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04 20:30
一家年利润1亿元的公司,在并购市场上往往估值15亿,这看似简单的乘法背后,是一套多方博弈形成的市场共识。
“15倍PE就像一个魔咒——贵了通不过,低了没人卖。”一位长期从事并购交易的投行人士如此形容并购市场的估值现象。
在A股市场,多数并购交易的估值倍数似乎总围绕着15倍PE这一中枢波动,这一现象背后是买卖双方在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精密权衡。
01# 市场现象:并购估值围绕15倍PE的秘密
市盈率,通常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基本指标,在并购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PE的计算公式简单直接——市值除以净利润,但它背后的意义却远非如此简单。
联储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A股市场并购市盈率均值仅为12.82倍,这一数字与15倍PE的“魔咒”相去不远。
在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PE估值法已成为最常用且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从监管审核实践来看,盈利类资产若无特殊理由,估值水平通常被隐含地框在“15倍左右PE”这一心理线附近。
这一倍数已成为买卖双方博弈的安全区。
02# 三维解析:监管、市场与风险控制
监管的隐形红线
监管取向在并购估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交易所及并购重组委的审核实践看,盈利类资产的估值水平确实存在一条心理界线。
2025年5月16日,证监会公布实施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在简化审核程序、创新交易工具等方面作出优化。
尽管新规旨在提升市场活力,但监管对高估值并购仍保持警惕态度,尤其是对盲目跨界并购、忽悠式重组等乱象。
监管层曾明确表示,将“从严监管上市公司的盲目跨界并购,让概念炒作逐步收敛”。这种监管取向必然会影响市场对高估值交易的谨慎态度。
市场博弈与估值逻辑
A股市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估值逻辑。一种是对于业绩好、股本大的上市公司,主要按照资产和业务的盈利能力进行估值;另一种是对于业绩差、股本小的公司,则主要按照其重组预期进行估值。
这种分割的估值体系直接影响了并购市场的估值锚定。当IPO与并购重组之间存在过大估值差时,并购交易的价格谈判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2024年A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1.71倍,但上市首日股价平均大涨252.76%,导致上市首日市盈率高达76.64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并购市场的估值均值仅为12.82倍。
如此高的估值差使得曾经计划冲刺IPO的企业转向选择并购重组时,价格谈判难上加难。
风险控制与商誉管理
对于买方而言,控制估值风险是并购交易的核心考量。商誉减值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制约着买方的出价意愿。
过高的估值必然导致巨额商誉产生,一旦标的公司业绩不达预期,商誉减值将直接冲击上市公司利润。
在并购估值中,15倍PE隐含的静态投资回报率约为6.67%(1/15)。考虑到并购通常涉及杠杆,投资者对股本回报率的要求通常远高于这一水平(例如15%-25%+),这就意味着收购方需要依赖标的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来达成投资回报目标。
03# 行业差异:科技与传统估值悬殊
尽管15倍PE是许多并购交易的参考中枢,但不同行业的估值逻辑存在显著差异。
科创50指数的静态市盈率已飙升至170倍,这一数字令传统行业望尘莫及。对此,市场参与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科技行业的高估值背后,是市场对未来增长预期的提前定价。
科创板的定位是服务“硬科技”,成分股聚集着半导体设备、AI大模型、生物创新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关键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当前可能还在投入期,甚至尚未盈利,但技术突破已接近商业化临界点。
市场对这类公司的盈利曲线预期不是平滑上升的抛物线,而更像是“0到1”的跳跃式突破。
对于尚未盈利或盈利波动巨大的科技/互联网/军工等资产,市场会采用PS(市销率)或EV/Sales等非PE方法进行估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摆脱估值约束,只是估值方法的调整。
04# 典型案例:15倍PE的实战验证
案例一:狮头股份收购利珀科技
2025年8月,狮头股份披露重组草案,拟以6.62亿元收购杭州利珀科技97.44%股份。利珀科技是机器视觉赛道的“隐形冠军”,交易对方承诺未来3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合计1.41亿元,年均约4700万元。
以此测算,此次交易市盈率不足15倍,而当前A股机器人概念股平均市盈率已超30倍。这一估值既体现了对成长性的认可,又控制了投资风险。
案例二:科源制药入股诺康达
科源制药作为上市后的首次对外投资,以1.8亿元自有资金购买北京诺康达12%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诺康达2022年度净利润为8306.30万元,本次交易估值为15亿元,对应PE仅约15倍。而同期A股同类医药公司博瑞医药PE达到64倍,海辰药业112倍,共同药业129倍。
这一估值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了并购估值与二级市场估值的显著差异。
案例三:联美控股收购兆讯传媒
2018年,联美控股以23亿元收购兆讯传媒100%股份。这笔交易对应2018年兆讯传媒净利润的PE是15倍;对应业绩承诺三年平均净利润的PE是12倍。
相较当时传媒行业70倍的平均市盈率和分众传媒22倍的PE,这一估值明显偏低。交易完成后,兆讯传媒承诺2018至2020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5亿元、1.88亿元以及2.34亿元(本年未完成)。22年成功分拆上市,后续业绩表现的也不是很理想。
异常案例:蜜雪冰城的高溢价收购
当然,市场上也存在显著偏离15倍PE的异常案例。2025年10月,蜜雪冰城公告以约2.97亿元收购实控人配偶控股的啤酒品牌“鲜啤福鹿家”53%股权。
福鹿家整体估值高达约5.6亿元,而该公司2024年净利润仅107万元,折算市盈率高达523倍。这一异常估值引发了市场对利益输送的质疑。
此类异常案例从反面印证了15倍PE的合理性,偏离这一基准过远的交易往往面临市场质疑和监管关注。
05# 博弈未来:估值不只是数字游戏
协同效应的不确定性
并购的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协同效应。但协同效应的识别、量化、实现时间和最终效果都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理论上,并购是为了“1+1>2”,但现实中往往只能做到“1+1=1.1”。组织整合、人事动荡、渠道重叠、文化冲突等协同成本,都会侵蚀预期收益。
买方在估值时虽然会将协同效应纳入考虑,但会非常谨慎,不会为100%的预期协同效应买单。15倍PE的上限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买方对协同效应实现风险的折扣。
投资回报与融资约束
并购交易往往涉及大量资本投入。投资者对投入资本都有最低的预期回报率要求。
许多并购交易会使用杠杆(债务融资)。贷款方对目标公司的偿债能力有严格要求,通常基于EBITDA等指标设定债务上限。
根据交易披露,Terex支付15.29倍EBITDA收购REV Group,这一倍数反映了市场成熟交易中的杠杆约束。
过高的收购价格会推高债务规模,可能导致目标公司的债务/EBITDA比率过高,超出贷款方的承受范围。15倍PE通常与可接受的杠杆水平相关联。
06# 未来趋势:从PE独大到多元估值
尽管PE估值法在A股并购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但未来估值方法将趋向多元化。
在欧美市场,EV/EBITDA、DCF(自由现金流折现)、PB(净资产倍数)等估值方法应用更为普遍。这些方法能更好地剔除财务结构差异,反映企业真实价值。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行业特性的企业,市场正在采用更灵活的估值体系。
例如,对于亏损或微利企业,尤其是处于高速扩张阶段的互联网、SaaS、军工整机、半导体设计等行业,PE会失真,此时会考虑PS或EV/Sales。
监管也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科创板及创业板对科技类并购的估值包容性更高,允许用PS、PEG、EV/EBITDA等“非PE”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成熟度提高,A股并购估值方法将更加丰富,但PE作为最直观的估值指标,仍将在交易谈判中占据重要位置。
结语
估值倍数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在15倍PE的共识之下,我们看到的是资本对于风险与回报的精细权衡,是市场参与各方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共同努力。
随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和市场深度的增加,也许有一天A股并购市场的估值逻辑会更加多元,但在通往那天的路上,15倍PE仍将是许多交易方手中那把重要的量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