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高速度发展,更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10-31 06:47

(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尹同跃:安徽汽车工业出海是做得比较早的,规模也比较大。如何通过汽车出海带动安徽其他工业产品一同出海?

出海要解决双向贸易问题,我们在“全球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球买?我们“纵向地出去”,如何实现“纵向地回来”?这些问题都是可持续性发展课题。可持续性过去主要聚焦在资金领域,现在要考虑的可能更多。

我们到外面去建一个市场,一定要去审视自己,别人讨厌我们什么,别人喜欢我们什么,能不能把喜欢我们的点做得大一点,把其他的点减小一点。

我们出海,一定是先想这些东西,然后才能够融入当地,成为当地一分子,成为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

2024年,安徽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1/4。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继续保持汽车出口第一的位次,出口汽车(含底盘)80.2万辆,同比增加17.8%。

皖企奇瑞是常年的出口销冠。作为国内头部车企,2024年奇瑞汽车出口量达114.5万辆,刷新中国车企出口纪录,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不久前,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奇瑞汽车上市募集资金的计划投向包括: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扩大产品组合,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提升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走出去,是奇瑞的一步大棋。从2001年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开始,奇瑞就开启了国内、国际双市场布局,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品牌。20多年来,“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在哪里,为哪里),奇瑞秉持全球化理念,一方面和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实现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则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推动本地化发展,做当地的企业公民,努力为海外市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到目前,奇瑞业务走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汽车用户1420万,其中海外用户390万。

围绕“出海”“反内卷”等当下汽车产业热点话题,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对接会上,提出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观点。

“四个第一”

过去几年,安徽从过去排名很靠后的一个汽车省份变成了“三个第一”。

今天,安徽已经是“四个第一”了。

第一个“第一”,汽车产量全国第一。

第二个“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

第三个“第一”,安徽是全国汽车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

第四个“第一”,卖得最贵的电动汽车也来自安徽。也就是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尊界S800,目前还没有人能突破。

安徽这个汽车大省什么时候能叫“汽车强省”?以及,到底什么是“汽车强省”?我觉得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

“内卷的本质是创新不足”

汽车行业“内卷”的确太厉害。现在政府也出手了,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规范供应商账款支付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过,根本上,还是要从行业本身来解决内卷问题。

“内卷”的本质是什么?

我想还是创新不足,同质化十分严重,只能在低维度竞争。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品牌。

中国很多车企都在研究丰田和大众,但他们可能不知道保时捷只有大众总销量的3%左右,但市值有时却会超过大众。

咱们有没有人去想,怎么样用最小的产量实现更大的社会贡献?相反,大家都在算,怎么去比产量。

一家企业最后要创造价值,最根本的就是量和利相乘的关系。这里面有三件事不能忽视,一个是销量,一个是定价,一个是毛利率。

但现在更多的都在追求量,而且价格越做越低,毛利率越做越低。虽然销量巨大,但整个社会的贡献度却偏低。

我想,安徽汽车产业不能够走这条路。我们能不能够在“反内卷”方面做一些工作,多研究汽车行业本身怎么样走出“内卷”这个怪圈。

“奇瑞出海也有难题”

接下来,说一说国际化。

现在国际化很热,大家都觉得外面天地很宽。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如果出去以后准备不充分,外面的坑很深,损失会更大。所以,怎么样在当下环境去实现有序、高质量的出海,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不少企业准备非常不足,匆匆忙忙就出海了,会在法规、质量管理、服务准备、本地化人才准备,以及出海目的地的当地政府关系和媒体关系管理方面出现一大堆问题。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地缘政治对中国汽车出海的包容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出海?我们也要研究国际化到底怎么走、政策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安徽汽车工业出海是做得比较早的,规模也比较大。如何通过汽车出海带动安徽其他工业产品一同出海?

奇瑞出海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是双向贸易,我们在“全球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球买?我们“纵向地出去”,如何实现“纵向地回来”?

实际上,我提的这些问题都是可持续性发展课题。可持续性过去主要聚焦在资金领域,现在要考虑的可能更多。

最近见了西方几个国家的部长,他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奇瑞在欧洲,工厂是落地的,但是供应链能不能落地?人才能不能落地?另外,贸易逆差能不能解决?所以奇瑞公司成立了商社,争取我们卖出自己产品的同时,也把当地产品运回来或转出口,实现所在国贸易的相对平衡。

我觉得,这就是另一个维度的“可持续”。

另一个“可持续”,是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管理。

我认为ESG三个维度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企业做的事,仅仅还是为得到ESG及格分去发布报告。也就是说,ESG没有从根本上、理念上变成我们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标准。

我认为,我们的发展一定要可持续。无论是治理可持续,还是环境可持续、经营能力可持续,乃至所在国文化的可持续,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事。

安徽省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这可能是阵容最为强大的一个团队了。

这么多院士、大专家、大企业家,如何进行合理分工规划?每一个院士、每一个企业家能不能带一些题目,再把这个题目像方盒子一样做深做透,先服务于安徽,再服务于全行业;先实现安徽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要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安徽到底追求什么?是追求生产海量汽车,还是追求像德国“BBA”一样,每一个东西都做到高品质、高价格、高价值?

这是完全不同的定位。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全国已经是最好的了。但目前的电动车是新能源车吗?我们也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安徽汽车工业也要做起来。材料从哪里来,排了多少碳?车子从哪里来,排了多少碳?车子怎么去使用,排了多少碳?

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算出来,建立一种碳足迹模型,供大家去学习。

所以我很期待,作为汽车大省,安徽在未来有更大提升、也有大省担当。

奇瑞内部也在反复问,到底什么是质量?到底什么是品牌?为什么我们会出现今天这么一个“内卷”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因为发展太快,我们对质量的理解、对品牌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低级。

那么,做这么大规模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够跳出来,重新思考和审视?

汽车行业要建立有序的利益分配,一定不能主机厂上游欺负下游。中国最宝贵的就是供应链健康度,我们的供应链竞争力也太强了。

我们不能忽视供应链,只专注让主机厂发展。

德国出现“BBA”、日本有丰田,实际上他们都是主机厂带动了强大的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但供应链反过来的创新又支持品牌向上,那么中国能不能实现这种相互赋能、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

而且,这种度怎么掌握、怎么做,也是需要去学习和研究的。

最后,大家一直都在说奇瑞公司出海。我问大家,为什么在外面,奇瑞没有惹事?

实话实说,我们都是跟德国大众、德国奥迪学的。当年它们进入中国的时候,对中国产业是比较友好的。所以我们出海以后,也在学习用别人的角度看待我们,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

市场绝对不能掠夺,一定是去培养。我们到外面去建一个市场,我们一定要去审视自己,别人讨厌我们什么,别人喜欢我们什么,能不能把喜欢我们的点做得大一点,把别人讨厌我们的点减小一点。

我们出海,一定是先想这些东西,然后才能够融入当地,成为当地一分子,成为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梁巍 整理)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