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17 07:04
“技能从来不是退路,而是出路;不是低配,而是特色。你们今天在实验室里磨出的茧,终将成为未来人生里最硬的底气。”这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周聪最想对学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他对青年学子的期许,也是他20余年成长之路的真实写照。
从2006年踏入校园的大专生,到企业里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师,再到如今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大学教师,周聪回望自己跨越校园、企业、高校的成长轨迹,将支撑自己不断突破的关键,总结为“专注、坚持、创新、传递”四个词。在职业教育与技能成才的赛道上,他凭借这四个关键词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
求学:兴趣为引,在实训中读懂“手脑并用”
2006年9月,19岁的周聪怀揣着对技术的好奇,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系,选择了当时前沿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选这个专业,一是兴趣,二是学校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专业实力摆在那。”回忆起当年的选择,周聪说。
可刚接触专业课,周聪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高中时期习惯了记忆知识点的他,面对专业学习里“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模型,常常陷入看似理解、实则未能掌握透彻的困境。“比如学机械制图,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图纸上的线条怎么变成现实中的零件,一开始完全摸不着头绪。”周聪说。
真正让他突破瓶颈的,是大一下学期的钳工实训课。那次实训要求制作一把小锤子,从下料、测量到锉削、打磨,每一步都需要亲手操作。“我以为按老师讲的步骤做就行,可脑子想的和用手做的完全不一样,明明想保证尺寸精准,手上的力道却总控制不好。”周聪回忆,直到完成小锤子的制作,他才真正读懂入学第一堂课学到的黄炎培职教思想——“手脑并用,双手万能”。
在他看来,“手脑并用”是手与脑的双向互动:大脑为实践提供方向,而双手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反过来促使大脑反思理论细节,比如锉削力度的分配、操作轨迹的修正。“双手万能”也并非指双手能完成所有事,而是当手与脑协同,能把抽象理论变成具体成果,让纸上谈兵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份领悟,让周聪在技能学习上更加投入。2008年年初,他成功入选校数控集训队,开启了“白天上课、晚上实训”的高强度学习模式。为了攻克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难点,他常常跟着数控集训队指导老师宋海潮训练到深夜,踩着月光回到宿舍。
集训期间的一次模拟考试,让周聪至今难忘。当时他手工编写程序后加工零件,可测量尺寸时却发现始终不对。“我反复检查程序、刀具,都没找到问题,急得满头汗。”宋海潮陪着他一步步排查,最终发现数值输错了——刀具的半径补偿值本应是5毫米,他因紧张输成了5.02毫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那以后,我养成了分模块核对程序、列步骤清单的习惯,再也没犯过类似错误。”周聪说。
从业:匠心为尺,在竞赛与传承中突破自我
2009年,周聪从学校毕业,入职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面对国企里人才济济的环境,他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企业以生产实践为主,理论学习机会少,但高级技师考核既考操作,也考理论,我只能挤时间补知识。”周聪说。
为了攻克高级技师考核中“0.03毫米精度”的难题——这个精度比头发丝还细,他反复练习零件的孔、槽、曲面加工,研究新的加工方法与刀具使用技巧。
3年后,周聪顺利取得数控铣高级技师技能证书。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他再次想起“手脑并用”的理念。
此后10年,周聪在技能领域持续深耕。他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技能竞赛20多场,多次拿下第一名,收获“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0年,他通过江苏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认定,取得高级工程师职业资格。
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周聪从未忘记“传、帮、带”。他带过9位徒弟,如今个个都是企业的技能骨干。“只教技术,徒弟最多是熟练操作者;只有把技术和工匠精神一起传,他们才能走得远。”周聪说。
2020年,周聪携徒弟张鹏飞征战第五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为提升竞赛实力,师徒俩每天投入大量时间攻克技术难题、开展竞赛模拟训练。当张鹏飞斩获加工中心赛项第二名且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时,周聪坦言,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有了意义,徒弟取得的成绩让他比自己获奖更有成就感。
执教:初心为舵,把工匠精神种进学生心里
2020年,得知母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周聪的内心无比激动。“我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要是能回母校教书,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传给学弟学妹,就是对母校最好的回报。”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渐渐清晰。
2021年,看到母校为高技能人才开设单独招聘通道,周聪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尽管起初对自己的学历有些忐忑,但他凭借丰富的企业经验和过硬的技能,成功通过考核,在2022年解锁了“大学教师”的新身份。
从企业技术骨干转型为教师,周聪坦言“刚开始很迷茫”。“在企业,每天的工作由生产计划支配;到了学校,不知道怎么把技术讲给学生听。”为了快速适应,他搬着凳子去听老教师的课,学习教学方法;针对实训课程需要,自主梳理理论知识,琢磨“怎么讲能让初学者更容易接受”。
作为班主任,周聪格外关注学生的成长。他多次开班会、进宿舍走访,尤其是对云贵川地区离家远的学生,总会主动聊天,缓解他们的思乡情绪。“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时会没信心,我就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人人皆可成才’不是空话。”
如今,周聪还承担着技能竞赛指导工作。他从大一开始选拔学生,从基础操作教起,陪着学生一遍遍打磨技术。“有些学生受不了苦退出了,但留下的孩子都很拼。我们已经拿了省赛二等奖,下一步目标是冲击一等奖。”
周聪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价值提升的生动体现,更是职业教育赋能个人发展的生动缩影。正如他常说的:“职业教育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能让更多人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价值的赛道。只要肯下功夫,每个人都能在这条路上磨出自己的‘金’。”
陈姞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仟煜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