破有限,在研品种需求远被现有产能覆盖,新进入者发展难度较大。

Q13: CDMO企业与下游客户的订单粘性如何?头部企业是否存在集中度提升趋势?

A13: 订单粘性较高,若药企在临床一期选择某CDMO,若无自建产能,三期及商业化阶段通常继续合作。尽管产能供大于求,但头部企业凭借客户粘性有望提升集中度。

Q14: 小核酸药物研发从一期到三期及商业化阶段,CDMO合作方切换的难度如何?

A14: 切换难度较大,一般情况下一期在某CDMO申报后,三期及商业化阶段(若不自建产能)仍会选择该CDMO,项目通常留存于同一家。

Q15: 药企在小核酸药物研发中通常选择几家CDMO供应商?

A15: 一般最多选择两家供应商。前1-2个项目优先选择合全药业或凯莱英以确保成功率,第3-4个项目会考虑性价比选择其他CDMO。

Q16: 头部小核酸CDMO企业的产能扩张情况如何?

A16: 合全药业扩产不明显,凯莱英和上海兆维近年产能布局较为激进。但当前产能已远超在研品种需求,如英克司兰及国内临床三期品种的需求可被现有产能覆盖。

Q17: 在研小核酸品种中,哪些有望成为下一个快速爆发的潜力品种?

A17: GSK的乙肝治疗反义核酸ASO(GSK-836)有望于2026年底上市;浩博的乙肝治疗药物效果或优于GSK-836,预计晚1-2年上市;罗氏的降高血压药预计2-3年内上市,年需求量或达800公斤。

Q18: 金斯瑞是否会参与寡核苷酸CDMO业务?

A18: 金斯瑞曾计划布局寡核苷酸CDMO业务,拥有一台OP100合成仪,但决策较慢且推进有限。目前市场产能饱和,推测其不会进行深入投入(以上市公司口径为准)。

Q19: 全球小核酸产能建设周期处于什么阶段?固相合成国产设备是否有市场?除赛默飞外,哪些设备满足GMP要求?

A19: 大规模产能建设周期约1.5-2年(厂房装修半年,设备采购8个月-1年,调试培训需时)。固相合成设备市场中,Cytiva占70%份额,日本旭化成因国内无售后较少被选择;国产设备中英赛斯产品线较完善(覆盖100、2600规模),满足GMP要求。

Q20: 研发小核酸药物的Biotech是否自建CDMO产能?不同CDMO公司在小核酸技术上的特点及优势有哪些?

A20: 部分Biotech(如苏州瑞博、上海拓璞、齐鲁)自建产能,主要服务于自身管线,不对外提供CDMO服务。CDMO公司在固相合成技术上差异不大,因使用工具相同。

Q21: 美股Alnylam公司的CDMO合作方是谁?

A21: Alnylam早期依托Agilent,后期主要与Avidity合作进行小核酸生产。

Q22: 上海兆维的小核酸业务体量如何?收入端情况是否了解?

A22: 上海兆维单体业务(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为国内龙头,小核酸业务依托单体质量优势,2025年抢单较多,业务量与凯莱英基本持平。其单体与小核酸业务收入未单独拆分,具体收入数据不明确。

Q23: ASO、siRNA等不同寡核苷酸类型在生产技术上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A23: 生产技术差异不大。ASO为单链DNA,siRNA为双链RNA,合成过程基本相同;siRNA需分两次合成单链,经氨解、脱保护、纯化后增加退火步骤形成双链,ASO无需此步骤。

Q24: 诺华英克司兰从原料药(API)到制剂的收率(损耗)是多少?

A24: 英克司兰制剂为磷酸盐缓冲液,生产相对简单,API到制剂的损耗仅为灌装收率损失,约5%-10%。

Q25: 2024年英克司兰销售额约8亿美金,对应的原料药(API)需求量是多少?

A25: 2024年英克司兰的原料药需求量约为200公斤。

Q26: 递送系统技术迭代是否会对小核酸CDMO生产工艺产生影响?

A26: 会产生影响(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新递送方式(如C16、C22修饰,接胆固醇、PE等)需对核酸合成工艺进行微调,但主体仍为固相合成,适应较快。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