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对标Optimus,前特斯拉中国高管成立了一家机器人公司

2025-11-03 18:20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张海星最看重的不是“做出形”,而是“听懂人话”。

113日,机器人企业星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动力)入驻浙江宁波前湾新区。在现场,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了星际动力第一款人形机器人产品Star Dynamics星际1号。相比于国内的其他人形机器人,星际1号在外观上和真人更像,没有裸露的电缆和关节,外壳涂装则酷似特斯拉Optimus V2.5的金色版本。

天眼查数据显示,星际动力成立于2025919日,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宏润建设持股60%,矩阵超智持股40%。今年9月上旬,宏润建设(002062.SZ)与矩阵超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设立合资公司,从事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商业落地业务。

星际动力对标的是北美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比如Figure、特斯拉Optimus1X的产品。矩阵超智创始人张海星此前担任过特斯拉中国设计中心的负责人,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Figure1X已经在探索一些家庭场景,但更多是描绘一张蓝图。想要实际进入家庭,机器人的技术与产业链还需要发展时间。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张海星最看重的不是做出形,而是听懂人话。在他看来,真正的智能机器应该能通过自然语言与人顺畅沟通,而非依赖复杂指令。我们通过自研架构,把最核心的控制代码从几十万行压缩到3000行以内。张海星说,代码越少,意味着出错的概率越低,系统越稳定、越可靠。这是规模化量产的关键。

规模化量产,迄今为止,这一目标连特斯拉也还没有完全实现。此前有市场消息称特斯拉将Optimus的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因机器人手部和前臂设计存在严重技术难题,公司生产进度放缓。截至目前,马斯克尚未对此发表回应。

通用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中都面临着性能和成本平衡的困境,这是业界普遍的难题。星际动力提出了硬件抽象层的概念,解耦了软件和硬件。这让我们的产品系统可以兼容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不同的场景应用方可以像选配电脑一样选配机器人。张海星说,服务物流场景可以选择强负重腿和抓取型手,如需做精密装配,就换上高精度灵巧手

对于一家今年刚刚成立的人形机器人来说,如何在产业链成熟之前抢占技术与量产先机,或将决定其在新一轮人形机器人竞赛中的位置。机器人量产,意味着硬件需要便于量产和维护,又要能针对不同场景做性能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张海星表示,体系化的工程能力与产业协同速度会是未来机器人企业竞争的关键。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