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0 18:16
10月29日,昆仑万维(维权)发布了一份呈现出鲜明“冰火两重天”的2025年三季报。
“火热”的一面是第三季度的业绩大超预期:三季度单季营收20.72亿元,同比增长56%;归母净利1.9亿元,同比暴增180%;扣非后净利1.86亿元,同比猛增177%。
而“冰冷”的另一面,则是公司前三季度的整体表现。2025年前9个月,公司营收虽同样增长51.63%至58亿元,但归母净亏损为6.65亿元,同比下降6.19%;扣非后净亏损更是达到6.74亿元,同比下降3.88%。
这种一面是三季度强势扭亏、一面是前三季度巨额投入的矛盾数据,清晰地指向了昆仑万维的核心战略:一场all-in AI的“豪赌”正在进入关键的投入产出期。
针对前三季度6.74亿的扣非后亏损的答卷,昆仑万维认为并非公司主营业务不振。
在财报中,昆仑万维称“公司在 AI 生态构建与商业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效”。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家AI企业,昆仑万维在各大业务线前期砸钱大量投入是公司主动选择的“战略性投入”,钱主要花在了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上。
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就激增至18.28亿元,同比增长超95%,这笔费用主要用于短剧等AI应用的“买量”推广;同时,仅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就达到4.3亿元,同比增长23.4%,主要投向了大模型研发。 这种“研发+推广”的双重高投入,构成了前三季度亏损的主要来源。
这场豪赌的代价不菲,但也换来了大量的技术成果。
昆仑万维在三季度密集发布了大量AI成果:从7月4日开源Skywork-Reward-V2系列奖励模型,到7月9日发布多模态推理模型Skywork-R1V 3.0,再到7月30日发布并开源自回归多模态统一模型Skywork UniPic。
随后在8月,又推出升级版Skywork UniPic 2.0,号称以2B参数规模超越多款7B至12B模型。同月,还开源了3D世界生成模型Matrix-3D和交互式世界模型Matrix-Game 2.0。在AGI基础研究领域,其论文也被机器学习顶会NeurIPS 2025选为Spotlight论文。此外,AI智能助手方面也推出了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V2和AI Developer。
这些高额的研发投入,正试图转化为看得见的商业回报。
具体到三季度业绩的暴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短剧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开始强势变现。昆仑万维的短剧业务DramaWave,正成为AI技术最快、最猛的“变现渠道”。
相比传统的AI在影视创作中起到海报生成等辅助工作,昆仑万维将AI作为其短剧业务的核心引擎。
昆仑万维曾披露表示,AI技术不仅辅助短剧制作,更深度参与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等核心环节。通过SkyScript等专用模型,剧本自动化创作可将传统团队3-5天的工作量压缩至10分钟;AI深度参与推动单集成本下降40%-60%,多语种适配周期更是缩短了95%。
这种极致的降本增效,带来了惊人的盈利能力。财报显示,DramaWave的毛利率高达83%。虽然本次三季报未公布具体的短剧收入,但公司在8月已透露,短剧业务年化ARR已突破2.4亿美元,单月流水超2000万美元。
而在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已达5.83亿元,同比增长247%。根据第三方数据,2025年8月,DramaWave已跃居海外短剧平台收入榜第三位。同时,平台还在内容上创新,上线了动漫频道和网文频道,试图通过内容渗透实现“破圈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短剧业务的高增长伴随着高昂的“买量”成本。2025年上半年,昆仑万维的销售费用激增至18.28亿元(同比增长95.57%),这正是上半年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公司在前期确实是在“砸钱”换市场。
然而,三季度的财务数据却出现了质变:在营收环比(较二季度)继续增长的同时,公司整体实现了1.9亿元的净利润。这说明,昆仑万维并非在三季度“停止砸钱”了,而是其AI赋能下的短剧变现效率、用户付费和复购率已经跑赢了高昂的推广成本。换言之,短剧业务的“收入已经比砸钱快乐”,其造血能力开始反超投入,正式从“投入期”迈向了“盈利期”。
当然,支撑这场豪赌的还有昆仑万维的基本盘——海外信息分发与元宇宙业务。前三季度,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同比提高3.6%达93%。其核心产品Opera浏览器也在AI赋能下推出了Opera Neon,试图打造“AI驱动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流量入口”,这为短剧和AGI研发提供了稳固的后盾。
综上所述,昆仑万维的战略已非常清晰:用短剧和Opera等高毛利应用(“快钱”)来反哺需要巨额投入的AGI大模型(“慢功夫”)。三季度净利暴增180%,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它证明了“AI印钞机”的引擎已经启动。但前三季度合计仍亏损6.7亿的事实也提醒市场,这场“快钱”与“慢功夫”的赛跑仍在继续。三季度的强势增长究竟是一个季度性的波动,还是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拐点?这将是市场未来关注的真正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