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10 08:01
2025年11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括苍山风电场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0000天,成为我国首个商业化运营且连续在运安全生产破万天的风电场,刷新我国新能源长周期运行纪录。
作为我国新能源科技领军企业,龙源电力借力凭风,于1998年在浙江建成投运括苍山风电场,是中国最早的风电场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第一座商业化运营的风电场,拉开了浙江风电场商业化运行的进程。
10000天栉风沐雨,10000天砥砺前行。龙源电力括苍山风电场不仅提供了规模化风电项目长期安全运营的实践样本,树立了新能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更见证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早期探索和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在时代的变迁中历久弥新。
走在前列 书写能源历史
括苍山风电场的故事要从20世纪90年代讲起,它是我国“九五”期间的第一批“双加”工程(“双加”工程为“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的简称)。
彼时的浙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规划开发、规模发展的新时期。开发本地风能资源,有助于缓解电力供应压力,并为本省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探索一条新路。1996年,原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了“乘风计划”,旨在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和规模化发展。括苍山风电场正是“乘风计划”的入选项目和重点示范工程之一。1997年1月5日,风电场开工建设。
“当时,浙江风电开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只有零零散散的试验型风机或风电场,建设规模化运营的世界级风电场是不敢想象的。”1997年,括苍山风电场安全专责张兰献刚刚参加工作就投身到该风电场建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心潮澎湃。
张兰献介绍道:“当时条件苦,住的是漏风的工棚,喝的是山泉水,建设全靠两条腿”。项目开工时,括苍山还是“荒烟蔓草无人问”的偏远山脊,张兰献和他的伙伴们,以山为家,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他们就靠柴油拖拉机运送设备至山顶;缺少精准的勘测技术,他们便顶风冒雪,踏遍括苍山的每一寸土地,用脚步丈量地形。
正是他们充分弘扬龙源人“忠诚担当、敢为人先、科学严谨、团结友好、笃行实干”的优秀品质,传承“实干、奉献、创新、争先”的精神,在群山之中立起一座座风机,让中国风电商业化的梦想从这里启航。
括苍山风电场通过“设备+技术”同步引进的方式,部分风机设备采用关键部件引进、省内组装模式,配套设施均实现本地化生产,有效填补了当时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制造的空白,探索出早期风电设备国产化与国际化结合的发展路径,标志着浙江在风资源利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浙江地区、乃至华东区域后续风电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8年6月25日,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建成初期的装机容量为1.98万千瓦,共建有33台单机容量600千瓦的风电机组,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商业化运营风电场,也是当时世界相对海拔最高、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装机规模位列全国前三的风电场。该风电场的顺利按期投产,使得当时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0万千瓦,被国家原电力工业部评价为“里程碑式跨越”。
当时参加建设的外国厂商人员连声赞叹:“只有建成万里长城的中华民族,才能在如此巍峨的大山上建成风电场。”
2006年,龙源电力对括苍山风电场开展技术改造,增装2台单机容量750千瓦风电机组,至此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13万千瓦。
干在实处 筑牢安全之基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括苍山风电场位于浙东南第一高峰括苍山脊,风电机组平均海拔1250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8摄氏度,常年受到台风、冰冻、雷暴等严重灾害影响。
“我们的风电机组属于进口设备,其设备图纸也是全英文的,早期受到风机核心技术保护等因素影响,给我们的风机设备维护和消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风电场运检员章崭介绍道。
为破解设备治理难题,龙源电力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早期组织人员跟踪学习故障消缺、定检等过程,并赴设备厂家参加专项培训,提升检修技能水平。“当时,连设备检修工具都需要进口,这给我们的检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章崭说道。他甚至清晰地记得,为摸透风机的运行规律,全面掌握风机设备主要参数,他的师傅张兰献长期跟着外国专家泡在机舱里,白天记参数、晚上翻词典,三个月整理出厚厚一本《进口风机运维笔记》,还自主设计了风速预警装置,将突发停机率降低了60%。“有一次,师傅修改了齿轮箱润滑系统油温阈值,显著降低了风机故障频次,让原本‘娇贵的洋设备’不再‘水土不服’。”章崭回忆道。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投运以来,龙源电力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固根基,形成“全链条、穿透式”安全闭环管理,压实了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在安全能力、管理体系、风险防控、综合价值等维度取得了系统性成效,构建了“体系能支撑、风险可防控、人人要安全”的本质安全屏障,为建设本质安全风电场筑牢了根基。
科技是提升设备健康稳定运行的有力支撑。风电场职工们积极开展工装设备改造,自主设计完成了偏航减速器、液压站等十余套关键设备更换工装,有效缩短了设备检修时长。同时,积极探索备件国产化替代,先后完成滑环及轴内电缆防水防护等十几项国产化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吊机铁链防摆配重、设计偏航减速箱工器具和防冰砸轮毂罩等,风电机组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98%以上。
近年来,龙源电力充分依托数字化生产平台,结合集团“擎源”大模型,积极发挥数据预警作用,通过数字化运维系统、自主研发的温度、压力等监测模型,定期开展振动分析、油液检测、主轴探伤,监测预判机组齿轮箱、主轴轴承运行状况,累计发现设备运行异常超1500余次。同时,以数据推动做好设备技术监督,立足机舱、主轴、齿轮箱、发电机的23个核心点位,常态化推进机组振动监测分析工作,推动“被动抢修”向 “主动管控”升级,借助点位数据预判一般异常近20起,通过多维度数据解析实现故障“早发现、早处置”。
绿色发展 赋能美好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括苍山上高低错落不断旋转的风机,与其身后绚丽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这些风机就是我们的伙伴,承载了我们一代风电人的追风之旅,陪伴着我度过了大半的职业生涯。每次看到它们安全稳定地运行,都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和开心。”1998年上半年入职括苍山风场的杨琦峰经常感慨地说道。
自1998年全容量投产发电以来,括苍山风电场便开启了它的绿色征程,至今累计输送清洁能源超7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1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节约标煤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1万吨,成为当地绿色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之江大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括苍山风电场始终坚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切实打造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普知识教育及宣传的“主阵地”,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科普活动,全方位做好新能源知识科普。目前,风电场已经成为地方绿色能源科普研学“打卡点”及中小学校“第二课堂”,累计先后开展“新能源知识进校园”等特色科普活动30余次、覆盖面超2.4万人次,其中“新能源之光照亮星星的世界”特色志愿科普成功入选“国能伴星”。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近期,龙源电力顺利取得括苍山风电场76兆瓦“以大代小”改造升级项目批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龙源电力勇当新能源发展主力军和排头兵,将书写更多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篇章,为集团公司实现从全球最大到全球最优的历史性跨越、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