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蓝色引擎全开!看汕尾如何“驭风耕海”闯深蓝

2025-11-06 11:30

转自:汕尾发布

驭风耕海 经略深蓝

——汕尾奋力打造蓝色经济增长极

风起南海,汹涌澎湃。

汕尾,这座南海之滨的“善美之城”,处处涌动发展热潮。

看,这广袤蔚蓝的海洋中,一排排白色风车在海风吹拂下悠然转动,海平面之下,网箱成列、鱼群穿梭——这片蔚蓝疆域正以生动的画面,诠释着向海图强的时代命题。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为沿海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海域面积全省第一的海洋大市,汕尾紧抓战略机遇,锚定“海洋强市、融湾先行”的目标,持续精准发力,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在蓝色经济浪潮中踏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崛起之路。

图为陆丰海域的风电集群。

图为陆丰海域的风电集群。

记者  孙实 摄

禀赋天成:

向海而兴的资源沃土

向海而生,是汕尾刻在基因里的城市密码。这里坐拥2.39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4.5倍;467公里的海岸线蜿蜒多姿,长度居全省第二、粤东首位。近900个海岛如珍珠散落,共同绘就了“百岛十滩九湾”的迷人景观。汕尾渔港、遮浪渔港、碣石渔港等10多座优良港湾星罗棋布,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载体。

这片海,能量充沛、物产富饶。年均风速高达9.2米/秒,是开发海上风电的“天选之地”;同时作为南海著名的优良渔场,这里孕育着超过200种优质海产品,渔业年产量持续稳居全省前列。

这片海,风光旖旎、生态卓越。空气质量连续十年蝉联全省榜首,生态底色得天独厚。沿着绵长海岸线,红海湾、环品清湖、金町湾、金厢滨海红色旅游区等一批滨海旅游景区,与30条精心打造的沿海乡村振兴示范带有机衔接,共同构成一幅迷人的滨海画卷。

随着广汕高铁的全线贯通,汕尾已深度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顶级的资源禀赋与优越的区位优势在此叠加,为汕尾向海图强注入了无可比拟的底气。

今年,汕尾凭借独特的滨海风情与浓郁的烟火气息,成功跻身全国“高德扫街榜·烟火城市榜”第八名,滨海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红海湾4A级景区创新推出龟龄岛、江牡岛、伏羲一号3条“跳岛游”线路,将自然风光与海洋科技完美融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海洋体验;

不久前成功举办的十五运帆船比赛和2025中国·汕尾彩色宝石产业发展大会暨首届汕尾国际珠宝展,奏响“中国彩宝之都”与十五运会帆船比赛的“双蓝”畅想曲,进一步丰富汕尾文旅内涵,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

……

看海到汕尾,顺风又顺水。近年来,汕尾文旅特别在滨海旅游方面表现可圈可点,呈现火热出圈之势。2024年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达50.68亿元,增速高达22.7%,成为蓝色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产业跃迁:

集群发展的蓝色引擎

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018.7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占全省的11.5%,到2030年海上风电开发总规模将超过1000万千瓦——这组跃动的数字,是汕尾向海图强、筑梦深蓝的生动注脚。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这些抽象的数字便瞬间具象化了。在园区内,明阳智能的生产线开足马力。143米的巨型叶片在这里诞生,18兆瓦的庞大风力主机从这里启航,一项项“全球之最”彰显着海上风电的“汕尾高度”。

与之呼应的是广东唯一专注海底电缆研发制造的企业——南海海缆有限公司矗立起标志性的20层垂直立塔。在这里,500千伏特高压海底电缆如钢铁蛟龙般被精心制造,单根长度可达数十公里,是连接海上风电机组的“生命线”。该公司总经理缪兵坦言,拥有配套的海工专用码头是落户的先决条件,而汕尾基地的专用码头完美契合了这一严苛要求,这正是企业最终选择在此深耕的关键因素。

从一张蓝图到产业集群,汕尾以“按图索骥”的智慧精准招商,有力推动了海上风电产业迈入“全链条、集群式”发展新阶段。目前,海洋工程基地已汇聚明阳智能、南海海缆、天顺风能等一批头部企业,实现了从主机、叶片、海缆到塔筒等核心部件的本土化生产制造体系。

与此同时,“耕海牧渔”的现代篇章正在这片蔚蓝疆域重新书写。 随着《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的正式施行,汕尾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海洋牧场“小切口”立法,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9个,总投资约83亿元,同时储备项目18个,预计总投资68.2亿元。这些项目正推动着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沧海变良田”从愿景走向现实。

江牡岛海域的国泰海洋牧场上,工作人员正在喂食。

江牡岛海域的国泰海洋牧场上,工作人员正在喂食。

记者  孙实 摄

科技赋能:

智慧融合的创新实践

全球单体最大的抗台型风渔融合平台“伏羲一号”,已成为汕尾科技兴海的标志性成果。这一创新平台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的桩基桁架式结构,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伏羲一号”不仅配备了50千瓦风力发电机、18千瓦光伏阵列及储能设备,还集成了智能投喂与水文监测系统,是兼顾“海上粮仓”与“蓝色能源”功能的典范之作。其运营中引入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通过科学搭配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创新实践,为汕尾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随着中山大学与汕尾市共建的汕尾海洋科学院正式签约揭牌,首批海洋牧场水产动物育种团队已率先入驻。这些高端科研力量将聚焦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汕尾海洋牧场向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化转型提供核心的科技引擎。

向海图强:

迈向“十五五”的融合之路

随着“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时期正待开启,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

立足新起点,汕尾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清晰而有力:11月6日至7日举行的2025中国—东盟海洋能源产业合作专题会与汕尾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以“向海图强·智创未来—构建深蓝能源生态圈”为主题。 这一国际性盛会的召开,不仅为汕尾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更将进一步提升其在海洋能源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市深度融入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注入新动能。

借此东风,汕尾积极构建“一核两湾四段一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打造环品清湖核心区与红海湾、碣石湾两大湾区。

着眼未来,汕尾将着力做强海工装备制造集群,构建“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体系,并蓄力打造千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高地。聚焦海洋科技前沿,持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深化区域港口合作,进一步增强“桥头堡”的枢纽功能;积极谋划布局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红海湾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蓝色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这座顺势而为的海洋城市,正朝着“融湾先行”的方向,深度融入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建设与深惠汕发展轴空间发展体系,将迎来更为快速的发展。

从“捕风为电”的绿色能源基地,到“耕海牧渔”的“海上粮仓”,汕尾正以强大的“蓝色引擎”驱动产业升级,在经略深蓝的壮阔征程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