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04 20:01
(来源:MBMC美顺)
2025 年港股 IPO 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中走出独立强势行情,凭借政策红利释放、资金持续流入及优质企业供给增加,呈现出规模与质量双升的鲜明特征,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深度扩写分析:
核心数据:全球募资霸主地位稳固,市场活力全面迸发
01
1. 募资规模:量级与结构双重突破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5 日,港股 IPO 市场迎来近五年最活跃周期,70 余家上市企业合计募资超 1900 亿港元,同比激增 200%,不仅远超美股、A 股同期募资规模,更稳居全球 IPO 募资榜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头部巨无霸与中小创新企业的双重发力:前三季度 1829 亿港元的募资额,已完成全年 2000 亿港元预期目标的 91%,创下近五年同期最高纪录。
头部项目的 “压舱石” 作用显著,前十大 IPO 合计贡献 69% 的募资总额。其中,A+H 股上市的宁德时代以 410 亿港元募资额登顶,其募资规模不仅刷新港股新能源行业 IPO 纪录,更成为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屈指可数的超大型 IPO 项目;紫金黄金国际(249.84 亿港元)、恒瑞医药(114 亿港元)紧随其后,这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凭借稳定的业绩预期和产业链主导地位,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核心标的。
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的活跃度持续提升,市值低于 10 亿港元的 “迷你 IPO” 占比超 40%,形成 “大项目稳盘、小项目补量” 的良性格局。金叶国际集团以 5000 万港元的募资规模,创下 11465 倍的港股认购新纪录,这类聚焦细分赛道、具备高成长潜力的小盘股,成为散户投资者追逐高弹性收益的核心标的,彰显出港股市场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包容度。
2. 打新生态:破发率大降,收益与中签率呈 “冰火两重天”
2025 年港股打新市场彻底摆脱此前的低迷状态,首日破发率仅为 22%-24%,创下 2017 年以来的九年新低,首日平均涨幅高达 38%,较 2024 年的 11% 实现跨越式提升。这一转变的关键节点的是 8 月 4 日 IPO 定价新规的实施,新规落地后上市的 19 只新股中仅 1 家破发,其中涨幅超 100% 的个股占比达 47%,打新收益的确定性显著增强。
市场认购热度空前高涨,年内超 15 只新股认购倍数破千倍,大行科工(7558.4 倍)、金叶国际(11465 倍)等标的成为 “认购王”,部分小盘股甚至出现 “一签难求” 的局面,反映出投资者对高成长、高弹性标的的强烈追逐意愿。但与此同时,散户中签率持续走低,新规允许发行人将散户分配比例最低降至 10%,导致多数热门新股一手中签率普遍低于 1%,机构投资者在定价与配售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打新市场逐渐从 “散户狂欢” 转向 “机构主导的价值博弈”。
行业表现:赛道分化加剧,优质赛道成价值高地
02
1. 生物科技(18A 板块):商业化能力定生死,两极分化凸显
作为港股的特色赛道,2025 年生物科技板块(18A 板块)延续高景气度,截至 10 月 13 日,11 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通过 18A 规则上市,其中 7 只股价较发行价上涨超 100%,药捷安康 - B(+796%)、映恩生物 - B(+229%)等企业凭借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与商业化潜力,成为板块涨幅先锋。
板块的核心逻辑已从 “管线讲故事” 转向 “商业化见真章”,归创通桥(医疗器械领域)、云顶新耀(肾病药物领域)两家企业的成功摘 “B”,成为行业标杆。归创通桥凭借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快速渗透,2024 年实现净利润 1 亿元;云顶新耀则通过重磅肾病药物的商业化落地,斩获 7.07 亿元净利润,验证了优质生物科技企业从 “研发投入” 到 “盈利兑现” 的可行性路径。
但板块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管线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多款 PD-1、ADC 药物陷入 “内卷式竞争”,叠加医保谈判对药价的压制,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出现明显回调。某专注 ADC 药物的企业因核心产品临床进展不及预期,股价较上市后最高点下跌 60%,凸显出生物科技板块 “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的特性。
2. 工业与科技:政策 + 技术双轮驱动,估值重塑空间广阔
工业与科技赛道成为 2025 年港股 IPO 市场的 “增长引擎”,受益于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政策支持,相关企业估值持续重塑。工业领域,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三一重工(H 股发行)等龙头企业凭借全球化布局、技术壁垒与规模优势,上市后股价涨幅均超 20%,其中宁德时代凭借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核心地位,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核心标的,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万亿港元。
科技赛道中,AI 与云计算成为最大亮点。港交所 “科企专线” 政策的落地,为 AI 硬件(如寒武纪)、云计算(如滴普科技)等企业提供了快速上市通道,这类企业平均市盈率达 40 倍,显著高于港股市场 20 倍左右的均值。寒武纪凭借在 AI 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国内少数能与国际巨头竞争的企业,上市后受到南向资金与外资的共同追捧;滴普科技则聚焦企业级云计算服务,受益于数字化转型浪潮,业绩增速连续三年超 50%,估值溢价持续扩大。
3. 消费与零售:新老交替加速,分化格局成常态
消费板块呈现出 “新消费崛起、传统零售承压” 的鲜明分化格局。新消费领域,IP 驱动型企业表现亮眼,蜜雪冰城凭借下沉市场布局与品牌 IP 化运营,上市后股价上涨 43%,成为国民级消费品牌的代表;泡泡玛特则通过潮玩 IP 的持续创新与全球化扩张,股价涨幅达 67%,反映出 Z 世代消费群体对 “体验型、个性化” 消费的偏好升级。
传统零售企业则面临多重压力,高鑫零售因线下门店客流下滑、线上转型滞后,叠加一次性费用拖累,2025 年上半年净亏损 1.1-1.4 亿元,股价较发行价下跌 30%。这类企业普遍存在商业模式陈旧、供应链效率低下等问题,在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的冲击下,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转型压力日益凸显。
市场机制:政策优化 + 资金重构,市场生态持续完善
03
1. IPO 规则改革:市场化定价落地,风险防控能力提升
2025 年港股 IPO 市场的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核心聚焦 “提升定价效率、降低市场波动”。8 月 4 日实施的定价机制改革,允许发行人根据市场情况自主设定散户分配比例(10%-60%),改变了此前固定比例配售导致的定价失真问题。这一改革有效降低了散户过度投机引发的破发风险,让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新规实施后新股定价更趋合理,破发率显著下降。
5 月推出的 “科企专线” 则进一步完善了上市服务体系,为生物科技、AI、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企业提供一站式咨询、审核绿色通道服务,大幅缩短了上市周期。截至 10 月,已有超 30 家企业通过 “科企专线” 提交上市申请,预计四季度将迎来首批上市企业,这一政策将进一步强化港股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巩固其全球科技企业上市高地的地位。
2. 资金结构变化:南向资金主导,外资回流态势初显
资金端的结构性变化成为支撑港股 IPO 市场的核心力量。截至 2025 年 10 月,南向资金净流入超 6400 亿港元,占港股成交额的 40%,成为市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南向资金偏好清晰,一方面聚焦高股息资产(如银行、公用事业股),这类资产股息率普遍在 5% 以上,显著高于内地理财产品收益率;另一方面紧盯科技稀缺标的(如中芯国际、寒武纪),通过港股市场布局 A 股难以覆盖的优质资产。
外资方面,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被动型外资(如跟踪 MSCI 指数的基金)持续流入港股,而主动型外资仍保持谨慎态度,但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的 IPO,成功吸引了贝莱德、富达等国际长线基金参与。这一变化反映出外资对港股核心资产的认可,随着全球流动性宽松周期的开启,外资回流态势有望进一步强化。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交织,结构性机会凸显
04
1. 核心机遇:三大主线引领长期价值
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持续凸显,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股息率达 8.1%,显著高于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叠加央国企市值管理政策的持续推进,这类资产有望成为避险资金的首选。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凭借稳定的现金流与高分红比例,将持续吸引长期资金布局。
生物科技板块将迎来商业化红利集中释放期,2025 年预计有 20-30 款创新药进入 III 期临床,ADC、双抗、细胞治疗等技术平台的成熟,将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从 “研发” 到 “盈利” 的跨越。具备核心产品、商业化能力强的企业,有望从 “管线估值” 转向 “业绩估值”,估值空间进一步打开。
市场政策的持续优化将提升港股的全球竞争力,香港交易所计划推出 24 小时交易机制,进一步对接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交易时段;同时扩大互联互通标的范围,将更多中小盘优质企业纳入港股通,有望提升市场流动性。这些举措将强化港股的国际化平台优势,吸引更多全球优质企业与资金入驻。
2. 主要风险:三大挑战需警惕
地缘政治扰动仍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2025 年美国大选年的关税政策调整、科技制裁升级等风险,可能压制外资的风险偏好,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等敏感行业的企业,可能面临估值承压。
解禁压力与流动性分化风险不容忽视,2025 年下半年将有超 2000 亿港元市值的新股迎来解禁期,部分中小型企业因股东减持、市场交易不活跃,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此前米高集团解禁后,因大股东集中减持,股价较最高点下跌 50%,为市场敲响警钟。
高估值企业的盈利兑现考验加剧,部分 AI、生物科技企业市盈率超 200 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若这些企业无法如期兑现业绩承诺,可能面临估值回调压力,甚至引发板块性波动。
总结
05
2025 年港股 IPO 市场在政策、资金、企业供给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双重突破,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 “亮点”。但行业分化、流动性不均等问题仍客观存在,投资者需聚焦行业景气度、企业商业化能力、估值安全边际三大核心要素,在生物科技、高端制造、高股息资产等赛道中挖掘长期价值标的,同时警惕地缘政治、解禁压力、盈利不及预期等短期风险。随着港股市场生态的持续完善,其在全球资本配置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核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