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1 11:30
■ 中国工业报 吴辰光
获备案、更新招股书,遇见小面距离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仅一步之遥。
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关于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显示,遇见小面拟发行不超过2.35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港交所上市。同时,11名股东拟将所持合计6.13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在港交所上市流通。
10月15日,遇见小面更新招股书,时隔半年再度冲刺港交所(今年4月,遇见小面首次递表港交所,但最终失效),若成功上市,其将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获中国证监会备案是港股IPO的必要前置条件,标志着遇见小面上市进程进入实质性阶段。而更新招股书能否过讯,最终需看资本市场的态度。
门店扩张带动业绩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遇见小面营收分别为4.18亿元、8亿元、11.5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3497万元、4697.8万元、6388.8万元。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7.03亿元和5217.5万元,高于2024年上半年的5.26亿元和2253.2万元。
对于双增长,遇见小面表示,这是餐厅数量(尤其是直营餐厅数量)的持续攀升所致。由于直营餐厅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比较低,随着门店数量增加,公司成本结构发生变化。同时,通过控制采购和租金成本,餐厅运营效率得以提升。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年底及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遇见小面餐厅数量分别为170家、252家、360家、451家,包括直营餐厅和特许经营餐厅。其中,特许经营餐厅模式始于2019年,截至2025年6月30日,特许经营餐厅数量达86家。
具体营收贡献上,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营收分别为3.37亿元、6.72亿元、10.01亿元、6.2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80.5%、83.9%、86.7%、89%。
中国工业报梳理遇见小面官网信息发现,2014年6月,其首家门店在广州开业;2022年4月,门店数量达100家。此后扩张开始提速,仅用9个月就能完成百家门店的拓展。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计划于2026—2028年,分别开设150-180家、170-200家及200-230家门店。若能成功上市,募资金额将用于餐厅继续扩张、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品牌建设和战略投资。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已为菜品研发、采购、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开发出一套标准化、体系化及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多元化经营和体系化管理,是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确保门店实现规模化发展。不过,快速扩张可能导致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而公司的运营系统也许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前后门店扩张速度表现出巨大反差,遇见小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此前公司一直做标准化、数字化基础建设,是为实现规模化打基础。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遇见小面的上市进程与经营策略,需置于中式餐饮零售化与资本化的大趋势下理解,核心在于能否将非标准化的传统餐饮,转化为高效且可复制的标准化商业模型。前期发展相对缓慢,是遇见小面对产品、供应链和门店运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阶段;后续借助资本实现门店扩张,则遵循了“标准化模型验证后快速建立市场规模壁垒”的零售业扩张逻辑。
江瀚认为,遇见小面早期聚焦川渝风味标准化,需要验证单店模型在高线城市的可复制性,处于打磨产品与运营模式的“试点期”,因此要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管理失控。此后加速扩张,得益于新一轮的资本加持与行业风口共振:一方面,中式餐饮连锁化趋势兴起,资本市场对小吃赛道热情高涨;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后消费复苏预期增强,众多餐饮连锁企业判断窗口期来临,需要快速抢占有利地形,形成规模壁垒,为后续融资与上市铺路。
部分核心数据暴露隐忧
这并非遇见小面第一次冲击上市,今年4月,遇见小面首次递表港交所,但最终失效。此次更新的招股书,增加了2025年上半年的相关财务数据。
遇见小面总体业绩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部分核心数据仍现隐忧。
招股书显示,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2410元,低于2023年的13997元;特许经营餐厅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2376元,低于2023年的13554元。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1805元,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12693元;特许经营餐厅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1493元,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12528元。
遇见小面直营餐厅和特许经营餐厅日均销售额的下降是降价所致,但降价并没有带动单店日均订单的增长。
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单店日均订单为386单,低于2023年的409单;特许经营餐厅单店日均订单为390单,低于2023年的405单。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单店日均订单为371单,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390单;特许经营餐厅单店日均订单为371单,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390单。
翻台率方面,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为3.8次/天,低于2023年的3.9次/天;特许经营餐厅为3.6次/天,与2023年持平。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为3.4次/天,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3.8次/天;特许经营餐厅为3.1次/天,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3.6次/天。遇见小面表示,翻台率下降是因为在持续加码外卖业务导致堂食受到了影响。
同店销售额方面,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同比下降4.4%;特许经营餐厅同比下降3.9%。2025年上半年,直营餐厅同比下降3.1%;特许经营餐厅同比下降2.9%。对于从2024年开始出现的同店销售额持续下降,遇见小面表示,一方面是由于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导致该年消费额基数激增,这与其他消费领域的情况一致。另一方面则是降价所致。
对于降价的原因,遇见小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为吸引更多顾客及增加公司整体销售额。
江瀚指出,性价比是近年餐饮业的竞争核心,遇见小面降价是应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主动策略。此举能释放亲民化信号、配合扩张引流,也能增强资本市场对其规模增长潜力的认可。
赖阳则认为,遇见小面部分核心指标下降,表明系统效率未能跟上规模增长。降价或为战术性应对,但本质上仍停留在功能型消费层面的竞争,不利于向高品质、享受型消费升级。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遇见小面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内忧是快速扩张导致管理半径拉长,运营能力恐遇稀释、分流;外患是市场竞争白热化,面临增长质量、盈利模式、品牌老化等风险。其希望通过降价来保证总交易额,向资本市场证明增长,但“以价换量”的可持续性存疑。
资本升温还是资本降温
据遇见小面官网显示,自2014年成立以来,公司累计获得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顾东生、青骢资本、九毛九集团、联想旗下弘毅投资、碧桂园等,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2021年7月。
两个月前,遇见小面完成了一轮股份转让。8月6日,弘毅投资旗下港股上市公司百福控股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奇昕控股有限公司以总代价4800万元出售遇见小面1.71%的股权,出售完成后,百福控股持有遇见小面的股权比例从17.16%下降至15.46%。
百福控股在公告中表示,中国餐饮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出售股份可适时回笼初始投资成,补充营运资金并寻求新投资机遇。公司仍将遇见小面视为重要战略投资,目前无处置剩余股权的计划或意向。
原深创投投资人、国家投资项目管理专家陈敏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中式餐饮行业属于现金流的周转较快的行业,遇见小面整体呈正向发展状态,虽久未进行融资,但未影响持续扩张。IPO前股东少量减持,属于正常股东权益操作,不会影响遇见小面的主体发展。
江瀚则认为,此前“吃面热潮”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但后续多数品牌盈利不及预期,导致融资难度加大。而遇见小面在上市前遭股东减持,更引发了市场对其估值前景的担心。若长期无外部“输血”,一旦内增长放缓,将面临现金流压力。
张毅也表示,长时间未融资,表明一级市场对遇见小面现有模式和估值保持谨慎态度。股东减持同样释放负面信号,意味着资本市场正从“听故事”转向“看实效”,趋于理性。
几年前,国内中高端餐饮市场受挫,走亲民路线的新中式餐饮开始受关注。尤其2021年,以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马记永、陈香贵以及张拉拉为代表的新中式面馆纷纷获得融资,资方不乏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这让该赛道成为资本风口。
但资本热度仅维持一年便开始降温。天眼查显示,2022年,仅和府捞面、马记永的有过融资消息,同时也是最近一轮融资,其余品牌均没有相关消息。
对于长时间没有融资是否有资金压力?上市是为缓解压力?遇见小面回复中国工业报称,公司现金流健康,上市是基于长远发展的信心,期待通过上市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
遇见小面招股书显示,未来几年中式面馆市场仍有很大增长潜力:预计到2029年,该市场总商品交易额将达5100亿元,2025-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9%。其中,以川渝风味为主的中式面馆市场总商品交易额在2029年将达1357亿元,2025-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2%。同时,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按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算,市场前五名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2.9%,每名参与者均有足够的扩张机会。2024年,遇见小面是第四大中式面馆企业及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企业,同时也是中国前十大中式面馆中增长最快的企业。
那么,遇见小面上市突围机会究竟有多大?
陈敏表示,目前港股上市窗口较为通畅,资本市场总体方向利好,优质项目有较好的退出通路和退出渠道。中式餐饮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从遇见小面披露的数据看,其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很有希望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江瀚认为,遇见小面自2022年以来的增长路径和财务表现相对清晰,具备一定差异化和商业化能力,率先登陆港股的几率较大。从中式餐饮行业周期看,当前并非资本升温期,而是退场与重构期,上市成为一些企业的退出通道。遇见小面选择此时上市,是抢占窗口期的务实之举。
张毅则告诉中国工业报,“第一股”不代表最强、最好,而是“跑得快”或“急需资金”的体现。从实际卡位看,遇见小面率先抢占时间窗口,或与背后资方施加压力有关。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遇见小面虽有一定性价比优势,但整体风险仍较大,其布局区域、产品品类、运营模式等均较为单一,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