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06 18:25
作者:张果 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和君电力电气事业部副总经理
在“双碳”目标纵深推进、能源革命加速演进的“十五五”新时期,能源企业正站在发展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深耕主业、持续打磨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路径,另一边是跨界布局、寻求新增长曲线的“多元化”探索。
“专业化”与“多元化”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能源企业适配自身资源禀赋、应对行业变革的战略决策。尤其在“十五五”规划强调“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背景下,两种模式各有其适用场景与风险挑战。本文将从行业趋势、模式优劣、选择逻辑三个维度,剖析能源企业该如何在“专”与“多”之间找到平衡,走出契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一
能源行业变革下,“专”与“多”的赛道分化
“十五五”期间,能源行业正经历“清洁化转型、数字化升级、市场化重构”三重变革,这为企业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背景,也催生了两种模式的差异化实践。
专业化:在细分领域筑牢“护城河”
专业化发展,指企业聚焦单一能源品类或产业链某一环节,通过技术迭代、规模扩张、效率提升构建竞争壁垒。在能源清洁转型的浪潮中,这类企业往往以“精耕细作”的姿态,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专业化企业的优势尤为凸显。隆基绿能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光伏产业链,从单晶硅片到光伏组件,再到光伏电站开发,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将单晶硅片转换效率提升至26.81%(实验室数据),量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0%-15%,2024年光伏组件全球出货量占比达28%,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其核心逻辑在于:光伏技术迭代速度快(从P型电池到N型电池仅用3年),唯有集中资源深耕技术,才能跟上行业节奏。类似的还有金风科技,专注风电装备制造20余年,研发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可达6800万千瓦时,能抵御17级台风,在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占有率超30%,成为全球风电装备领域的“中国名片”。
在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领域,专业化路径同样成效显著。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国电电力聚焦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投入超200亿元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将现役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285克/千瓦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克/千瓦时,同时配套建设煤电耦合储能项目,实现煤电从“电量型”向“调节型”转型。这种“聚焦主业做优做强”的策略,让国电电力在煤电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保持净利润年均增长8%的稳健态势。
多元化:跨界融合打开“新空间”
多元化发展,分为“相关多元化”(围绕能源产业链延伸)与“非相关多元化”(跨界进入非能源领域),前者更贴合能源企业的转型需求。在“十五五”能源系统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升级的趋势下,相关多元化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
纵向多元化(产业链延伸)是主流方向。中国广核集团(中广核)以核电运营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核燃料供应(控股中核苏能),向下游布局核电供暖、核电制氢,构建“核电-供暖-制氢-新能源”协同链条。2024年,中广核在深圳、连云港等城市的核电供暖面积突破2000万平方米,替代标准煤消耗15万吨;核电制氢项目年产氢量达1000吨,为氢能重卡、储能等领域提供绿氢资源,多元化业务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25%。
横向多元化(多能源品类布局)则瞄准“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华润电力早期以火电为主,“十三五”期间逐步布局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领域,形成“火电保稳定、新能源促增长、储能调平衡”的多能互补格局。2024年,华润电力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62%,同时通过“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如内蒙古库布其5GW风光储氢基地),实现新能源消纳率达98%以上,多元化业务带动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5%。
少数企业尝试非相关多元化,但需谨慎布局。如国家电网在聚焦电力输送主业的同时,跨界进入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电力大数据等领域,依托电网资源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网络(充电桩超600万个),电力大数据服务覆盖200余家工业企业,非电业务营收占比达18%,但始终坚守“围绕能源做延伸”的底线,未涉足与主业无关的领域。
二
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博弈
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不是“万能钥匙”。在“十五五”能源行业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两种模式的优势与风险呈现鲜明对比,企业选择时需精准评估自身能力。
专业化:聚焦的“红利”与单一的“隐忧”
优势一:资源集中,技术迭代快。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领域,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专业化企业能将资金、人才等资源集中于单一领域,加速技术突破。以宁德时代为例,聚焦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2024年研发投入达200亿元,占营收比重7.5%,研发团队超1.6万人,累计申请专利超3万项,在钠离子电池、麒麟电池等技术上持续领先,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达37%,储能电池市场占有率达40%,均居全球第一。若分散资源跨界布局,很难保持这样的技术领先优势。
优势二:成本可控,抗风险能力强。专业化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供应链深耕,能有效降低成本。如晶科能源专注光伏组件制造,在全球布局12个生产基地,组件年产能达130GW,通过规模效应将组件生产成本降至0.18元/瓦,较行业平均水平低0.03元/瓦,在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波动(从1.2元/瓦降至0.9元/瓦)的背景下,仍能保持5%的毛利率,而部分多元化企业因光伏业务规模小,同期毛利率不足2%。
风险一:行业波动冲击大。过度依赖单一业务,易受行业周期、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22-2023年,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天然气价格暴涨,专注LNG贸易的广汇能源净利润同比增长200%;但2024年全球天然气供过于求,价格回落40%,广汇能源净利润同比下滑35%。反观多元化的中国石化,虽LNG业务同样承压,但依托炼化、化工等业务的稳定收益,整体净利润仅下滑5%,抗风险能力更优。
风险二:增长天花板明显。单一领域的市场规模有限,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增长空间会逐渐收窄。如风电整机商明阳智能,202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2%,若继续聚焦风电整机,很难突破30%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竞争激烈);而金风科技通过多元化布局风电运维、风电制氢等业务,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2024年运维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多元化:跨界的“增量”与分散的“陷阱”
优势一:协同效应显著,抗周期能力强。相关多元化能实现业务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以比亚迪为例,从新能源汽车延伸至光伏、储能领域,共享电池技术(汽车电池与储能电池技术同源)、销售渠道(汽车4S店兼售光伏产品)、品牌资源,2024年“车-光-储”业务协同效应带动综合毛利率提升3个百分点;同时,汽车业务(消费端)与储能业务(工业端)的市场周期互补,有效平滑了行业波动,2024年在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0%,支撑企业整体增长。
优势二:抢占新兴赛道,布局未来市场。能源革命催生了氢能、虚拟电厂、碳交易等新兴领域,多元化企业能通过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如BP(英国石油)从传统石油企业转型“综合能源公司”,在全球布局光伏、风电项目的同时,投入50亿美元研发氢能技术、建设加氢站,2024年氢能业务营收达30亿美元,虽占总营收比重不足5%,但已成为bp未来5年的核心增长点。若固守石油业务,bp很难在能源转型中立足。
风险一:资源分散,核心能力弱化。多元化需要企业具备跨领域的管理、技术、人才能力,若资源分散,易导致“样样通、样样松”。某地方能源国企原本聚焦火电业务,“十四五”期间盲目跨界进入光伏、风电、充电桩、氢能等6个领域,因资金分散、人才匮乏,2024年多个项目亏损,火电主业也因投入不足导致设备老化、效率下降,净利润同比下滑60%,陷入“多元化陷阱”。
风险二:整合难度大,内耗严重。不同业务板块的文化、管理模式差异较大,整合不当易引发内耗。如某能源企业收购一家光伏企业后,因沿用传统火电企业的“重管控、慢决策”管理模式,与光伏企业“快迭代、强创新”的文化冲突,导致光伏团队核心人才流失30%,项目推进效率下降50%,收购后3年仍未实现盈利。
三
“十五五”能源企业的战略选择
“专业化”与“多元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与企业的资源禀赋、行业定位、发展阶段相适配。“十五五”期间,能源企业可遵循以下逻辑,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表:不同企业的方向选择
看企业规模:中小企“专”为先,龙头企“多”适度
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做“小而美”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储备有限,难以支撑多元化布局,应选择专业化路径,在细分领域建立独特优势。如浙江运达风电早期与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竞争整机市场,难以突围;后聚焦“低风速风电整机”细分领域,研发适配南方低风速地区的风机,在湖南、江西等省份市场占有率达40%,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又如储能企业海博思创,专注“储能系统集成”环节,不涉足电池制造,通过优化系统设计、提升运维效率,将储能系统充放电效率提升至95%以上,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占有率达18%,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龙头企业:适度多元化,构建“生态化”竞争力。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可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适度开展相关多元化,打造“主业引领、多元支撑”的格局。国家能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能源企业,以煤电、新能源发电为主业(营收占比70%),同时适度布局煤炭开采、铁路运输、港口物流等相关业务,构建“煤-电-运”一体化产业链,2024年煤炭自给率达85%,物流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2%,有效对冲了煤价波动风险;同时,在氢能、碳捕集(CCUS)等新兴领域小步试点,为未来转型储备技术。
看行业阶段:成长期“专”求突破,成熟期“多”寻增量
新兴领域(如氢能、虚拟电厂):专业化突破技术壁垒。氢能、虚拟电厂等领域尚处于技术探索期,核心技术未完全成熟,企业应聚焦专业化发展,突破“卡脖子”难题。如氢能企业亿华通,专注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投入50亿元攻克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技术,将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密度提升至800W/L,使用寿命突破10000小时,在商用车领域市场占有率达35%,若此时跨界布局氢能储运、加氢站等业务,很可能分散研发精力,错失技术领先机遇。
成熟领域(如火电、传统光伏):多元化打开增长空间。火电、传统光伏等领域技术成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增长面临天花板,可通过多元化寻找新机会。如华能国际(火电龙头),在火电装机容量达1.2亿千瓦(国内第一)后,积极布局光伏、风电、储能业务,2024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5%,同时开展火电灵活性改造(配套储能),将火电调峰能力提升至30%,通过“火电保基本、新能源促增长、储能调平衡”的多元化模式,实现营收年均增长10%,摆脱了火电行业增长停滞的困境。
看资源禀赋:技术型“专”筑壁垒,资源型“多”做协同
技术驱动型企业:专业化深化技术优势。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坚持专业化,通过持续研发巩固技术壁垒。如宁德时代(电池技术领先)、隆基绿能(光伏技术领先),若分散资源跨界,很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越。宁德时代CEO曾表示:“动力电池技术迭代速度以月为单位,我们必须集中所有资源在研发上,才能保持领先,多元化是未来的事,现在不行。”
资源驱动型企业:多元化实现资源增值。拥有煤炭、油气、土地等资源的企业,可通过多元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如陕西延长石油,依托陕北煤炭资源,不仅发展煤电业务,还开展煤制烯烃、煤制乙醇等煤化工业务,将煤炭资源从“燃料”变为“原料”,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同时,利用煤矿塌陷区发展光伏电站,2024年光伏装机容量达2GW,实现“煤-电-化-新能源”协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至80%。
“十五五”最优解:“专业为基,多元为辅”的动态平衡
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应避免“极端化”。“十五五”期间,能源企业的最优策略往往是“以专业化筑牢根基,以相关多元化拓展边界”,保持动态平衡。
国家电网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公司以“电网建设运营”为核心主业(专业化,营收占比82%),在此基础上开展“电网相关多元化”——围绕电网安全,布局储能、虚拟电厂;围绕用户需求,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围绕技术延伸,发展电力大数据、电动汽车充电服务。2024年,相关多元化业务营收达2000亿元,占比18%,既未分散主业资源,又打开了新增长空间,同时通过多元化业务反哺主业(如储能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形成“主业与多元”的良性互动。
又如三峡集团,以“水电开发”为核心(专业化,三峡、白鹤滩等水电站装机容量全球领先),同时围绕“清洁能源”开展相关多元化,布局光伏、风电、抽水蓄能,2024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5000万千瓦,与水电形成“枯水期风电光伏补能、丰水期水电蓄能”的互补格局,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达30%,既巩固了水电主业的优势,又抓住了新能源发展机遇。
结
语
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定位
“十五五”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专业化”与“多元化”的选择,本质是企业在“变”(行业变革)与“不变”(自身核心能力)之间的平衡艺术。不变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需以“核心能力”为根基——专业化的核心是“技术深耕与效率提升”,多元化的核心是“资源协同与风险对冲”;变化的是,需根据行业趋势、自身规模、发展阶段动态调整战略重心。
对于能源企业而言,不必盲目跟风“多元化”,也无需固守“专业化”。关键是清醒认知自身的优势与短板:若有技术领先优势,就深耕主业做“行业标杆”;若有资源整合能力,就适度多元做“生态玩家”。唯有立足自身、适配时代,才能在“十五五”能源变革中,既扛住行业波动的压力,又抓住转型增长的机遇,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和君咨询电力电气事业部
和君咨询电力电气事业部专注电气装备、电力能源领域,力争成为高质量智库,依托20余年行业积淀和专家团队,为您提供战略规划、国际化、组织创新、营销突破、供应链升级、流程、数智化等综合服务,助力电企管理升级,紧抓新质双碳机遇。和君同行,使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