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日本车企在危机感中欢迎比亚迪,刘学亮:品牌建设没有捷径

2025-10-30 19:26

10月30日,在2025东京车展期间,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表示,比亚迪公司成立才30年,但是出海的经历已经有了20年。“我们很早就在海外设立了办事机构,分别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其中,日本是最先起步的市场,比亚迪最初在日本就是从电池业务切入的。”他表示。

刘学亮回顾,2014年,比亚迪首次在日本推出了电动大巴。但那个时候,日本网友普遍对中国制造“不屑一顾”。

他表示:“比亚迪对海外拓展始终秉持‘坚持’与‘自信’的态度——即便犯错,也要在不断试错中变得更强大。通过比亚迪,很多海外用户认识了中国企业、中国质量,也在某些关键节点上,重新定义了‘中国品牌’的声音。”

时间来到了2025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车企,日本市场已经无法再回避它的存在。

10月28日,比亚迪正式发布旗下首款K-car车型比亚迪Racco。作为日本K-Car销量最高的车企,铃木汽车社长铃木俊宏10月28日向“日经中文网”表示,他认为比亚迪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是他又表示:“新的竞争开始了。我希望通过相互鼓励和良性竞争的方式参与其中。”

在危机感中欢迎比亚迪的到来,这是一种矛盾的情绪。刘学亮回忆到,2021年比亚迪首次将乘用车带入日本市场,其收到的反馈也是类似——日本消费者一方面希望通过比亚迪产品刺激一下日本汽车工业,另外一方面又对外来者的到来有危机感。

对于比亚迪来说,日本市场即是开放的,又是保守的。一方面,日本对进口整车关税为零;但是另一方面,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极高的忠诚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获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并非易事。

对此,刘学亮表示,比亚迪选择用产品来获得信任——“比亚迪海豚进入日本市场时,特意针对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对车顶高度进行了重新设计。这种从消费者立场出发的细节优化,在欧洲品牌中并不多见,这也正是比亚迪工程师文化的核心。”

不过,相比于在国内相对激进的发展目标,比亚迪在日本则显得更为低调。相比于销量规模的多少,比亚迪更注重的其实是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来完成品牌建设。

“尽管海外市场的竞争尚未充分,但若要真正代表中国品牌走得更远,我们的路还很长。”刘学亮表示:“品牌建设没有捷径——日本汽车花了60年才在东南亚树立起品牌形象,中国品牌也应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品牌建设不是速战速决。”

此外,比亚迪也并未制定日本市场具体的销售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比亚迪在日本明确规划的销售网络建设计划。“当前核心任务是到2025年建立起100家经销商网络,预计今年将实现80家。”刘学亮介绍。

刘学亮表示,面向未来在日本的发展,“长期主义”是比亚迪的关键词:“日本的经销商网络体量较小,但日本投资人看重长期主义。他们不是为了当年能否盈利,而是投资品牌本身。一个店面建成后,往往会观察3至5年,我们自然也更要服务好这个市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