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商业化落地在即?

2025-10-31 08:21

近期,多家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披露大额订单,背后的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产品的落地场景多为工业领域。

人形机器人频频“进厂打工”,是否真的已能胜任工厂环境?其商业化落地进展究竟如何?业界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的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人形机器人频获大单

近期,人形机器人亿元级或千台级订单频繁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智平方、星尘智能、松延动力、原力无限等。

10月,优必选宣布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智能产品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头部企业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阿里前高管创业的原力无限宣布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下2.6亿元的订单。松延动力也于近日披露,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的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9月,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据媒体估算,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将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这些订单背后的买家,多为制造业领域企业,其次为高校、政府单位,产品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其次,此外还有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场景。

“进厂”仅是第一步

工业场景被视为最适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场景,然而,人形机器人“进厂”始终存在争议:效率远低于人工、成本难与人工竞争、通用性技术拐点仍不明确……当轮式机器人已可承担多数工作时,人形机器人是否真有必要进工厂“打工”?

多位一级投资人和人形机器人厂商认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想象空间在于进入家庭,但B端先行也是一个必经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与升级。

艾想投资合伙人张磊表示,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不可逆,无论是机器人厂商还是企业买家,投资的都是机器人的未来,也就是说,落地还需要时间。工厂是看重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一形态。

“事实上,工厂场景下机器人‘是否人形’并不是关键。目前对于机器人的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业界的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一名一级投资机构负责人分析。

该负责人指出,轮式机器人的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稳定性优于双足机器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近年因资金涌入多、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轮式更快。目前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双足机器人稳定性提升速度极快。

尚有障碍要跨越

业内人士认为,以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且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还有不少障碍要跨越。

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指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等四大堵点。

“在品控问题上,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对精度、力矩、寿命要求极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品控鸿沟。量产方面,系统集成与测试的复杂度带来挑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整机老化测试和故障诊断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田丰指出。聂英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