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0 18:25
在2025年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代表,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车展期间,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和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等高层与媒体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回顾比亚迪在日本市场长达二十年的耕耘与突破,并分享其在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与思考。
李云飞指出,“比亚迪将品牌高端化与国际化并列为年度核心目标,高端化的成功最终由销量验证,技术、产品与品牌定位均需转化为市场认可。”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坚持聚焦母品牌,以“一个比亚迪”的战略集中资源,区别于部分友商的多元品牌出海路径。
“比亚迪在海外发展汽车的时候,任何一个市场,包括中国香港,我们没有从0开始的机会,我们都是从负数开始。”刘学亮在交流中如此坦言。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车企出海最真实的处境,尤其是在日本这个被誉为汽车强国的市场。
当比亚迪在2021年宣布乘用车进入日本市场时,当地媒体用“黑船来袭”形容这一事件。经过几年的发展,比亚迪在日本卖出7123台车,这个数字或许不及国内市场一小时的订单量,但却是7000名车主的选择与认可。
从交流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出海史,更是一部中国品牌从被质疑到被尊重、从负数起步到赢得认可的奋斗史。
从负数开始 技术自信打破偏见
比亚迪在日本的故事并非始于汽车。早在2004年,比亚迪便进入日本市场,但最初十年主要开展电子业务。“比亚迪在日本的前10年,我们主要做了一些电子业务。做镍氢、镍镉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刘学亮回顾道。
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 刘学亮
在电池领域,比亚迪很快展现出技术实力,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在二次充电电池领域崭露头角。并且用中国人的勤奋和智慧,改写了电池的很多制造工艺。这一时期的积累,为日后汽车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比亚迪曾因电池业务遭到索尼、三洋等日本企业的专利诉讼,但最终胜诉,这为其海外发展树立了信心。这些看不见的业务,让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和资源。
2014年,成为比亚迪打开日本汽车市场的关键节点。他们选择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古都京都,并在中国春节期间,于京都国立博物馆投放了5台电动大巴。
刘学亮透露了这一选择背后的深意,京都是仿照中国唐代长安城建造的,而比亚迪选择在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发布产品,体现了文化上的自信。他表示,“定在春节这有点私心,我希望能够在中国人民欢快过节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迈出很重要的一步。”
然而,破冰之举遭遇了巨大的市场偏见。他分享称,“当时日本的网友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可以说是不屑一顾。好多留言都希望这几台车一定很快会离开京都。”
面对质疑,比亚迪用事实说话。凭借过硬的质量和“0故障”运营记录,比亚迪电动大巴赢得了信任。如今,比亚迪在亚太地区已有超过5300台电动大巴在运行,并且是唯一一个在日本、欧洲、韩国和美国进行运行的中国汽车品牌。
刘学亮坦言,中国品牌出海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比亚迪这几年在海外发展汽车的时候,任何一个市场,包括中国香港,我们没有从0开始的机会,我们都是从负数开始。”
他分享了一个在澳大利亚的早期经历,当地官员直接以“中国车的质量差”为由拒绝合作,原因竟是此前有其他中国品牌的车做测试时“门掉了”。
这种刻板印象是比亚迪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普遍挑战,但刘学亮认为,“竞争没有什么公平的,一定要自身要强。” 这种逆境反而锤炼了比亚迪更加坚韧的内核。
品牌没有捷径 靠长期主义赢得信任
当填补了“负数”的坑,来到“零”的起点后,比亚迪选择的不是急速扩张销量,而是一条更艰难但更坚实的路——品牌建设。刘学亮反复强调:“品牌没有捷径,一定是一步一个脚印。”
比亚迪在亚太的拓展,并非采取单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策略,展现出深刻的本地化智慧。
在日本市场,比亚迪的打法不再是追求销量爆发,而是细节至上的品牌攻坚战。比如,比亚迪从进入日本第一天起,就将方向盘改为右舵,而某些欧洲品牌几十年过去了,根本就没有改过来。
针对日本夏季儿童被遗忘车内致死的社会问题,比亚迪为在日车型全系加装了防止儿童遗漏设施;为解决日本都市立体停车场的限高问题,比亚迪将海豚(配置|询价)车型的车高降低了20厘米。
还有产品设计的本地化创新,最新发布的K-Car,比亚迪是唯一从零开始设计、并创新性地采用了侧滑门的电动车企业,展现了技术自信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正是这种用心,让比亚迪在日本三年累计销售7123台车的背后,收获了7000名车主的认可,并建立了以长期投资为导向的经销商网络。
比亚迪在泰国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但他们没有沉迷于销量数字,而是做出了一个让外界惊讶的决定:在半年内,将渠道网络覆盖到泰国全部77个府。
“我们不会选择富有和贫穷,我们一定是服务所有的消费者。”刘学亮解释道,“我们不会选择大城市,我们目的是持久长期。” 这种深耕基层的打法,正是长期主义的极致体现,目的是让品牌在当地扎下深深的根。
在泰国,比亚迪不仅建立生产基地,还深度参与当地社会活动。“为了中泰建交50周年,16台比亚迪DMI车型从曼谷开到北京,这场活动等级很高,意味着比亚迪所做事情的意义非常深远。”
在品牌提升方面,比亚迪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高端化突破。李云飞认为,“一个豪华品牌,首先产品要给大家安全感。我们的一系列技术赋能下,高速避让不侧翻、高速爆胎不失稳等数据指标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
比亚迪的智能化技术也在持续进步。李云飞分享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天神之眼的车型搭载交付量在国内已超过170万台,每天数据生成超过1.1亿公里。”这些技术积累为品牌高端化提供支撑。
另外,明年比亚迪将加快兆瓦闪充桩/站的建设,对部分电网需要增容的地区,将采用储能方式建设。同时将方程豹、仰望、腾势等高端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做好,这也是对技术的信心和对用户最大的诚意。
从单打独斗到开放赋能 重塑出海核心竞争力
当被问及在强敌环伺的海外市场,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时,答案并非某项单一技术,而是一种融于血液的体系化思维。
首先敢于“从零开始”的技术自信是比亚迪突破海外市场的利刃。无论是早期改写电池制造工艺,还是为日本市场量身打造K-Car,比亚迪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勇气。
刘学亮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做电动车,比亚迪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敢于从零开始,而不是在传统的平台基础之上去更改。”这种技术自信让比亚迪能够针对不同市场进行深度创新。
其次,将安全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是比亚迪的坚守。在各大品牌追逐高能量密度电池之际,比亚迪始终坚持磷酸铁锂技术路线。
对此李云飞表示,尽管比亚迪具备研究各种电池路线(包括固态电池)的能力,但公司始终坚持将安全作为不可妥协的底线,因此长期并将继续专注于磷酸铁锂技术路线。
他强调:“安全是底线,安全是最重要的。”在当前行业开始拼续航里程的背景下,提醒各方不要为了追求数据而牺牲安全底线,应共同推动行业做加法,让安全成为普惠价值。
这种对安全的执着,让比亚迪在海外市场逐渐赢得信任,从新西兰车主用车辆功能挽救家人生命,到日本市场电动大巴“0故障”运营记录,安全成为比亚迪最有力的名片。
还有一点是用心的态度,这是比亚迪打动海外消费者的关键。刘学亮分享道:“我们在日本,我们的目标不是number one,我们永远是和日本的车企朋友们一起,如何把日本的这个汽车产业做好。”这种超越商业竞争的态度,体现在对每个市场细节的深度理解和尊重上。
从产业思维来看,刘学亮敏锐地指出了中日企业出海模式的巨大差异。日本有商社模式,从金融、物流到服务,形成抱团出海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国企业则多习惯于单打独斗。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比亚迪积极推动从“单打独斗”到“开放赋能”的转变。刘学亮强调:“中国品牌在一起才能成就中国品牌。我们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全新的产业,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光靠一家公司是不可以的。”
在实践中,比亚迪为丰田、铃木等提供电池或核心技术,在新加坡无人驾驶大巴项目中开放合作,都体现了这种产业思维。
除此之外,比亚迪的竞争力还体现在技术同权的价值观担当。他表示,“技术同权不是说给中国人技术同权。我们是希望能够让比亚迪的技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享有。”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理念,驱动着比亚迪将最新技术带到全球市场。
最后刘学亮总结表示:“比亚迪在海外做的这些事情,其实我们进行开放,同时我们又有一种担当。”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建,从产品销售到技术赋能,比亚迪正以独特的竞争力重塑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形象。这条路虽漫长,却展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范式。
写在最后
在日本市场,比亚迪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负数到0的突破。下一步,如何实现从0到1的飞跃,将是中国汽车品牌真正走向全球的关键所在。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正如比亚迪所证明的,通过技术创新、本土化适应和长期主义,中国汽车品牌有望在全球市场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