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五百年前,半浦古村来了祝枝山

2025-11-03 15:04

半浦村俯瞰。张落雁 供图

半浦村俯瞰。张落雁 供图

“历史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碎,然而半浦人却分期分批地整理,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做,不急不躁。”祖籍慈城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半浦村记》中这样写道。

半浦村位于宁波江北区慈城镇,鹳浦渡、二老阁、澄心堂、中书第、周家祠堂、半浦大屋……冯骥才笔下村民分期分批整理的这些古迹,以及簪缨世家郑氏的历代贤士,共同支撑起了半浦璀璨的人文。

因为厚重的历史和悠长的古韵,半浦的节奏是舒缓的,一如往昔岁月,不疾不徐,就像木心的诗里写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的半浦村一景。 张落雁 供图

如今的半浦村一景。 张落雁 供图

郑氏是半浦的中流砥柱,其族人世居此地,以耕读为业,诗礼传家。至明代郑满时,进一步光大门楣。

郑满在外漂泊近半生后,退休回乡。有一年,他把大名鼎鼎的好友祝枝山请到慈城,吟诗、会友、访名山,在宁波文化史上留下一抹印记。

半浦古渡。 张落雁 供图

半浦古渡。 张落雁 供图

半浦郑氏中兴的关键先生

半浦郑氏从哪里来,初祖是谁?

他们原来是有宗谱的,不料因一场火灾,宗谱被毁,从此郑氏的源头就变得众说纷纭。

清康熙年间,族人郑梁考镜源流,明辨真伪,作《灌浦郑氏源流考》,奉元初隐居于庆元府(宁波)慈溪县西屿乡安仁里鹳浦之滨的郑毓为初祖。郑毓是南宋嘉定元年(1208)状元、福建长乐人郑性之的后裔。

至明中期,半浦郑氏出了一个对于家族中兴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人物,他叫郑满(1465-1515),字勉斋,是郑毓的五世孙。

弘治五年(1492),郑满乡试中举,与孙燧、王阳明、胡世南同榜。次年起,历任山东临清州学正、湖广道州及濮州知州,均有作为。正德五年(1510)致仕(退休)。有《勉斋遗稿》三卷存世,被收录于《四库总目》。

史料载,郑满担任临清州学正期间,亲自开课,“教授经史及六曹时务;荐举人才,弟子及门人登第倍于往时,应聘同考应天府乡试。以严持精鉴著闻,荐士二十六人登进士一十四人。”……

郑满在濮州知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任上,正逢刘六、刘七作乱,流贼猖獗,“乃缮垣募守,躬冒矢石以御之,民赖全活”。又立乡学延师儒,教化民众,使民风蔚然,“旁郡咸取则焉”。《郑氏人物传》载,郑满在濮州,因严明法纪,安定民生,被当地人尊称为“濮州公”。

据李堂撰写的郑满墓志铭记载,郑满在濮州为官期间,闻母亲去世,哭倒在地,“匍匐就道”,百姓看了,纷纷哭着去搀扶他,不忍放手。居丧期间,有同僚和百姓送来金银,他丝毫不受,即使是王府前来慰问,“亦坚谢却之”。可见他是一个既坚守孝道,又洁身自好的人。

后人评价郑满,“为官为文颇有高风。虽跻身官僚但清正廉洁,恪守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且好学自守,淡于荣利,诗文淡泊凝净”。

半浦郑氏自郑满以后,科第连绵,渐成望族。

大才子祝枝山受邀到慈城

郑满是个风雅之人,在科举、为官、诗文、绘画方面,均卓有成就。他还有一个好友——明代大才子、书法家祝枝山。五百年前的一天,他们一起登上了慈城的赭山。

赭山,位于姚江北岸,因山土呈赭红色而得名。山中有赭山寺。

藏在慈城赭山中的赭山寺。龚国荣 摄

藏在慈城赭山中的赭山寺。龚国荣 摄

这大概是宁波最低调的一座山了。明明要历史有历史、要颜值有颜值,可就是没什么知名度。它位于今半浦隔壁的虹星村,海拔不高,绿意盎然。因为山体独立,形如蟾蜍,又名紫蟾山。

赭山寺 龚国荣 摄

赭山寺 龚国荣 摄

所谓“深山藏古寺”,山中的赭山寺,名声不显,却是千年古刹。该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原寺早已损毁,历代多有兴废,明代有过几次重建。清光绪十年(1884),来自阿育王寺、原籍福建浦城的心恺化禅师(?-1913)曾住持赭山寺,复兴古刹,并推动禅宗法脉传承。

赭山寺内的心恺化禅师纪念塔。龚国荣 摄

赭山寺内的心恺化禅师纪念塔。龚国荣 摄

赭山寺现存建筑为近年重修。规模不大,四周群山环绕,环境清幽。寺内现存梅园石雕刻的“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世心恺化禅师纪念塔”和太虚法师所撰石碑一通,为镇寺之宝。

心恺化禅师纪念塔铭文 王介堂先生供图

心恺化禅师纪念塔铭文 王介堂先生供图

心恺化禅师纪念塔铭文 王介堂先生供图

再说郑满,正德五年(1510)致仕后,把老友祝枝山请到慈城小住,两人不仅诗文唱酬,还一同去了一趟赭山寺,拜访寺中高僧洞无上人。归来时,在澄心堂休憩,喝茶吟诗,留下作品。这也成为四明文化史上的一个佳话。

郑满为此行写下《赭山寺落成同祝枝山访洞(无)上人》一诗,载于《勉斋遗稿》中。2007年,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宁波出版社联合出版、周律之先生主编的《宁波地名诗》,收录了这首七律。诗云:

夹双江又夹双峰,五百年来少旧踪。

晓径雨收溪过鹿,春岩云起树横龙。

畏人禅子初飞锡,盖世词豪共策筇。

肯许渊明来入社,清宵拟听满山松。

诗中畏人禅子即洞无上人,盖世词豪指祝枝山,郑满对两位好友不吝溢美之词。经过此次郊游,三人友情更笃,互有诗文往来,祝枝山后来还为郑满的《勉斋遗稿》题跋。

周律之主编《宁波地名诗》。

祝枝山和宁波还有一段缘

祝枝山(1461-1527),名允明,苏州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大才子”。

祝允明像

虽然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本人又才华横溢,祝枝山的科举之路却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后,乡试考了五次才中举,会试考了七次皆不中。第七次参加会试时,和儿子同考,结果儿子考中他却落榜。备受打击的他从此断绝科举念头。

正德九年(1514),祝枝山以举人身份担任广东惠州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应天府(今南京)通判,不久称病还乡。晚年因迷茫失意而愤世嫉俗,常沉溺声色,千金散尽,在贫病交加中过完一生。

他擅长诗文,书法更是名动海内,代表作《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皆为传世墨宝。

祝枝山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所以他常被写入笔记、小说、市井轶闻以及戏剧、曲艺、影视剧中,宁波的文艺作品,如越剧《王老虎抢亲》、走书《祝枝山观灯》等,也都以他的故事为题材。

祝枝山与宁波的缘分不止于此。比如他在给朋友“怀德老弟”的手札《宋板(版)帖》中,专门提到了一个宁波人。

这封随意又颇带生活情趣的信札,内容是祝枝山看中了一本宋版书,想由怀德出面帮他购买,但因该书品相有破损,便设了个“价格上限”。正好有宁波人送来一件奇物,他请怀德办完事顺道来家中共享。

这件《宋板帖》,行书,纵26.4厘米,宽23.8厘米,现藏于古戈尔艺术机构。其书法隽秀洒脱,体现了传统帖学的流畅感。

帖文称:昨观飞卿家书。虽则宋板,缺坏者多,其价反高。烦你过去只说别人要,讲定十两之内方可。若再多,不用他的。转来就到我家一会,千万千万。即日,允明拜。怀德老弟足下。今早宁波人送一物甚奇,伺来同享。允明再拜。

祝枝山《宋板帖》中提到一个宁波人。

这封手札,因不是祝枝山代表作品,史料中亦鲜见记录,故引发猜想。怀德是谁?那个宁波人又是谁?送来的是什么奇物?均不得而知。

文史专家、海曙区文物管理所的李文国认为,祝枝山《宋板帖》提到的这位宁波人应该不是文人,而是一个商人;奇物是宁波海鲜,李文国甚至大胆猜测是东海的鲎,因味极鲜美,故性情旷达的祝枝山乐于和朋友共享,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作者简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