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1 07:18
什么样的购物环境,能让银发族心甘情愿地买单?答案,已悄然写在一座座商场的实践中。
在静安合生MOHO,适老化改造渗透到每个细节:从添置轮椅、放大镜等设施,到开辟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空间,再到餐饮结构的主动调整,原有的餐饮品牌较多集中于火锅和潮流品类,现在更多引入粤菜、浙菜等更符合长者口味的菜系。
“百联繁花里”则突出融合理念,1.0版推出仅半年,就迅速升级至2.0版本,将500多平方米空间拓展为超7000平方米,打造成为集购物、健康、学习、社交与休闲于一体的银发主题体验空间。
为让银发族们逛得舒心、买得称心,10月29日重阳节,上海又迈出标志性一步——市民政局、市商务委、市老龄办联合发布《银发友好型商场建设指引(试行)》《银发特色商店建设指引(试行)》。这两份指引虽标注“试行”,却颇具开创意义,意味着城市银发消费体系建设从理念探索步入规范引领的阶段。
“人”的服务是关键
打造一个银发友好型商场,难不难?从硬件标准看似乎并不复杂。
《指引》对无障碍通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商场出入口、台阶、平台与电梯落差处应配备坡道、踏板、升降平台等无障碍设施。主通道、转弯处及电梯门宽度应不小于90厘米,确保轮椅顺畅通行。卫生间应配备老人专用坐厕位及无障碍卫生间,商场主要通行区域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等。
“事实上,这些硬件条件并不难实现。”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副处长刘慧娟说,上海大多数商场在无障碍通行、无障碍卫生间等硬件配置上基本达标,真正的挑战与突破在于软性服务的提升,“我们去日本考察时发现,当地很多商场都有提供轮椅租借等服务,上海的差距就在于这些‘服务细节’”。
《指引》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升“服务品质”,比如倡导商场设立“长者服务中心”,提供免费饮水、轮椅出借、助行器、老花镜、放大镜、血压测试等服务。
不少商场已经在这方面努力。记者走访发现,如静安合生MOHO、中海环宇城、环球港等商场均已配备心脏除颤器(AED)、提供高血压检测及轮椅租借服务,部分商场还配有医护人员,并建立了应急联络机制。
休息区是银发友好商场的重要一环。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商场内设置的公共座椅数量不足。《指引》倡导,商场卫生间、紧急出口附近设置数量合理的休息区,包括带扶手和靠背的老年专用休息椅。
“别小看一张椅子,它可能就是你不想去逛商场的理由。”66岁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她和闺蜜们喜欢去公共座椅多的商场,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再接着逛。记者发现,一些商场已开始增配座椅,还特别考虑了老人的生理特点与审美需求,成为老年顾客受欢迎的休憩点。
较之硬件的完善,“人”的服务才是关键。《指引》明确,服务人员应接受适老化服务培训,能够为银发人群提供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应制定体现尊重关怀的长者服务标准化用语,避免负面情绪词汇。
“以前总怕麻烦别人,现在有人手把手教,我就更愿意来逛逛了。”林老伯深有体会,当他在售货自助机前手足无措时,工作人员的及时协助最能让人安心。在中海环宇城一楼的服务台,戴着“长者友好”徽章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帮老人解决购物过程中的“数字难题”:调大手机字体、预约会员沙龙活动、绑定社保卡支付……
服务细节优化无止境,静安合生MOHO总经理孟士钧分享了一个案例,商场服务台曾收到一位老年顾客的反馈,他觉得卫生间里的擦手纸置于烘手器旁取用很不方便。“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我们商场调研后,采纳了老人建议并很快调整了位置,以更贴合长者的使用习惯。”
这也是《指引》所倡导的——“商场应定期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老年顾客反馈意见,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并公示改进结果。”
“两份《指引》重在指引,而非硬性约束。”刘慧娟说,上海许多商场早已自发探索银发经济,《指引》正是为了给市场提供参考与支持,也为日后评定提供依据。
商场、购物中心纷纷瞄准“银发”发力,不仅是出于公益考量,更基于商业逻辑。据记者观察,无论是新开商场,还是存量商业,均把银发群体看作是重要机遇,对指引抱有期待。有商场负责人直言:“我们的商业项目与居民区毗邻,老年客群占比已超过40%,这无疑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客群。”
“老人常带着孙辈来用餐,饭后逛逛商场顺便给孩子买玩具。”孟士钧说,调整餐饮结构、引入更符合老年口味的菜系后,静安合生不仅留住了老年顾客,更带动了全家消费,“这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服务好老年人,实际上就撬动了他们背后的整个家庭。”
去掉老年标签
不少人会问:商场一旦被打上“银发”标签,是否注定与“年轻”“潮流”无缘?
面对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商场负责人都忍不住反问:“老年人就一定不时尚吗?对银发族友好,就必须放弃年轻客群吗?”
其实,市场给出了答案。作为普陀区率先试水“银发友好”的商场,中海环宇城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其老年会员积分礼品从初期的鸡蛋、理发服务,升级为电影票、KTV券,如今更推出了电竞、玩滑梯、撸猫互动等新鲜体验,持续刷新着人们对老年消费的认知。
在中海环宇城三楼的电玩城,记者见到一群活力满满的银发玩家。四位结伴而来的阿姨接连挑战赛车、光枪射击和投篮机,雀跃的神情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66岁的孙阿姨感叹:“小时候也玩过游戏,但都是很简单的设备,现在的科技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记者还惊喜看到一位正投入打枪游戏的86岁老奶奶,女儿陆女士说:“带妈妈来打电玩,是希望她在娱乐中锻炼手脑协调能力。”这已是母女俩第三次前来,老奶奶每次都能尽兴而归。
“我们的理念是:不刻意将老年人视为特殊群体。”中海环宇城MAX市场部负责人单诗琪分析道,很少有人会把老年人和“电玩”联系在一起,但这并非因为他们不愿尝试,是社会成见限制了这种可能。环宇城正努力打破这一刻板印象,通过商场本身的多元业态,为长者设计新颖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年轻人的乐趣,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
商场为此创新推出“KTV+下午茶”等组合套餐,不仅提升了老人的消费体验,也有效盘活了工作日等冷清时段的场地与设施。这一策略也拉动了商户的整体业绩,成效立竿见影——不到半年时间,60岁以上的老年会员占比提升了15%。
市人大相关课题组调研显示,老年群体对场景化、体验式消费的接受程度不亚于年轻人,甚至有活力老人明确拒绝被定义为“弱势群体”,反对过度强化“老年标签”。这一呼声也促使商场反思:真正的银发友好,并非刻意区隔,而是通过无感化的通用设计,让长者在不被刻意提醒年龄的前提下,自如、有尊严地享受服务。
“老年人偏好的品牌,并不等同于‘老化’的品牌。”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认为,相比节奏匆忙的年轻白领,老年群体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和更强的消费潜力,他们更愿意、也更有条件在线下深入接触和体验新品牌,这也为商场制定银发友好策略打开想象空间。
记者也注意到,《指引》并未对商场的业态定位作统一要求,而是通过设置基础性条款来保障老年消费者的权益。例如,比如应明码标价,价格标签统一、准确,无模糊标价或设置隐性消费,应设立老年人退换货、咨询等服务窗口,退换货政策便于老年人适用等。
“银发友好商场,并不意味着一味销售老年商品。”据刘慧娟透露,在制定指引过程中,曾有一个争议点:银发友好商场是否必须设立银发专柜?“我们发现,银发专柜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要求,若作为硬性规定,将成为不少商场的运营负担。每个商场都有其自身定位,因此最终讨论决定,不作强制要求,而是另行制定了《银发特色商店建设指引(试行)》。”
打造社交氛围
日本东京的巢鸭街,一度是老年群体心中的消费圣地,被誉为“阿婆们的原宿”。而随着时代变迁,其购物环境与业态组合在追求品质与体验的新一代老年人眼中,已逐渐显得落伍。后来,以高品质阅读空间和文化生活著称的茑屋书店,以及深度融合社交娱乐功能的永旺葛西店,成为吸引现代银发族的新地标。
从巢鸭街的功能性满足,到永旺葛西店的社会性连接,老年消费的核心正从“物”转向“人”。对上海而言,启示在于前瞻性地捕捉到这一趋势——未来的银发友好型商场,必须是能承载社交、消费与情感共鸣的第三空间,而这正是上海商业正在探索的方向。
今年以来,一种名为“百元一日聚”的新业态在上海多家商场悄然兴起。该模式面向老年群体,人均百元上下,即可享受两顿正餐与全天娱乐,舞厅、KTV、棋牌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让老人得以从早到晚沉浸其中。
“‘百元一日聚’之所以走俏,在于它精准串联起老人的社交生活与消费场景。”罗守贵指出,这种模式看似定价亲民,实则通过整合业态、延长停留时间,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从而将银发族稳定地“留”在商场,充分释放了非高峰时段的商业潜力。
此次《指引》不仅关注坡道、轮椅等设施,更指向情感联结与社交可能,明确鼓励商场举办涵盖健康、文化、教育、娱乐、教育、社交等领域的老年活动,支持引入老字号、提供沪语服务,并加强与社区的融合。“这些举措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通过营造社群氛围、拓展消费场景,真正激活银发经济。”刘慧娟说。
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单为商品埋单,而是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记者走访发现,上海商场围绕“银发友好”展开的实践,本质上都在为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创造新空间,谁能吸引老人前来,谁就抓住了这部分客群。
位于第一百货七、八楼的“百联繁花里”,是典型的银发主题体验空间。这里融合旅游、餐饮、文化演出、书局影院等多种业态,形成一个复合型社交场域。“我们为退休人群度身设计了一系列沙龙课程,让他们在学习中社交、在兴趣中结友。”项目负责人姚天辰介绍,“老人们上午参与课程,中午共进午餐,下午欣赏脱口秀,结束时合影留念,一整天的安排既充实又从容。”令人惊喜的是,不少老人自发拍摄短视频分享体验,成为空间最具说服力的“推荐官”,实现了银发流量的自然反哺。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艺术工坊针对老年人开发的课程极受欢迎,涵盖香牌制作、玉文化鉴赏、时装训练、颂钵疗愈等内容,均以20人左右的沉浸式小班开展,精准满足银发族的精神与社交需求。好的氛围吸引的不仅是周边居民,从闵行赶来的孙阿姨坦言,报名课程“就是图个和姐妹们聚一聚”。
这也契合日本永旺模式的精髓——打造一站式、慢节奏的长时段环境,解决老人辗转多个场地的“痛点”,以符合当代审美的环境、更丰富的业态和更强的社交属性,重新诠释老年消费的内涵。
中海环宇城也专门成立了“老友记俱乐部”,为老年人提供手机剪辑、电玩体验、观影、KTV等多元课程,负责运营的95后叶顺堃,日常就带着老人们一起活动,让老人们在娱乐中交友,在体验中快乐消费。“我们看到一些老人下午4点要接孩子,就把活动设在2点到3点半之间,这样的安排让他们无需匆忙赶场,从从容容参与体验。”
当商场嵌入银发友好理念与社交元素,其公共属性也随之放大。这正是《指引》所倡导的“与周边社区、企业、机构合作”的实践体现。公共服务与外部资源的引入,不仅反哺商场做实适老细节,更在无形中重塑城市商业空间的社会价值。
位于杨浦长白街道的228街坊,奥乐齐超市与便民工坊紧密相邻。早上八点半,记者看到,老人们排队采购、用餐、理发,长椅上坐满了闲聊的老人,其中不乏轮椅长者,修钟表的铺子也早早开门。这里集生活服务、商业配套与文化体验于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复合型幸福空间”。
在静安合生MOHO,专为长者设立的社交体验区内,服务人员一句主动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在传递着超越商业的温暖。不少老人已成为这里的“常客”,到访频率甚至超过部分员工。“你们现在陪我的时间,比儿女都多。”一位长者对服务人员如此感慨。他们习惯坐在服务台旁的休息椅上闲话家常,将这里视为家庭之外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他们不仅见证了商场的点滴变化,更找到了一份独特的情感归属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