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1-04 16:42
(来源:好买臻财VIP)
当行业热议“AI模型层是否已收敛”,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认为:若AGI(通用人工智能)是珠峰,人类目前连“半山腰”都未到达。
这位创立明势创投深耕硬科技的投资人,过去11年押中理想汽车、小牛电动、知行科技、蓝箭航天、MiniMax、逐际动力等明星项目。近期在好买行业分享会上,他结合明势过往的投资逻辑和真实案例,拆解了AI时代“押注终极赢家”的核心方法论:不追风口,锚定“底层技术的交汇点”与“定义未来的超级产品经理”。
1
提前布局
在底层科学的交叉领域寻找方向
明势在2021年底便布局了MiniMax,而轰动全球的OpenAI ChatGPT于第二年10月30日才发布。其背后的关键,恰是源于与理想汽车自动驾驶团队的深度沟通:“我们看到理想用端到端数据跑通了新一代自动驾驶模型,这种‘大模型驱动’的范式,比传统‘规控+高精地图’强太多。”
而理想汽车,正是明势创投创立初期的经典案例。作为理想汽车第一轮唯一机构投资者,明势连续七轮加仓直至其IPO。理想汽车的进化仍在继续——两年前,其就明确“不是电动汽车公司,而是人工智能公司”。最新数据显示,在国内道路上,理想自动驾驶(NOA)的百公里人工干预次数仅1次,市场上新势力多为3-4次。
从EV到AI,不是转身,是技术范式的延续。
人类近代三次工业革命,均由“能源效率革命”与“信息效率革命”交替驱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将成为关键变量。回望历史,颠覆式创新往往率先诞生于底层科技的交叉领域:能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造就了过去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机会——电动化;而在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的浪潮中,AI技术持续迭代,明势也成为最早关注“Transformer+端到端技术”的投资机构。
时间来到2022年8月,“具身智能”概念尚未兴起,明势团队延续Transformer+端到端技术逻辑,挖掘到南方科技大学张巍教授所创立的具身智能公司“逐际动力”,逐际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部件设计能力、AI和控制算法,是全球少数几家掌握AI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融合技术的团队。如今,逐际动力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也已成功落地,跻身赛道头部玩家。
2
中美AI比拼
“工程效率”才是核心竞争力
美国的优势集中在科学发现与金融生态,中国的核心胜势则在“技术落地能力”——能否将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量产产品,正是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自创立之初,明势创投内部就总结出“科学发现→技术落地→大规模工程化→产品化”的四阶段模型。长时间以来,许多科学发现仍以西方等发达国家为主导,以锂电池技术为例:1975年嵌入式技术实现科学发现,1980年代实验室完成正极材料技术落地,但直至中国电动车产业及宁德时代入局后,全球电动汽车才成为结构性产品,这一过程耗时近40年。
这一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同样适用:2017年Transformer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标志“科学发现”;GPT-3实现“技术落地”,将论文转化为可落地的大规模模型;ChatGPT完成“工程化”,解决模型实用化难题。
2024年DeepSeek发布大模型之际,不少海外投资人疑惑“中国怎么能追上美国”,但明势团队早有预判。以训练成本为例:OpenAI去年投入50亿美元,其中45亿用于方向摸索,可能需在10个方向中试出1个正确路径;而中国工程师无需依赖开源工具、不必逐篇研读论文,一旦锁定可行方向,仅用6-9个月、十分之一的成本便达到同等效果。这并非中国工程师更聪明,而是算法上“敢为人后”却快速迭代的优势。
当前AI正迈入“产品化”阶段,真正的落地场景与闭环验证反而更易在中国实现。这一阶段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投入大量苦活累活,而这正是中国团队的强项——全球首个通用Agent(Manus)、首个AI设计Agent(Lovart)均源自中国。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能进一步放大这种工程效率。以明势投资的鲲游光电为例,其主攻AR/VR光学器件,海外同类产品需12个月实现量产,而鲲游光电依托国内供应链,仅用6个月便完成落地,成本还低30%。
正是基于这一演进模型,明势创投得以在关键赛道提前5至6年布局:2014-2015年布局电动汽车(EV)与AI+智能硬件,2018年切入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2021年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即便在发展最快的AI领域,也实现了提前布局。
3
押注超级玩家
“非共识的超级产品经理”比赛道更重要
真正改变世界的,并非单纯的科学家或资本家,而是这类超级产品经理——他们能创造“人类从未见过的产品”。
过去十年间,2014年后成立、当前市值超200亿美元的中概民营企业仅2家(拼多多、理想),港股仅1家(理想);市值超100亿美元的,中概民营企业仅新增小鹏、蔚来2家;港股除了蔚小理,仅新增3家(极兔、零跑、地平线)。在VC领域,“押注超级赛道中的头部玩家”,远比“如ETF般重仓整个赛道”更为关键。
核心原因在于:VC无法像二级市场基金那样实现“及时调仓”,需与企业家共同成长5-7年甚至更久。因此,“判断超级玩家”比“判断超级赛道”更难,也更重要——如今 “中国智能硬件/消费电子有机会”已成共识,但找到真正的头部企业,仍是行业共同的挑战。
2015年布局理想汽车时,黄明明和明势曾被外界一致质疑。黄明明的投资逻辑很简单也很坚定,他认为人类的历史的进步始终被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所推动,而新能源汽车恰好处在这两大革命进程的交汇点。而李想所想创造的智能汽车的终局,和黄明明对于能源行业和信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但在这样的颠覆性机会面前,只有超级企业家才能够真正抓住并取得成功。李想无疑是黄明明心中最合适的人选。十年来理想汽车的发展脚印,完全印证了这个判断。
另外一个颇具争议的项目是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是银行家出身,当时大部分同行都倾向于投航天院所研究机构出来的团队,但明势看到了他的“非共识判断”:坚持液氧甲烷路线,坚信“唯有该技术可实现可回收火箭”——彼时业界尚未突破这一方向。2023年,蓝箭航天发射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并成功入轨,2025年7月已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
在黄明明看来,AI时代的终极赢家,也必定是“超级产品经理”——并非温和的管理者,而是“对细节偏执到可怕”的人。比如李想,坐进汽车座椅就能判断支撑度、软硬度与用户需求几毫米的匹配差距。
“这类人在生活中或许显得‘难搞’,但只有这种人,能做出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黄明明坦言,如今明势考察AI项目时,首先关注创始人“是否对产品有执念”:比如做AI设计Agent的Lovart团队,创始人会逐行检查代码里的交互逻辑;做工业阀岛的阿尔赛克团队,为了测试产品耐用性,连续3个月在工厂盯数据。
在AI时代,所有人都共识“要投AI”,而明势的策略是“在共识中找非共识”——持续押注这些“异类”(Outliers)。要找到他们,自己也必须成为“异类”;若满足于“凑合”、“追求确定性回报”,便无法理解他们的极致追求。
4
定义自己的“奖励函数”
比追热点更重要
分享最后,黄明明提到了一个AI领域的概念——“奖励函数”:“AI通过可验证的奖励不断迭代,人其实也一样。很多人追AI热点,是被短期奖励驱动,但真正的机会,需要你定义长期的‘奖励函数’。”
这或许就是明势11年来始终站在硬科技投资前沿的原因,“AI会淘汰跟不上的人,但不会淘汰‘愿意扎根的人’。AI时代的终极赢家,从来不是赌对一次风口的人,而是能陪技术从0到1、从1到100的长期主义者。”
HOW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