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姚安娜×李渡:一场穿越元明清的非遗对话

2025-11-01 13:41

(来源:盐财经)

作者 | 速棠

统筹|杨菁

视觉 | 诺言

演员姚安娜,有了新身份。10月28日,这名新生代艺人来到江西李渡镇的酿酒车间,扛起铁锹,翻拌起热腾腾的糟醅。随后,走进被誉为“中国烧酒祖庭”的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参观古窖池群。

“我感受到了历史,它真的在我眼前。”她感叹。自今年6月起,姚安娜开始担任珍酒李渡集团申遗大使。

白酒和姚安娜,是一对意想不到的跨界组合:国宝李渡的申遗形象大使,找到年轻的流量艺人;新生代的人气明星,投入中国传统白酒申遗的文化事业。

姚安娜正在了解被称为“中国最贵光瓶酒”的“李渡1955”

这背后,是李渡讲好“白酒申遗与品牌传承”新故事的野心。

懂酒的人提起李渡酒,会知道,那不同于贵州赤水河的酱香、川南五粮液的浓郁,是赣抚平原江南物候酝酿出的清丽与绵长,自有千年盛名。

2002年6月。李渡酒厂老车间里偶然的“一榔头”,改写了中国白酒的历史。考古发现揭示了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证实中国白酒酿造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

今天的国宝李渡,不仅依托元代窖池,创新古法酿造,还致力于扩大中国白酒的世界版图:推动“白酒七子”联合申遗,将中国白酒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李渡酒业发起组织中国白酒申遗共创联盟,致力于中国白酒申遗,走向世界

李渡意识到,新的文化叙事,需要新的表达。

“姚安娜,正是我们寻找的那股能够连接传统与当代、讲好中国白酒故事的新力量。”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如此认为。

时间的味道

2002年,一柄榔头“砸”开了中国白酒的历史。

在车间改建的过程中,李渡酒厂工人无意间砸到一口古井,引来深入的考古发掘。

这是一处完整的元明清时代酿酒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中国白酒的酿造开端,由此定格在元代。

时至今日,遗址中的元明清古窖池群仍在保护性酿造。

10月28日,在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的陪同下,姚安娜步入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解密”李渡的申遗基因。

姚安娜参观酿酒车间

站在这片被誉为“烧酒祖庭”的遗址上,她俯身凝视。李渡第41代非遗传承人朱栋才指着窖池,为她讲解:“千年老窖万年糟”,李渡的酒香就源自这片泥土的生命。

窖池里,保留着元明清至近现代不断代的167个OTU(远古时代的古菌群落)。这些OTU构成了“千年老窖”的基底,窖池使用时间越长,微生物越丰富,酒质越好。

“万年糟”则源于李渡传承不息的“续糟混蒸”古法工艺。每轮出窖时,酿酒师傅们会保留五分之四的“老糟”,与新粮重新拌和,再度投入窖池中循环发酵,代代相传。

驻足在元明清三代古窖池群前,吴向东为姚安娜介绍,这里被评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国家级文物。它有力地证实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位于李渡酒厂内的中国年份最古老的元代窖池与部分遗址出土文物

在抚河水的冲刷下,地层以百年为单位沉积,依次呈现出从元到清的酿酒作坊风貌。

300平米的发掘区域里,不同年代的水井、地缸、晾堂、水沟、酒窖、蒸馏器具,高低错落地分布着,泛着灰青色冷光。

考古学者惊叹,李渡遗址完备的作坊布局,清晰再现了古老的白酒酿造工艺流程:水井供水润料,炉灶蒸煮谷物,晾堂摊晾、下曲,地缸和酒窖发酵糟醅。

李渡的白酒历史,还在延续。

李渡酒厂正在作业的酿酒车间

2024年11月,在与元代烧酒作坊遗址相距不过百米的地层中,考古专家又发现了唐代李渡窑遗址,确认它属于唐代洪州窑核心生产区域。

洪州窑为唐代南方代表性民窑之一,始于中晚唐,以青瓷为主,兼烧白瓷与褐釉器,瓷器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一边是烧制酒器的火焰,一边是发酵粮香的热气。陶与酒在此共生,构成中国白酒最古老的“双遗址”印记。

在国宝李渡酒庄3号酿酒车间,姚安娜与吴向东共同为“唐代李渡窑”揭牌,并参与认窖仪式,成为“国宝李渡酒庄荣誉庄主”。

她将在这里亲手封存一坛李渡酒,以身体力行的姿态,与千年技艺对话。国宝李渡和白酒非遗的故事,有了新的讲述者。

酿造的哲学

李渡酒的背后,是一代代酿酒人与时间合作,将生活的温度交织进严谨的技艺。

“70后”酿酒师盛才平,30年来每天清晨5点半入窖,用手掌温度判断糟醅的水分;而“90后”硕士、李渡新一代酿酒技艺传承人杨涛,则在显微镜下研究窖泥微生物的活性。

他们共同守护的,是167个仍在呼吸的古菌群落——这也是李渡酒“元窖香”的科学秘密。

2002年的那次考古,不仅揭开了古窖的存在,也意外发现:缸四壁的微生物仍具有活性。正是它们,让粮食在漫长发酵中完成“从淀粉到酒精”的蜕变。

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景区

来自微生物专业的杨涛明白,这样的条件十分难得:“李渡的窖池里,精准地富集了适合于酿酒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不间断的酿酒里得到驯化,代谢出成香成味物质、辅助发酵的微量成分。”

这侧面说明,李渡的酿造环境传承稳定。

酒窖与酒糟有着奇妙的共生关系。如果间断酿造,酒窖中的微生物会死去,窖池也失去作用,成为古董。

古老的手艺,如今被赋予科学的表达。2023年,李渡酒业通过微生物分离与复壮技术,成功保留并扩培167个古菌群落,让“元窖香”的传承有了可量化的科学依据。

李渡元代古窖池群

酿酒,在杨涛看来“既简单又复杂”。表面上只是在重复投料、拌料、下窖、蒸馏的朴素工序,实际上,背后的调控之精妙,不下于科学实验的配比。

在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微生物对温度、湿度、酸度和空气含量提出矜贵的要求。杨涛的笔记里记满了这些参数,以找出适应不同季节与天气的最佳方案。

李渡的“一口四香”,正源自这场人与微生物的精妙合作。

李渡酒业和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致力于酿造机理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融合其他香型白酒的工艺,如浓香型白酒的翻沙、酱香型白酒的堆积制曲,以采众长。

在李渡烧酒酿酒生产车间内,工人对酿酒原料高温蒸粮

它融合江南大米的清甜与高粱的醇厚,继承古法,也吸收现代工艺的灵感。

杯中的李渡酒,清亮透明,光泽温润。饮用这杯酒的正确姿势是:端起杯子,浓香扑面,微抿一口,先尝到柔绵的米香,紧接着舌尖感到微妙的酸意,清香上涌,再深入喉咙,化作浓烈的酱香。

这就是李渡酒代表性的“一口四香”:端杯闻浓香,沾唇是米香,细品有清香,后味陈酱香。

这种风味,成就了李渡在国际舞台上的荣光:2015年,李渡高粱1955首度参与“世界烈性酒奥运会”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角逐,即与飞天茅台53°同获该赛事最高荣誉——大金牌奖。到2024年9月,李渡核心酒品已经三度拿下该项荣誉。

2024年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得奖名酒

这份荣誉带给李渡人骄傲。“它代表着李渡酒能够得到最广泛的、专业的认可。”杨涛说。

每天清晨,盛才平都会走进车间。他用手捏一把糟醅,就能准确判断含水量,误差与机器检测不超过1%;他摇晃酒体,看花型便能辨别酒度,“开始如蚕豆花,中段如黄豆花,尾段如碎米花”。

在他看来,做酒是“有灵性的”,微生物无法被肉眼看见,却能感知人心。需要人的参与,酒的质量才能好。

“要靠酿酒师傅用心做好每道工序,微生物才会活起来。”他说。

白酒的新表达

千年白酒的故事,正被搬上新舞台。

从前,一方水土养一方酒——贵州有酱香,泸州有浓香,山西有清香。地域与气候、原料与工艺,共同塑造了“地方酒”的格局。

但如今,白酒已经不止是“地方的味道”。白酒的消费场景正从传统的商务宴请,迁移到更年轻、更多元的新商务生态。世界性的市场连接,改变了地方酒对当地市场的垄断,白酒正在成为一种文化型消费品。

要在新的周期里活得更好,白酒势必走向年轻人,连接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经营战略的选择,也是文化价值的选择。

2023年4月,李渡与泸州老窖、茅台、五粮液、古井贡、汾酒、洋河等七家酒企齐聚江西南昌,联袂发起申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李渡也成为中国白酒联合申遗出征地。

中国白酒申遗论坛点亮仪式

吴向东坦言,中国地大物博,非遗项目众多,申遗之路任重道远。正因如此,白酒申遗难度极大,更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我们不仅需要行业内的决心,更要寻找能代表中国非遗新生代的力量来扩大影响力。”

姚安娜与李渡的合作,恰逢其会。

作为新生代艺人,姚安娜多次公开表达对中国非遗文化的热忱。此行,她走进江西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动手参与制曲、拌糟、勾调等环节,体验这门技艺的温度。

“我觉得作为年轻人,或许可以从了解一些微小的细节、体验一些具体的过程开始,慢慢地学习,慢慢的去懂得如何品尝白酒和它的历史。”她表示。

而姚安娜的国际化成长背景,也让这场跨界合作拥有了更大的传播半径。她以“申遗大使”的视角,身体力行地告诉世界:年轻人可以从理解白酒的故事开始,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肌理。

姚安娜参观酒窖

10月28日,与“文化探秘者”姚安娜一同在国宝李渡酒庄集结的,还有江西的12项非遗项目——文港毛笔、瑞昌剪纸、南丰跳傩、吉州窑黑釉瓷等等。

纵观全球酒类申遗案例,苏格兰威士忌凭借“风土表达体系”、波尔多葡萄酒以“文化景观”成功突围,其核心都是构建完整的文化叙事。

与地方非遗的联动,让李渡白酒从一杯地方佳酿,变为更广阔、鲜活的文化共鸣。

“让世界文化遗产飘香世界。”这是吴向东对未来5至10年的愿景。他认为,当下正是白酒行业夯实文化基础的关键时期。通过文化创造力与消费场景的融合,不断升维白酒的品质与精神价值,不仅是李渡的品牌策略,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中国最贵光瓶酒”的“李渡1955”

2025年上半年,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李渡酒业依然实现逆势增长。

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条更长远的逻辑——文化的深耕,正在被市场看见。

而姚安娜的加入,则让这场中国白酒的转型有了更鲜活的面孔。在跨界、好奇、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感知下,古老的酒香不再只是地方风味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以体验、分享、共鸣的生活方式。

在可期待的未来,当世界再次谈起白酒,人们记住的或许不仅是传承千年的风味与技艺,也记得这份在当代中国不断萃炼出的文化温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