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史上最“躺平”的双11:不卷未必输,2025年各大电商平台表现解析

2025-11-13 11:23

疯狂卷一定会累,不卷不一定会输。

11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今年双11来到一个关键拐点,有划时代的意义。

17个双11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又是电商平台保持沉默的一年,没有交易额数据公布。但是从几家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来看,双11全网销售额整体稳在10%以上的增长,不至于太过惨淡。

复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数据显示,全网零售额近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0%。星图数据表示,2025年双11全网销售额16950亿元,同比增长14.2%。

数据说明:综合电商包含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

除了社区团购惨烈负增长之外,其他都是正增长。即时零售增长最快,高达138%,但是目前难以拉动双11这艘巨轮。

对成熟的电商行业来说,今年的数据揭露了双11最真实的样子。接下来,我们尽可能地从数据中还原今年双11的情况:

1.总览:大促正在变成日销,包裹量仅增6.4%;消费分化严重,退货率严重,真实的需求才能转化;最合规的双11,税规问题让商家刷单动力下滑。

2.各大电商:格局已经固化,更多靠现有差异化优势抢市场。京东是最大赢家,增长快、份额上涨最明显,因为用户偏向计划性消费。抖音增长很快,但退货率很高;淘天处在重新制定匹配规则的转型期,总份额下滑1%。拼多多因为自掏腰包做国补的原因,份额下滑1%

3.即时零售:理性看待即时零售的增长,增速快,能激活用户,但拉不动电商整体大盘。

总览:合规、高退货率下,双11的真实面目

总览2025年的双11,增速已经明显不如去年了,增速又下滑到14.2%。

但考虑到去年的超长延时强行续命,只能说或许今年的增速才是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数据。也是双11这个火热的大IP在经历“十七年之痒”之后,面临的一个正常阶段。

以往双11商家都会严阵以待,老板亲自监督,但在今年不少电商卖家已经开始和海豚社去东南亚考察海外市场。提到双11,也已经是很佛系的态度,把增长目光放到了海外。

之前我们总说,大促全靠延长时间续命。只要多卖几天,和去年的销售额相比,最终同比数据就还是好看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去年,电商都在拼命卷,“史上最长”,大促好像变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最终2024年大家却一起创造出了一个“鬼故事”,总时长增加42%,全网总交易额只增加了27%

所以今年能看到平台收手了,没有继续增加。但已经被架在这里了,也没有大幅缩减。虽然今年大家总在吐槽时间又变长了,过完中秋和国庆假期回来,双11就莫名其妙地开始了。事实上,通过统计发现,今年依旧延长,也没有去年夸张了。

在五大电商平台共同努力下,今年大促总计卖了159天,比去年多了4天。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消费比去年好一点。因为时长增加3%,对应综合电商交易额(剔除即时零售和社区团购)同比增长12.3%

像淘宝天猫甚至还在有意的缩减时长,比去年还少了两天。

因为大家发现,这样的操作无法继续维持。从比较直观的包裹量也可以看到大促最真实的样子。今年双11期间,快递量同比仅增6.4%,非常惨淡。

数据说明

:整体数据未出,按照有限数据统计。2024年统计周期为10.21-11.102025年统计周期为10.7-11.9

因为每年大促周期都在延长,直接比数值失去意义。同比数据是按照同时期对比,202510.7-11.9202410.7-11.9同比增长了6.4%

这也可以看出双11的促销效果非常平淡。作为对比,2024年全年快递业务量增长了21.5%。大促已经变得像日销一样了。

原因和电商的大环境以及税收新规有关。不少商家更在乎利润,不像之前那样在意规模。

电商整体的环境包括平台的政策,都在限制刷单行为。在大促高潮期来临前,不少商家收到了补税的短信。监管比之前更严格,刷单意味着要多缴税,还会影响利润,得不偿失。(电商补税潮来袭,“缺票”下的利润生死局)

接下来看各大电商平台的表现解析。

计划性消费下京东成赢家,淘天拼多多守住份额

拉动主流电商增长的引擎,从去年的抖音变成了京东。

GMV方面,今年和去年相比,京东的速度增长最快,高达15%。但是和去年相比增速并且除了京东之外,其他电商平台的增速都在放缓。增长从快到慢,依次是京东、抖音、拼多多、淘宝天猫。

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大促中,家用电器和3C数码始终都是大头,客单价最高。在整个大促中合计能贡献三成以上的成交额(根据星图数据估算)。这部分也偏计划性消费,退货率偏低。

在这个品类上,京东一直都有供应链优势,以及今年国补带来的红利。占据了这部分心智。京东发布战报表示,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

所以还可以在逆流中维持比较好的增速。在这两大关键品类中,我们也能看到淘宝天猫、抖音和其他的电商平台都在抢这部分份额。

在家电上,京东物流能做到大件送装一体,因为是自己的快递员,快递到家就可以直接安装更方便。所以京东的地位很难被其他几家撼动,份额还在增长。今年双11送装一体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90%

但在3C数码上,京东丢了一点份额。因为手机、电脑这类产品,其他电商也可以送,在物流上壁垒不大,价格合适也可以下单。但是京东还有其他服务的优势以及多年养成的心智,所以还是占据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在这两大品类中表现不好,丢失份额严重。

关键在于,拼多多以第三方商家为主,国补难落实。在今年618期间就主要是通过平台自己花钱去做百亿补贴。加上海外TEMU也需要投入,所以资金压力也会很大。有消息称,双11期间拼多多放松百亿补贴考核目标。也代表拼多多可能不想参与这轮内卷,韬光养晦等待国补收尾。

在美妆个护、服装鞋靴上,几家平台又在抢淘天的份额。但是今年增长不算明显,是一个常规速度。例如京东服装虽然增长了30.7%最快,但是去年京东服装增速高达70%以上。

在美妆个护上,淘天在彩妆香水增长较快,京东面部护肤增长更快。食品行业拼多多增长最快。服饰行业上,淘天增速为12.2%,京东增速27.0%,抖音增速23.2%,拼多多增速16.3%

最终从份额上来看,淘宝天猫依然是最大的平台,仅缩水了1%,变动不大。结合今年淘宝一直在刮骨疗伤,扶优去劣,改变整个平台的匹配机制。相当于放弃了一部分既有利益,为一些有潜力的中腰部商家提供流量。匹配效率和转化率势必不如原来,份额下滑相对合理。

 拼多多的份额也下滑了1%,还是常说的国补问题,影响很大。但是现在国补已经收尾了,该刺激的消费已经刺激完了。未来拼多多的优势会发辉出来,白牌和百亿补贴后续能带来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退货率的问题,巨型防拆吊牌还登上了热搜。商家不想被薅羊毛。整体的销售额也有很大水分,特别是抖音和淘宝天猫,优势品类都在服装,是重灾区。剔除退货之后,京东的份额已经直逼淘宝天猫,抖音变得和拼多多旗鼓相当。

在今年大促,消费已经出现了严重分化。有消费者表示,一单没买。也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囤货了快消和宠物零食。还有消费者表示自己不知不觉已经下单了几千块钱的商品。

这其中,计划性的消费更加稳定,从中也能看到电商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去承接流量。哪怕短暂的佛性躺平和调整,最终份额变化不大。说明对手也很疲惫,格局正在固化,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又被压缩。

理性看待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是今年超高速增长的赛道。整体交易额670亿元,同比增长138%。虽然拉不动双11整体,但是增速让人惊讶。

即时零售的三大应用场景,主要是应急、抢新品、快速补充快消。在今年即时零售大幅度参与双11的节点,三家平台都在提高自己的客单价,从外卖转向万物送达。

在交易额上,排名也毫无悬念,第一是美团闪购,第二是淘宝闪购,第三是京东秒送。

今年的外卖大战明显给淘宝和京东的主站带来了增量。京东表示下单用户数增长40%,淘宝也表明在淘宝闪购点过外卖,但尚未在电商下单的用户规模过亿。

美团闪购:近400个品类同比增长超100%,用户人均消费金额近30%

美团闪购公布双11全周期数据1031日至1111日,美团闪购平台成交额、下单用户数和人均消费金额创下新高,手机、白酒、运动鞋服、运动相机、化妆水等近400个品类销量同比增长超100%,翻倍增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高单价商品更快增长,带动用户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近30%

Apple、华为、小米、茅台、剑南春、美素佳儿、爱他美等超800个品牌销量同比增长超100%;入驻美团品牌官旗闪电仓后,数百个品牌官方旗舰店整体销量较双11前增长近400%

淘宝闪购:为主站带来新用户1亿,863个非餐饮品牌成交额同比超100%

淘宝闪购,11期间新客订单量突破1亿,显示平台吸引力显著19958个餐饮品牌和863个非餐饮品牌成交额同比超100%,其中395个非餐品牌月成交破百万,66个品牌破千万

截至115日,淘宝闪购有863个非餐品牌的成交额相比双11前增长超100%。淘宝闪购为主站拉新贡献明显,闪购带来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的电商订单数已超过1亿。

京东秒送:激活用户,有60%未购买过主站3C商品的用户使用秒送

京东秒送手机配件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数码配件、摄影摄像增长100%。在3C品类里,通过京东秒送购物的用户,60%都是未购买过3C商品的京东用户。这些用户被“秒送”激活,成为整个3C数码业务的增长点。

写在结尾

今年双11明显有划时代的意义。大促整体已经从造福神话逐渐向日销转变。高退货率、利润的问题,让商家参与的积极性下降。超长加时赛让消费者变得非常疲惫。双11不再有之前的热度。

这也不意味着双11应该消失,在细分品类细分赛道还是有增长机会。全新背景下的双11给行业提出一个问题,接下来要怎么让商家在大促中赚到钱?对比海外的黑五购物节,举办几十年后还是很有活力。走到关键拐点的双11,或许要思考接下来要怎么继续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

参考资料:

1.各平台公开战报信息整理

2.星图数据:历年双11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

3.复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202511”线上消费数据观察、202411”

线上消费数据观察

4.易观分析《202511”大促全周期观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