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光伏产业破局:从价格内卷到价值重塑

2025-11-02 13:36

(来源:光伏研习社)

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反内卷”浪潮:最新进展

作为全球光伏产能的“压舱石”,中国光伏产业曾占据全球85%以上的产能。然而,这份“规模优势”在去年却成为行业拖累。2024年,组件价格较峰值暴跌60%,硅料跌幅更超过80%,全行业陷入集体亏损。为求生存,部分企业甚至通过减配降本,导致组件合格率一度跌破70%。

即便是通威、协鑫等行业龙头也难以幸免——协鑫2024上半年光伏材料业务亏损近20亿元,通威开工率低至50%,整个行业仿佛被按下“减速键”。

就在行业困局难解之际,今年5–6月,国家“反内卷”组合拳政策及时落地:一方面严打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另一方面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引导行业转向“硬实力”竞争。

效果比预期更快显现——硅料价格从3.4万元/吨逐步企稳回升至5.3万元/吨。更重要的是,“技术为王”正全面取代“低价为王”。当前,行业扩产步伐明显放缓,但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产业链各环节的供需现状与未来预测如下:

光伏行业的“反内卷”效应正从上游逐步传导至中下游。下面我们将逐一拆解各环节最新动态。

03 上游产业链

光伏产业是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跨界融合的产物,其产业链结构清晰:上游涵盖晶体硅原料采集及硅棒、硅锭、硅片的生产;中游聚焦光伏电池片、组件及配套设备制造;下游则负责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与运营。

03-1 硅料

多晶硅当前面临“产大于需”的困境,库存压力持续上升。9月初虽有厂家计划减产控产,但在高价驱动下,多数企业仍维持原计划生产,加之新增产能逐步释放,整体产量持续高于下游需求,导致9月库存进一步攀升。目前,多晶硅社会库存总量预计达44万–45万吨。

与此同时,多晶硅企业策略分化:头部厂商是否真正减产尚待观察;而部分二三线小厂已复工复产,为9月产量提供了一定支撑。

价格方面,多晶硅报价虽呈上涨趋势,但市场价差明显拉大。截至2025年9月底,N型致密料周度均价为51.00元/kg,周环比持平,月环比上涨10.87%。当前拉晶厂与硅料厂之间、不同厂家之间报价差异显著,甚至同一品牌在不同渠道的定价也存在明显差距。

03-2 硅片

硅片企业价格已基本调整到位。截至2025年9月底,N型210R、210、182单晶硅片每片均价分别为1.40元、1.70元、1.35元,其中210与182价格较8月分别上涨6.25%和8.00%。

9月3日,某头部企业率先提价,带动行业在9月5日前普遍完成跟涨。目前,上下游正就下一轮定价进行谈判。

在产量提升与价格回升的双重推动下,硅片企业盈利有所改善:9月行业产量环比增长5.37%。经过几轮调价,183尺寸硅片毛利已回正,其他尺寸虽仍处亏损,但售价已可覆盖现金成本。

展望10月,受四季度配额限制及丰水期带来的原料、电力成本下降影响,硅片企业可能适度收缩产能,预计产量将有所回落。

04 中游产业链

04-1 电池片:技术迭代持续,过剩压力较轻,价格回暖弹性充足

中国电池片企业排产规模稳中有升,主要受益于海外需求的强劲拉动。然而,组件端压力持续向下传导,部分企业计划适度下调后续排产,行业预计将进入“控量保价、结构优化”的调整阶段。

目前终端需求尚未完全释放,电池片价格短期保持平稳。182mm单晶PERC电池片价格为0.039美元/W,周度与月度环比均持平;182mm双面TOPCon电池片价格为0.31元/W,周环比持平,月环比上涨5.08%。

部分组件大厂已减少甚至暂停外采电池片,终端需求不足的隐忧仍未消除。电池片企业夹在硅片与组件之间,议价能力有限,短期内难有明显起色。

04-2 组件:行业持续出清,政策推动价格回暖

据SMM数据,9月组件产量虽较8月微增1.05%,但未达月初预期。价格方面,182mm双面TOPCon组件报价约0.69元/W,周环比上涨0.43%,月环比上涨1.17%;210mm HJT双玻组件价格约0.83元/W,周度与月度环比持平。

需求端已显疲态:海外囤货结束回归常态,国内分布式项目快速萎缩,集中式项目增长乏力,组件企业订单下滑。叠加成本持续上涨,10月排产计划预计进一步下调,开工率环比下降3.19%。

04-3 玻璃

“531”政策后,光伏玻璃行业再次启动冷修减产。目前在运产能约89290t/d(约合48GW/月),略低于组件单月排产规模。7月底工信部召开光伏玻璃产业座谈会后,组件企业预判价格上涨而积极备货,推动玻璃库存快速下降,截至9月中旬已降至15天。

04-4 逆变器:大储全球高增,户储新兴市场爆发

24Q3传统户储市场整体平稳,乌克兰成为重要增量市场。受战后重建推动,当地户储需求持续放量,德业股份等企业出货保持高增长。24Q4户储需求保持平稳,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将稳健增长。

大储市场迎来多区域共振:新兴市场需求爆发推动并网出货大幅攀升,欧洲、中东等地大储项目逐步起量。工商储需求稳步增长,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2024年储能并网出货高增,主要受益于印度、东南亚、巴西等新兴市场的需求爆发。巴基斯坦、乌克兰等新兴户储市场崛起,中美大储持续高增,欧洲及中东大储加速放量。阳光电源已斩获沙特7.8GWh、英国4.4GWh等重磅订单。未来新兴市场大储需求有望持续翻倍,为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等企业提供强劲支撑。

05 下游产业链

05-1 储能装机持续景气

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储能装机23.0GW/56.1GWh,同比增长68%,行业保持高热度。下半年,独立储能将逐步接棒新能源配储,随着容量电价政策落地与电力现货市场改革推进,独立储能盈利路径日益清晰,国内新型储能预计将迎来强势增长。

预计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达149GWh,同比增长36%;2026年装机194GWh,同比增长30%。2025年1–9月,国内储能招标量达102GWh,同比增长30%,市场需求旺盛。

05-2 陆海风需求大增

2025年1–9月,陆风机组招标量达79GW,同比增长7%。不含塔筒的陆风机组价格站稳1500元/kW以上,含塔筒价格稳定在2000元/kW以上,与2024年三季度末涨价后水平基本持平。

海风方面,2025年1–9月招标量8.3GW,同比增长9%。2024年含塔筒海风机组价格稳定在3000–3500元/kW区间。2025年1–8月,风电装机量达58GW,同比大幅增长72%,行业热度持续。

预计2025年陆风装机近100GW,同比增长超25%;海风装机预计达8–10GW,同比增长33%–67%,陆海风共同发力推动行业增长。

06 总结

2024年,光伏行业因产能过剩陷入恶性竞争,组件与硅料价格大幅下跌,全行业普遍亏损。2025年,国家“反内卷”组合拳及时出手,严打低价倾销并扶持技术创新,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硅料、硅片等环节价格逐步企稳回升,产业链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叠加下游储能装机持续高增长与陆海风需求旺盛的双重拉动,光伏行业正逐步走出低谷,回暖趋势日益清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