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联手科大能通,碧桂园服务入局新能源服务的现实挑战

2025-11-06 19:05

摘要:综合充电桩布局和维护成本、当前社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充电服务市场竞争等情况来看,物企要实现盈利,推动其新能源服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

观点指数(GDIRI) 日前,碧桂园服务与安徽科大能通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能通)正式签署协议,计划共同成立安徽安巡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安巡),以布局社区新能源服务业务,并称该公司已进入实质运营筹备阶段。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市场渗透率(新能源车在整体汽车销量中的占比)的不断攀升,衍生而来的多元服务需求也在同步扩容,充电、维修、金融、车联网与软件等各类服务企业正抢占生存空间。

成立于2014年的科大能通,主要提供充电桩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此番合作的重心,便在于将其充电桩及储能技术,嫁接到碧桂园服务广泛的社区场景和客群中;同时,也为后者新增值业务的探索提供助力。

入局构想

近年来,物业行业的基础服务长期承受着较大的增长和盈利压力,企业积极探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一直是主流趋势。其中,在增值服务领域,过往面向房地产客户的业务已大幅收缩,当下更多是围绕资产保值增值和业主生活需求开展服务品质提升,优化服务体验。

2023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未完全消除,市场趋于理性,消费者保持观望态度,业务启动不及预期导致相关业务推广受限,碧桂园服务出现上市后首次社区增值服务板块大幅下滑的情况。当期该板块收入18.84亿元,同比下降约10.8%;特别是家装中介服务收入降幅达54.2%至1.42亿元。毛利率更是由2022年中期的约59.7%下降11个百分点至约48.7%。

随后,碧桂园服务推出了“1+N+X”的社区增值发展战略,以进一步聚焦战略型业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社区场景(1)私域流量的价值,布局社区生活中的重点业务(N)构建自身竞争优势,并建立孵化机制吸纳优秀创业者推出新业务(X),最终为公司带来产品力的升级、收入及利润的提升。

这被视作碧桂园服务业务逻辑实现结构性转变的关键之举,即从以往的"物业+专业"辅助模式升级为"专业筑基+物业赋能"的新架构。一开始其确定重点打造的核心战略业务,便明确指向了泛汽车、泛家居、泛零售、泛服务等赛道,并通过推出本地生活品牌——“智享楼下”,整合营销,深挖场景体验。

其中,表现较突出的是社区酒文化场景的开拓,碧桂园服务通过深挖社区合伙人,满足其不同场景的用酒需求;提供常态化综合化用酒服务;拓展大众C端业主客户等,将自身打造成为全国酒类头部私域零售服务商。

资料介绍,碧桂园服务目前已与酒祖杜康集团、国台酒业、酒中酒集团、五粮液集团、金沙酒业集团、会稽山酒业、澳洲天鹅庄红酒、菲利普罗斯柴尔德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管理层称,在2024年酒类业务深化试点的6个地区内,该业务同比增长超过88%,实现1.9亿的营业收入,发展了3800位社区合伙人,复购率近50%。

社区充电业务是另一个发力的重点,早在2024年之前其便推出了"智享楼下充电"品牌,一站式提供多场景充电桩设备和自主研发的运营管控平台服务,实现设备、资金、运维的集中管理,提质增效。

2025年中报显示,碧桂园服务已累计在全国超过5000个小区运营约60万个充电插座,累计注册用户数超550万,累计服务超1亿人次,月活用户规模超200万人。管理层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上半年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158%;并计划将家居、酒类以及新能源业务等三年内打造成“10亿+”垂直龙头。

需要指出的是,综合各类信息来看碧桂园服务当前的新能源充电服务主要面向的是两轮电动车,而非最新涉足的新能源汽车服务。

现实挑战

尽管一些观点认为社区安装和运营新能源充电桩将成为一项有潜力的业务,为物企整合社区资源,拓展增值业务带来有效助力。但综合充电桩布局和维护成本、当前社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充电服务市场竞争等情况来看,物企要实现盈利,该业务仍面临挑战。

首先,充电桩前期布局及建设成本较高,据有关测算一笔中等规模的投资可达百万左右,主要体现在设备采购、场地改造、电力增容等方面。社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充电桩建设可能需要占用停车位或公共区域,一般会涉及场地租赁及改造、地面硬化、管线铺设等费用。大部分社区电力容量不足,也需进行电力增容,进一步加大前期投入。建设过程中,还可能因居民意见分歧增加协调成本。

即便顺利建成进入运营阶段,后续的设备维护费用也会逐年攀升。一方面,充电桩属于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各种故障,如充电枪跳枪、接触不良、模块过热等,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维护成本会逐年上升,后期的运营养护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财力及物力。另一方面,为简化消费者使用流程,降低管理费用,还需根据不同平台、服务内容、合作模式购买相关软件等服务。

现实中,充电桩的创收主要来源于充电服务费,如果单桩利用率不高,即存在“桩多车少”的情况,会导致充电桩的使用频率过低,充电服务费收入有限,拉长投资回报周期。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仅为7.8%,这意味着大量充电桩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但充电桩数量的增长却没有放缓。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企业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47.6万个,同比增长40%;私人充电设施(枪)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

尽管不同场景下充电桩利用率有明显差异,城市中心商圈、交通枢纽等区域利用率会相对较高,而部分偏远地区或特定时段(如白天非高峰时段)利用率会较低。不过物企在社区布局新能源充电桩,要实现盈利的阻力显然较大。

一方面,社区空间的封闭性特征和新能源车在社区的比例对成本覆盖有重要影响。社区空间封闭性使得充电桩的使用人群相对固定,主要依赖社区内的新能源车用户,如果新能源车在社区的比例较低,充电桩的使用频率和充电服务收入将受限,难以在短期内覆盖前期的高额布局及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充电服务的收费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也给社区充电桩的布局和运营带来挑战。其中,私人充电桩通常由车主自行安装和使用,充电成本主要由电费和设备折旧构成,费用相对较低,且车主无需支付额外的充电的服务费。而外部的公共服务也可通过合理布局,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收费标准,甚至推出会员制、套餐优惠等服务,进一步吸引用户。相比之下,社区内布局充电桩可调整的收费空间较小,使得价格敏感型客户进一步流失。

回到此次合作的视角,碧桂园服务庞大的客群基础和多元化的业态资源依旧为双方带来了业绩增长空间。

截至2025年中期,碧桂园服务在管规模约为10.63亿平方米,管理共8108项物业,位于一二线城市项目的面积占比约40.2%,业务已遍及住宅、商业物业、写字楼、产业园、多功能综合楼、政府大楼、医院、学校及其他公共设施,如机场航站楼、高速公路服务站、文旅景区等多种业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