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舆情处置水平这五个层次,你的公司在哪一层?

2025-11-12 12:58

(来源:企业观察报)

转自:企业观察报

对舆情部门与企业公关传播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舆情危机处理。

对企业而言,危机分两类,一类是外因作用而成的,一类是内因引起的。

01

外因与内因的症状

外因作用而成的危机一般有三种来源。

第一种是真实用户或合作方(发布者踪迹可循)。任何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用户褒贬不一的评价,因为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上发声很便利,用户很容易发布一些感性表达,尽管很多评价其实只是一种情绪表达,但它们有时会扩散到媒体,形成舆论关注。

第二种是外部非用户(非利益相关者)。由外部非用户引发的舆情危机即没来由的负面舆情。新媒体时代相对复杂的媒体环境,允许各种未经辨别的信息经自媒体未经核实发布,导致虚假信息容易迅速扩散,对企业形成伤害。你肯定知道被辟谣多次的肯德基怪鸡事件。网络上有人谣传,肯德基等大型连锁快餐店所供应的鸡肉是变种怪鸡,它们要么是“三个翅膀六条腿”,要么是全身无毛皮肤通红的裸鸡。这种没来由的负面舆情,并不少见。

第三种是竞争对手。由竞争对手引发的舆情危机也是最难防范的外因危机。竞争对手持续攻击、贴负面标签,甚至策动“代理人战争”(借助真实第三方来攻击、发难,比如媒体、KOL),不管是小规模低强度还是大规模高强度,都十分棘手。像当年伊利与蒙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恶性竞争中,曾有牵连其中的媒体人和公关公司涉及刑事案件。360与腾讯的“3Q大战”、360与百度的“3百大战”,最后舆论战也都演变为了代理人战、司法战,情况非常复杂,如今时移世易,一般企业已经不会遇到,所以在此也就不展开讲了。

内因引起的危机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企业、产品自身出现了问题,侵害了用户或社会的利益,由于尚未纠正或纠偏机制失灵,问题最先由媒体呈现或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从而引起大量负面评论。比如很早之前海底捞被爆出的后厨卫生事件。

还有一种是企业的产品、服务没多大问题,但企业领导人或内部人员的不当言行引发了危机。比如,新东方创始人在演讲中提到“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小米某高管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上发言时称,“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得屌丝者得天下,得年轻人得天下”。小米高管因“屌丝”一词招致舆论愤慨。一些米粉吐槽说,“一直以为自己是粉丝,没想到被认为是屌丝”,纷纷去小米CEO雷军微博下留言“讨说法”,最终该高管不得不以辞职平息众怒。犯过小米这种错误的企业有很多,比如B站HR在面试求职者时问:“你知道我们的核心用户都是什么样的人吗?”在求职者回答错误后,HR说:“是生活里的loser。”B站后来不得不回应称,对该事件中面试官的言论非常气愤,经内部调查,该面试官已被劝退。有些话,内部开玩笑说说或许危害不大,但拿到外边堂而皇之地说,肯定是极其愚蠢的。要想杜绝这种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仅内部不这样说,就是想也不要这样想。

02

内外因共振放大危机

很多情况下,内因会与外因一起作用。比如,网民对百度搜索结果有许多虚假信息及广告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是情绪表达,而一旦遇到“魏则西事件”这种案例,就会一下子爆发。一个企业,最要注意的是,当网上有很多的吐槽声音,不满情绪堆叠,最终演化为一场危机时,不要就事论事地处理这一起危机,认为处理完就可以踏实了,而是一定要从根本上尽力消除误解,做更彻底的检视与改变,防范危机死灰复燃。否则,明火熄灭了,看似太平,但一有草动风吹,暗火伺机复燃,并且很可能烧得更猛更烈,一次又一次,直至把企业烧到外焦里嫩、面目全非,做什么都是错。

当危机被权威媒体报道,网民开始评论,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相互作用导致事态升级时,危机就变成了逐渐失控的舆情事件。如果不加以回应或回应不当,就很有可能加剧对企业的损害。企业对危机进行的回应和采取的措施,就涉及公关传播部门的危机公关策略。

舆情危机是天大的事。企业的舆情危机,一定是公关传播部门乃至公司整体要处理的头等大事。就像房子着火,火苗在屋内烧着,你没办法继续在屋里安心吃喝。而且,舆情危机不应完全按老板的意图处理,不能老板说怎么干就怎么干,要尊重公关传播团队的专业性。舆情危机处置翻车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李佳琦带货花西子怼网友事件、车展宝马送冰激凌事件等。处理不当,就会火上浇油,导致危机升级。

03

舆情危机处置的高下

舆情危机处理,很能看出涉事方处理能力的高下。不举例子,只做如下概括。

最差:应对之后招致更大范围的关注,被挖出更多问题。

次之:不回应,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

合格:应对之后,取得谅解,舆论逐步平息,企业度过危机。

优秀:应对之后,公众加深了对一家企业负责任形象的认知。

卓越: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够发现苗头并及时予以处理,避免危机。

在关于危机公关的教科书中,总结有很多方法,如危机公关5S原则,包括承担责任(shoulderingthematter)、真诚沟通(sincerity)、速度第一(speed)、系统运行(system)、权威证实(standard);危机管理6C原则,包括全面(comprehensive)、价值观的一致性(consistentvalues)、关联化(correlative)、集权化(centralized)、互通化(communicating)、创新化(creative)。这些方法为舆情危机处理提供了基本框架。与这些框架配套的,还有网上总结的应对危机如何快速写出一个声明的模板,如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回应声明怎么写。模板如下:

尊敬的消费者、媒体朋友及社会各界:

我们注意到央视“3·15”晚会指出的(公司名称)在(报道的具体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此,我们深感抱歉,并向所有受到影响的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作为一家致力于(公司使命或愿景)的企业,我们始终将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然而,此次事件暴露出我们在(具体领域)方面存在疏漏,未能达到消费者和社会的期望。对此,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此次事件,我们已经采取以下措施(列举具体措施,如承诺立即整改,加强监督,召回问题产品,组织退款之类)……

我们深知,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努力,而信任的崩塌却可能在一瞬间。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将以此为戒,深刻反思,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我们将及时公布事件处理进展,感谢央视和各媒体及消费者对我们的关注与监督。

04

防患于未然

舆情部门应该有更卓越的表现,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隐患、处置隐患,避免舆情危机发生,这也是处理舆情危机的最高境界。

讲两个关于神医扁鹊的故事。

魏文侯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人们不知道他能治未病、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人们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地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看到我在经脉上针刺放血、用药敷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我因此名遍天下。

你看,比较起来,能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是最高明的,但往往因防范在前,不会出现恶果,使事物保持了原态,没有“明显”的功绩而被忽略。正如不见防火英雄,只有救火英雄一样。高明者不见得一定名声显赫。

第二个故事,我们上学时都学过相关的课文,选自《韩非子·喻老》,课本中这个故事叫《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关于扁鹊想学大哥,结果失败的故事。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上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觐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觐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不及时治疗将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上,热敷拔罐就能治好;病在肌肉里,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许多企业的危机,其实是被自己养大的,养到深入骨髓,不可收拾。就拿百度、携程(用户对大数据杀熟始终有反馈)、滴滴(顺风车的隐患之前就有很多用户反馈)的舆情危机案例来说,看似突然爆发,但其实用户对企业的不满,在集中爆发前已经充斥社交媒体,舆情部门或公关传播部门其实早就可以监测到。负面舆情充斥,离爆发只剩一根火柴、一段导火索,如果能推动公司做出改进,及时处置,尽量将危机消灭于爆发之前,显然比舆情突然爆发伤害到企业再去改进要好得多。

05

治未病的几个支点

舆情部门、公关传播部门治未病的几个支点如下。

首先,应该注意与客户服务部门沟通。客户服务部门是用户与企业直接接触的第一渠道,舆情部门、公关传播部门需要根据客户服务部门反馈的用户问题类型,梳理产品与服务的问题,给公司系统反馈,推动公司做出修改;如果发现问题一时来不及修改,也要制订并公布修改计划。

其次,应该注意与运营部门沟通,随时关注运营部门处理的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投诉问题。因客户服务部门处理不及时而流转外溢到公共平台的问题,运营部门要在舆情部门、公关传播部门的指导下,在用户反馈初期及时处理,不要让用户感觉反馈无门。

当然,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反馈的问题,有真问题也有假问题。任何一家企业,有用户就肯定有用户评价,有评价就肯定不是100%点赞。不必对褒贬不一焦虑,要透过假危机、假问题发现真问题。

如果是真问题,而且真的由社交媒体延伸到了媒体,由产品和服务的问题暴露到了更大范围,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一是要将其看作解决自身产品和服务的问题的契机,如果企业要持续经营,有问题当然要解决问题;二是要真诚地和用户及媒体沟通,接受批评并表达改进的意愿,需要赔偿补救时要积极行动。

最差的做法是问题在那儿摆着,自己还百般抵赖,找理由推脱。这是真正的火上浇油、激化矛盾,是企业舆情处理的大忌。

对话意味着放弃对抗,双向、平等地沟通真相、协商利益和分享价值。即使在事实认定上有分歧,也一定要想办法在价值上达成一致。逼企业倒闭不是大众的目的,使企业认识到错误并承诺改正,是大众正常且合理的要求。

如果把危机应对当作一场考试,舆情部门、公关传播部门应该和公司一起认真准备,拿着真诚这把钥匙,化解危机于萌芽之时。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三句关于安全工作的总结,对企业舆情危机处理同样有效。

(本文选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传播的逻辑》,标题有修改。)

作者简介:

赵明,乐信(NASDAQ:LX)首席营销官(CMO),在企业传播领域积累了20年实战经验。曾在360公司、优酷公司担任市场传播高级管理职位;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第五届理事。著有《企业家的逻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