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农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曾学文谈服务“三农”五大优势

2025-10-30 17:52

  10月30日金融一线消息,农业银行今日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谈及县域业务发展情况,该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曾学文表示,农业银行因农而生,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的主责主业。今年以来,农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目标定位,持续强化信贷投放和金融供给,三季度县域贷款投放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截至9月末,县域贷款余额10.90万亿元,年增量10,417亿元,增速10.57%,高于全行2.21个百分点;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40.98%。

  从贷款投向看,曾学文表示,重点帮扶地区、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农户贷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投放力度持续加大,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已成为县域信贷投放的重要增长点。

  截至9月末,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1.2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11亿元,增速25.1%,高于全行16.7个百分点。乡村产业贷款余额2.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084亿元,增速22.8%,高于全行14.4个百分点。乡村建设相关领域贷款余额2.4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84亿元,增速9.7%,高于全行1.3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达1.8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320亿元,增速22.1%,高于县域增速11.5个百分点。

  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曾学文指出,农行坚持下沉服务重心,不断强化体制机制、渠道、人员、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等优势,持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优势。三农金融事业部是农行的独特制度设计,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资源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实行单独的信贷管理、资本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源配置、考评激励约束等管理机制,单独下达县域贷款、涉农贷款、脱贫县贷款等信贷计划,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实施利率优惠,让金融资源更好地流向“三农”领域。

  二是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渠道体系优势。按照“农村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着力延伸“物理网点+自助设备+手机银行+惠农服务点+流动金融服务+远程银行”“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渠道,将网点向县域、城乡结合部、乡镇迁建,在偏远地区设立惠农服务点,推广掌银“乡村版”,多渠道推动金融服务扩面提质。

  三是“三农”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优势。持续优化“年度+行业+专项”的涉农信贷政策体系,制定粮食加工、水利建设、种业振兴以及水产、畜牧、乳制品等20余项涉农行业政策,强化差异化信贷政策供给。建立“总行统筹、分级研发”的产品创新机制,设立“三农”产品创新基地,推出200余个全行和区域性专属产品,全面满足“三农”客户差异化、特色化融资需求,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是赋能“三农”金融发展科技优势。始终将金融科技作为赋能“三农”县域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度融入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依托数字化、线上化等服务手段,为乡村振兴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推进数智化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三农”科技能力。创新推广“惠农e贷”等线上产品,拓展互联网线上渠道,搭建涉农金融场景生态,不断拓展三农金融服务广度深度。

  五是“三农”金融人才队伍优势。坚持推动党建与金融服务融合,在全行组建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示范岗,并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纳入考核考评。实施金融人才驻县帮镇扶村行动,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政府和村两委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打造“饶才富式”县域客户经理队伍,建立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库,实施县域青年英才开发工程,持续加强多层次、高素质“三农”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