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非洲不再出口矿石?资源民族主义觉醒,中澳铁矿石博弈迎来历史性转折——非洲矿产政策转型重塑全球矿业格局浅析

2025-11-12 06:53

(来源:上林下夕)

非洲国家正以资源为武器,在全球矿业版图上划下新的界限。

     “我们不接受旅行禁令,不接受同世贸组织规定毫不相关的关税!”非盟委员会主席优素福在第17届美非商业峰会上的发言,代表了非洲国家在矿产资源问题上的集体觉醒

      在2025年这场国际会议上,多位非洲领导人明确表示,非洲希望其关键矿产带来的是就业,而不仅是美元

     非洲国家不再满足于单纯出口原材料,而是要通过本土化政策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这一转变正引发从铁矿石到钴、锂等关键矿产的全球供应链重构,其中尤以中澳铁矿石博弈的历史性转折最为引人注目。

01 资源觉醒:非洲矿产政策转型的深层动因

     非洲大陆拥有全球约30%的关键矿产储量,却长期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其中锂需求将增长40多倍,石墨、钴和镍的需求约增长20-25倍。

     这一预期触发了非洲国家的资源民族主义思潮。2025年10月1日,博茨瓦纳颁布《矿山和矿产法-2024年修正案》,将政府可选股权从15%提升至24%,并强制要求“在可行情况下”在博茨瓦纳境内完成加工。

      非洲国家政策调整的背后,是他们对资源价值认知的根本转变。据非洲开发银行报告,即便是被统计为“本地采购”的部分,真正属于赞比亚所有或管理的企业仅占13%。这表明,本土化政策必须与能力建设同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自主。

      非洲矿业政策的转型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资源格局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印尼的镍矿出口禁令到智利的锂矿国有化提案,资源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集体行动,旨在从矿产资源中获取更大利益。

02 法律武器:非洲矿产政策调整的多维分析

      非洲国家正通过系统性法律调整,重塑与外国投资者的关系。以下表格详细汇总了主要资源国的政策动向:

表:非洲主要国家矿业政策调整对比

国家 政策调整要点 实施时间 本土化要求
刚果(金) 国家干股从5%升至10%,钴列为战略矿种,权益金费率10% 2018年矿业法修订 本国籍自然人持股至少10%
赞比亚 铜权益金实施阶梯费率(5.5%-10%) 2018年修正案 本地采购比例目标40%
南非 黑人经济振兴股权要求从26%提高至30% 2018年采矿宪章 管理层弱势群体比例50%
津巴布韦 国家无偿获得26%干股,计划本地化比例从25%提至80% 2023年新政 重点产业链高度本地化
博茨瓦纳 政府可选股权从15%升至24%,强制本土加工 2025年10月 公民优先持股

     这些政策调整共同指向三个维度:股权控制、税费调整和本地加工。在股权控制方面,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现在都占有干股,比例在10%~20%的区间内。在税费方面,非洲主要国家的矿业有效税率已经达到27%~52.2%,平均值为42.7%~43.8%,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偏高水平。

      本土加工要求成为另一个重要趋势。布隆迪《采矿法》第12条明确规定所有矿物须经富集或精炼后方可出口。这类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矿产供应紧张,长期则可能推动全球冶炼产能向资源地转移。

      非洲国家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非盟《非洲绿色矿产战略》要求新建矿山必须提交闭坑复垦方案,并建立ISO认证环境实验室。这些措施在提升矿业开发标准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03 全球影响:供应链重构与大国的博弈

      非洲矿产政策转型正推动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并重。这一转变在大国博弈中尤为明显。

大国博弈态势分析

      主要大国在非洲的矿产竞争呈现多元化策略。美国通过“洛比托走廊”项目,计划投资40亿美元建设长1300公里的铁路线,将钴和铜等关键矿产从非洲内陆运输到海岸地区。

     日本则与英国建立合作框架,共同投资非洲矿产开发,利用英国在英联邦国家的网络确保自身权益。

      海湾国家凭借资本优势快速切入非洲市场。沙特在2023年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非洲采矿项目投资100亿美元。2024年1月,沙特与刚果(金)、埃及和摩洛哥签署了矿业投资谅解备忘录。

关键矿产供应链区域化重组态势

表:关键矿产供应链区域化重组态势

区域 主要策略 重点矿产 代表性项目 供应链影响
中国-刚果(金) 基建换资源全产业链控制 钴、铜 TFM铜钴矿、华友钴业冶炼厂 控制全球70%钴供应,主导电池材料供应链
欧盟-纳米比亚 ESG标准绿色认证 锂、稀土 锂矿溯源系统、绿氢技术交换 设立市场准入壁垒,推高合规成本
美国-赞比亚 技术合作盟友联动 铜、钴 洛比托走廊、TechMet投资 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分散地缘风险
海湾国家-多国 资本直接投资港口物流整合 铜、镍、钴 莫帕尼铜矿、刚果(金)钴矿 打破传统格局,加速资源争夺

对全球矿业公司财务表现的影响

      非洲矿产政策转型已直接影响全球矿业公司的财务表现和估值模型。据行业分析,矿业公司在非洲项目的资本回报率可能下降3-5个百分点,主要源于税费增加和合规成本上升。

     大型矿业公司如嘉能可、力拓和必和必拓在财报中均提及非洲政策变化的影响。一些公司已开始对在刚果(金)、赞比亚等国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同时,资本市场对非洲矿业项目的估值逻辑也在调整,更强调政策风险和本地化成本。

      然而,这一转变也为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公司带来机遇。那些早期投资本地加工能力、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的企业,正获得更稳定的供应链和更低的操作风险。

04 中澳博弈:铁矿石谈判的历史性转折

     中澳铁矿石博弈在2025年9月迎来历史性转折。在最新一轮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由于在价格和结算方式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中国代表对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公司表示:“如果不同意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中国所有钢企将停止进口必和必拓的铁矿石。”

     这一最后通牒标志着延续二十年的铁矿石定价权博弈进入新阶段。令人意外的是,一向强硬的必和必拓,不出一个月就服软了。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通过多年布局,特别是通过多元化供给、人民币结算、统一采购三路并进,终于取得了主动权。

中国的破局之道

     中国在2022年成立了一家新的央企,承担起统一铁矿石采购、谈判与供应的责任,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对外交涉的唯一代言人。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过去中国钢企众多、各自为政、被分化的困境。

     同时,中国加速推进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的开发。西芒杜铁矿已探明储量超过22.5亿吨,品位高达65%,远超澳大利亚主流铁矿。2025年11月,载有首批西芒杜铁矿石的轮船从非洲港口发出,虽然航行时间是澳大利亚的三倍,但这些矿石是从中国自己的矿厂中挖出来的,战略意义重大。

      人民币国际化结算成为此次博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中国在过去长期用美元计价和结算铁矿石进口,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此次成功推动人民币结算,不仅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非洲矿产政策对中澳博弈的影响

      非洲矿产政策转型对中澳铁矿石博弈产生深远影响。西芒杜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预计到2028年占中国铁矿进口量的10-15%。这将显著增强中国在与澳大利亚铁矿石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同时,中国成立矿产资源集团,代表全行业进行铁矿石采购谈判,改变了以往分散采购的模式。随着西芒杜等非洲铁矿项目的开发,中国有望逐步打破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三巨头的定价垄断。

      非洲铁矿开发还带动了基础设施输出新模式。西芒杜项目配套的650公里铁路和马塔康港,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首条铁矿石专用出口通道。这种“资源-基建-融资”一体化模式,既满足了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又保障了中国的资源安全。

05 趋势展望:资源民族主义的全球重构效应

       非洲矿产资源战略转型标志着全球资源权力格局的深刻调整。这一转型不仅影响全球供应链布局,更将重塑大国博弈的规则。

       非洲国家通过区域合作(如非洲矿产战略小组)统一定价权,试图逐步摆脱“原料附庸”角色。这种合作正在产生实质性影响,例如在钻石领域,博茨瓦纳与纳米比亚等国正协调政策,以增强对全球市场价格的影响力。

      全球产业链重构也在加速推进。中、美、欧三大势力在非洲的竞争将加速新能源供应链的多元化与区域化布局。美国试图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构建排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而欧盟则凭借严格的ESG标准设置市场准入壁垒。

       新型合作范式正在形成。单纯资源掠夺模式难以为继,技术共享、基建联动、绿色转型成为未来矿产合作的核心。中国在非洲推广“光伏+储能”的矿区微电网模式,降低柴油发电成本,同时满足绿色矿山标准,便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非洲能否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关键在于能否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产业培育”。政策连续性和基础设施瓶颈是主要挑战。而大国则需要摒弃零和思维,转向互利共赢的可持续资源伙伴关系。

       洛比托走廊的建设进程象征着这场变革的规模。这条长1300公里的铁路线,将把钴和铜等关键矿产从非洲的内陆深处运输到海岸地区。走廊完工之后,现在需要40多天才能完成的公路旅程未来只需40个小时

      更大的变革已在酝酿。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的全面实施,预计将使非洲制造业出口增长62%,并使非洲大陆的出口增长81%。一个更加一体化、更具议价能力的非洲,将不再满足于在全球矿业价值链底端提供原材料。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