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八届进博全勤,复星医药如何诠释“开放创新”?

2025-11-03 21:39

以“开放创新”为底色的复星医药,正凭借“创新兑现+全球协同”双引擎,书写中国医药企业的“长期主义样本”。

十月末的上海,产业聚光灯聚焦复星医药——

一边是2025年三季报传来的稳健信号:前三季度营收293.93亿元、归母净利润25.23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创新药品收入超67亿元,同比增长18.09%;另一边,作为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的“全勤生”,其即将在第八届进博会上集中展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械。

两件事共同指向同一逻辑:复星医药正以“创新+全球化”重塑增长内核。

01

创新:从战略蓝图到业绩引擎

追溯复星医药的成长轨迹,“开放创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合作演进——2006年以代理进入中国,2017年成立合资公司直观复星,2024年产业化基地落地;到肿瘤、炎症免疫、慢病领域的研发布局——2009年搭建自主小分子与大分子创新药平台,通过BD引进苏可欣、奥康泽等产品,2025年自研1类新药复迈宁获批;再到细胞治疗的突破——2017年引进美国Kite的CAR-T技术,2019年推出首个自研生物类似药汉利康,打造行业领先的抗体/ADC平台复宏汉霖……复星医药早已跳出“仿制—改良—创新”的传统路径,形成“创新单品突破+核心技术支撑+全球化协同”的升级模式。

如今,创新已从战略落地为实实在在的业绩驱动力。2025年三季报中,18.09%的创新药收入增速尤为亮眼,印证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见效。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明确:“创新药企的核心动力,在于研发效率、上市速度与商业化能力。”目前,公司聚焦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三大核心治疗领域,以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为核心技术平台,自2019年以来已推动12款创新药上市,2025年上半年更新增4款创新产品及5个适应症,管线迭代速度持续加快。

制度层面的绑定更凸显创新决心。在最新股权激励方案中,创新药品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并列核心考核指标,前者权重高达40%,且2025-2027年两项指标目标年复合增长率约20%——这意味着管理层需将“创新药放量”作为核心任务,从机制上保障创新战略落地。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则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39.98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大增28.81%,重点投向核药、细胞治疗等前沿平台,以及HLX22(抗HER2单抗)、HLX43(PD-L1 ADC)等高价值管线的全球多中心临床。今年新设立的核药业务平台“星睿菁烜”,更标志着复星医药从“跟随式创新”转向“前沿布局”,瞄准核药、RNA、基因治疗、AI药物研发等未来十年关键赛道。

02

全球化:从“双向流动”到“本土扎根”

若说三季报是复星医药创新增长的“内循环”,进博会便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外循环”窗口。秉持“合作优先、因地制宜”的逻辑,复星医药的全球化绝非简单“引进来”与“走出去”,而是构建“全球协同、本土扎根”的创新生态。

“走出去”层面,复星医药以临床研发为锚点攻坚主流市场。2025年10月,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美国桥接试验,完成全部200例患者入组,为后续FD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奠定基础;PD-L1 ADC药物HLX43因胸腺上皮肿瘤(TETs)治疗潜力获FDA孤儿药资格,全球入组患者超400例,商业化进程加速。同时,通过“License-out”实现价值共享,如将在研小分子药物XH-S004的海外权益授予Expedition,以市场化分工最大化全球价值。

“引进来”后的“本土化”,则体现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如今中国已成为其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2023年本土生产的第四代达芬奇Xi获批并量产,不仅缩短交付周期、降低成本,同步建成的培训体系还能每年为4000余名医护提供国际认证培训,累计安装设备480余台、服务患者超81万人,推动高端技术下沉。

今年进博会上复星医药全球首秀的Marie®立式粒子治疗室内系统,又将是全球化创新的新样本。这款获FDA批准的设备,摒弃传统粒子治疗系统的庞大结构,可在现有医疗空间快速部署,还兼容质子、碳离子、BNCT等多种放疗技术。借助进博平台,复星医药正加速其在华落地,未来有望重塑国内肿瘤放疗格局,真正实现“全球前沿创新扎根中国”。

03

可及性:让创新药惠及更多患者

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复星医药从支付、技术多个维度发力,破解创新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支付端,以“商保+惠民保”打破高值药壁垒。CAR-T产品奕凯达®作为国内最早纳入多元支付的细胞治疗产品,截至2025年9月已覆盖全国超110款惠民保、80款商业保险,还实现港澳地区“首例跨境运输使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首位奕凯达®治疗患者秦阿姨已实现超七年高质量生存且完全治愈(CR),用临床成果印证可及价值。目前,第二款CAR-T产品布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将进一步扩大血液肿瘤患者选择。

技术端,通过“引进-消化-转化”降低使用门槛。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产化外,复星医药与赫尔森集团就止吐药奥康泽注射剂型达成本地化生产合作,既保障药品供应稳定,又通过产能落地降低终端成本,为肿瘤患者预防化疗恶心呕吐(CINV)提供更可及方案。

此外,在罕见病领域,以自主研发填补治疗空白。2025年5月获批的MEK1/2抑制剂复迈宁®,是国内首个且唯一覆盖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与2岁以上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双适应症的药物。此前这两类罕见病长期“无药可医”,复迈宁®凭借本土化研发优势,避免进口药“天价”困境,成为罕见病治疗的“中国创新”标杆。

当开放创新成为底色,复星医药的全球化便有了更高维度的意义——让中国创新与世界同频。其发展路径,正是中国医药产业从“跟随全球”到“参与全球”再到“领跑全球”的缩影。

在全球医药高质量竞争时代,复星医药的“长期主义”尤为可贵:它不追求单一产品的短期爆发,而是通过十余年持续投入,构建“研发-生产-商业化-可及性”的完整创新生态。从12款创新药上市,到全球化临床与本土化产能落地,再到多元支付体系搭建,每一步都指向“以创新惠及患者”的核心目标。

下一个十年,复星医药的探索不仅将定义自身未来,更将为中国医药产业争夺国际话语权写下关键注脚。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