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17 15:04
市民胡先生原本只是趁着周末到徐汇滨江走走逛逛,没想到,除了收获美景,他还为读初二的孩子找到了人生新风景。“平时接触得少,原来现在的职业教育这么精彩,我留了好几个老师的微信,回头带着孩子去学校深入了解一下!”胡先生说。
让他发出感叹的,是本市66所职业院校(包括40所中职学校和26所高职院校)共同参加的第三届上海市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市级决赛。147个项目从初赛的千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在徐汇滨江海事塔广场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大类别,通过实物、模型、现场演示的方式组建“创新集市”。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展示申城职业教育的风采,这场决赛面向公众开放观摩。
胡先生说,随着年级升高,孩子在学业上愈加觉得力不从心,考虑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天赋都不错,于是全家开始琢磨,是否应该换个“赛道”,激发孩子的潜能,发挥特长。他坦言,虽然自己多年担任外企高管,但对职业教育接触不多,职校同学阳光积极的状态,让他眼前一亮。
这样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源自对专业的热爱。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找到专业工厂,通过清洗、熔炉塑形等工序,将塑料制品制成饰品,独具一格,兼顾美观和环保价值。
上海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研发的“绿色智网卫哨”是一款服务器的“金钟罩”。令同学们自豪的是,如今已有师兄从这个项目出发开启了创业之旅,他们的潜力也被企业看中,将校企合作工作室搬进了校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用所学机电知识,提升生活幸福指数——在上海很多老式小区,居民只能在窗台外的晾衣杆上晾衣服,最怕忽降大雨。他们在晾衣杆上装上一台装有雨水感应装置的小电机,一旦下雨,电机推回衣架,上方同时伸出雨篷,解决了这个麻烦。“我们家已经用上了,管用!”一名同学自豪地说。同样为老房居民解忧的,还有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风中求安”团队——通过用无人机搭载空气耦合结构超声波测量装置的方式,可以迅速完成对高层建筑外墙的体检,一旦发现瓷砖有“空鼓”现象,机器就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工人进行修复,避免危险发生。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生团队展示了他们正在做的一件“大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奉贤青村镇、庄行镇、南桥镇的51座古桥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测绘,为古桥建立全面的“数字档案”。他们说,灵感来自校园内遗存的清代古桥“履祥桥”。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14座古桥的建档工作,希望能为古桥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也计划通过文创、漫游动画等形式,促进古桥文化的传播。
明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即将在上海举办,融合东方明珠造型的吉祥物“能能”和“巧巧”也已揭晓。因此,今年的创新创意大赛特设板块,邀请职业院校的同学们担任“世赛特许商品设计师”。上海市曹杨职校的同学们将小笼包、石库门、九曲桥等上海元素巧妙融合进画面,一口气推出拼图、扇面、抱枕等一系列文创;上海市环境学校用掐丝珐琅和螺钿双非遗技艺,设计艺术装饰盘,传递工匠精神;上海市逸夫职校艺术设计中高贯通班的同学们从可伸缩便携水杯中找到灵感,打算让“能能”“巧巧”巧妙变身,再添上感温变色功能,增加趣味性。
“码码程”“扳扳修”“飞飞控”“味味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展台上,颜色明快的一组“沪能小匠”人气很旺,出现在T恤、包袋、吊牌卡套等不同周边。同学们笑道,这是他们为“能能”“巧巧”设计的家族伙伴,不同的名字代表着不同专业。“从对应的盲盒小卡里还可以读到一个相关行业工匠楷模的故事,我们希望将劳模精神和世赛的精神发扬光大。”项目组长、数字媒体专业一年级女生陆怡婷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