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07 14:14
(来源:中国电力报)
转自:中国电力报
重构风电产业新格局
——风电竞争转向“高可靠、巧发电”
风电行业正经历一场从“规模竞赛”到“价值竞赛”的转型。随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风电行业竞争焦点正从“发电能力”转向“发电价值”。
从今年各整机厂商发布的新品来看,“高可靠”成为质量底线,“巧发电”化为技术路径,人工智能与集成化发展被视为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风电价值锚点正在转移
曾几何时,风电行业沉浸于机组大型化的竞速比赛。而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这一趋势明显放缓。记者发现,今年发布更大风机产品的整机商屈指可数,过去几年厂商竞相追求大型化的氛围在消散,行业明显趋于理性。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根据“136号文”政策,风电项目发电不再享受全额“保底”收购的特权,而是必须到电力市场中与其他电源同台竞争。这意味着,传统的“高电量=高收益”逻辑正在失效。
“过去大家追逐的大、长、高是虚胖,现在要把它们变成肌肉。”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直言。他的观点,折射出风电行业价值逻辑的深刻转变。
在装机规模连续多年领跑全球的背景下,中国风电行业逐渐意识到,单纯追求容量与速度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一方面,风机过快迭代带来的可靠性问题逐渐暴露;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入、“136号文”等政策的出台,使得风电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快速增加。
“客户最头疼的是,如何在电价、电量都不确定的情况下,还能有稳定的收益。”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指出。随着风电从“保量保价”的补贴时代,快步进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阶段,“高可靠”已不再是技术口号,而是投资安全的底线;“巧发电”也不只是发电优化,更是系统协同与智能调度的综合能力。风电的价值锚点,正从“发电量”转向“发电价值”。
人工智能驱动高可靠成现实
风机越造越大,叶片越做越长,可靠性是否同步提升?答案并不乐观。
“行业在巨大设备投资上的思考严谨性出现了问题。”娄益民坦言。在一味追求订单的过程中,技术验证周期往往被严重压缩。此外,行业“分割式”的研发与供应链模式,也阻碍了质量问题的快速定位与解决。
面对这些挑战,头部企业正通过“自研自制”与“系统协同”重筑可靠性根基。
“提高确定性,保证客户有基本可预期的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娄益民强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风机的可靠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持续提升发电效率、提高发电收益——这是风电行业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
经历数年大型化竞速后,行业共识逐步凝聚,整机厂商正在回归制造业本质,通过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战略重点聚焦质量与安全。
在2025风能展上,远景能源发布了行业首个伽利略AI风机和全球首个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这些产品基于“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能在3分钟内生成未来15~30天的全球精准预报。娄益民介绍,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集风机和储能于一体,就像一座独立的小型发电站,在保障可靠性的同时,能让风电场收益提升20%以上。
金风科技则推出了具备“经理人思维”的交易型风机,将传统“有风就发电”的被动模式,升级为根据电价波动灵活发电的主动模式。中国中车也发布了AI+风机系统,通过预测、寻优、提效、协同四大技术谱系,助力公司风电产业完成从“经验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转型。
“智能算法参与电力交易的全流程可实现分钟级响应,效率远高于人工,有效破解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电价波动的行业难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陆一川表示。这标志着,风电行业的竞争正从单纯的技术突破,转向依托智能化工具挖掘经济价值的精细化运营。
集成发展打开行业新增长空间
随着风电行业从“内卷”向“外拓”转变,集成化融合式发展成为破局的必然趋势。
《风能北京宣言2.0》明确指出,随着风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全社会低碳发展诉求,多能互补、多产业融合的集成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风机要从一个单点的发电设备,转化为系统解决方案的角色。”娄益民强调,单一的风电项目发展已到天花板,仅靠“发电上网”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拥抱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在风能展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风电与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在技术路径上,AI风机、AI储能、离网控制系统等产品正在落地。黄虎透露,远景在赤峰打造的全球最大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正通过“源随荷动”与“荷随源动”的智能调控,实现风光资源与工业负荷的高效协同。
从追求“更大更长”到强调“高可靠”,从“拼命发电”到“巧发电”,中国风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重塑。这场转型,不仅关乎技术能力,更关乎产业生态的构建。
风电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业内多位专家表示,那些能整合AI技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并在全球市场有所作为的企业,有望在变革中引领行业潮流。
中国风电已领先全球,但领先的意义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只有在技术、供应链、市场机制与企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风电才能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靠得住”的能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