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04 14:30
(来源:CHC医疗传媒)
11月3日16点左右,随着最后一家企业离场,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顺利收官。
与历年不同的是,本次国谈历时5天,除了传统的医保目录谈判外,还首次增设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价格协商。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新药支付体系迎来关键转折点。商保目录协商的增设,打破了以往“唯医保”的博弈格局,为行业打开了“医保之外”的广阔想象空间。
据悉,2025年基本药品目录调整有535个药品通用名通过形式审查。商保创新药目录有121个药品通用名通过形式审查,其中同时申报基本医保目录和商保创新药目录的有79个。
5天的谈判,覆盖了肿瘤、罕见病、慢性病、自身免疫、抗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此外,本次谈判药品的创新程度空前,恒瑞、百济神州、信达等重磅产品,在“6.30大限”前密集获批,为今年国谈的激烈程度再添一把火。
“商保”能否打开CAR-T疗法?罕见病药等高值创新药支付空间?创新药降价幅度变温和了?非独家药品竞争更激烈?为期五天的国谈亮点纷呈,本文为您一一解析。
Day 1:抗感染、镇痛、精神神经类药物先行,外企积极布局双首日,来到现场的人数很多,现场氛围也较为轻松,谈判节奏普遍快于往年。据到场企业代表分析,谈判聚焦抗感染、镇痛、精神神经、心血管慢病等品类。阿斯利康、辉瑞、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企业,以及科伦药业、绿叶制药、海思科等国内企业参与。
阿斯利康的抗IL-5R新药本瑞利珠单抗注射液、海思科的1类镇痛新药安瑞克芬注射液等品种引发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外企同时申报基本医保与商保双目录,如卫材、辉瑞、强生等企业均有产品进入商保目录形式审查名单,体现其“医保+商保”双轨并进的策略。
Day 2:肿瘤药专场竞争激烈,血液瘤与实体瘤品种集中登场第二天为“肿瘤专场”,上午以血液肿瘤药物为主,下午转向实体瘤药物。罗氏(格菲妥单抗)、强生(塔奎妥单抗、特立妥单抗)、阿斯利康(阿可替尼)、礼来(匹妥布替尼)等外企,以及恒瑞、诺诚健华、科伦博泰、康方生物等本土企业参与角逐。
ADC(抗体偶联药物)成为亮点,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恒瑞的瑞康曲妥珠单抗等国产ADC分别亮相。PD-1/PD-L1抑制剂中,BMS的O药(纳武利尤单抗)首次同时申报医保和商保目录。肿瘤药谈判氛围紧张,价格博弈与临床价值论证较为胶着,部分企业代表表示“需时间考虑”。
Day 3:GLP-1、KRAS、抗VEGF等明星赛道多线交锋
第三天谈判涵盖多个热门治疗领域。GLP-1赛道中,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剂续约、口服剂申报商保)、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等品种同场竞争。
大热赛道GLP-1,礼来替尔泊肽的糖尿病适应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适应症亦通过了今年国谈形式审查。将在今年国谈中展开“大考”。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本次进行目录内品种进行续约谈判,司美格鲁肽片(口服剂型)作为最新上市产品,目前尚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已通过商保创新药目录形式审查。
KRAS G12C抑制剂领域,信达/劲方的氟泽雷塞、正大天晴/益方的格索雷塞、艾力斯/加科思的戈来雷塞三款国产新药正面交锋。抗VEGF眼科药赛道,诺华(雷珠单抗、布西珠单抗)、罗氏(法瑞西单抗)、康弘药业(康柏西普)等企业参与谈判。此外,金赛药业与特宝生物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也引发关注。企业申报策略呈现差异化,部分产品选择医保续约或新增适应症,部分则主攻商保目录。
Day 4:中药、非独家品种竞价,商保目录启动,CAR-T实现突破
第四天上午进行中药与非独家品种竞价。健民药业、以岭药业、华润三九等企业携中药1.1类新药(如小儿牛黄退热贴膏、芪防鼻通片、益气清肺颗粒)参与谈判。非独家品种中,卫材与江西科睿就吡仑帕奈口服混悬液等品种展开竞价。
下午,与往日相比企业代表来得更早、人数更多。现场氛围产生变化,源自业内备受关注的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正式开启。
聚焦高值创新药,其中最受关注的是CAR-T疗法——复星凯瑞、药明巨诺、合源生物、驯鹿生物、恺兴生命科技的五款CAR-T产品全部参与协商。据悉,CAR-T药物谈判进展较为顺利,或有望进入商保创新药目录。其他商保目录协商品种包括远大医药的钇[90Y]微球注射液、百济神州的泽尼达妥单抗等。商保目录通过“三除外”政策为高值药提供支付空间,整体协商品种数量约20余个。
Day 5:商保价格协调继续,高价值新药突破支付限制
第五日的主要内容,延续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辉瑞、罗氏、诺和诺德等外药企代表陆续进场。在此期间,药企MNC、本土创新药企轮番登场,高值创新药以及CAR-T疗法成为此次谈判的焦点。
据多方现场反馈,本次谈判整体节奏紧凑,意味着随着国谈常态化推进至今,在前期沟通和规则制定上更加完善,企业准备也更充分。同时,品种和数量覆盖更广泛、“医保+商保”双轨制更好满足多元需求,企业也普遍采取“双目录申报”或差异化聚焦策略。在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与激励医药创新之间实现了更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