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红杉中国约21亿抄底拜耳王牌抗生素

2025-10-30 17:03

(来源:CHC医疗传媒)

10月29日,据CareerIn投行PEVC报道,德国制药巨头拜耳集团(Bayer AG)已同意将其旗下抗生素药物Avelox(莫西沙星)相关业务及资产出售给红杉中国(HSG)。

双方已签署股权购买协议(SPA),交易规模预计在1.6亿欧元(约合13.2亿人民币)至2.6亿欧元(约合21.5亿人民币)之间。

据悉,此次交易涉及的核心资产包括Avelox的知识产权(IP)、品牌所有权及全球商业权益。汇丰银行(HSBC)担任拜耳方面的独家财务顾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SPDB)为收购方红杉中国提供了贷款融资支持。

截至发稿,红杉中国未对此传闻进行回应。

拜耳2025年中报仅公布“处方药事业部”整体营收90.18亿欧元(+2.3%),未拆分Avelox具体数字;同期公司继续执行“成熟药剥离”策略,Avelox被视为非核心资产。

中国市场仍是Avelox最大单一市场,但受多轮集采影响,原研片剂价格已跌至3元/盒(降幅>96%),原研份额从曾经过半收缩至约40%,且呈继续下滑趋势。

王牌抗生素,从巅峰到承压之路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商品名为Avelox,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发的一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该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发挥抗菌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疾病;其常见剂型包括片剂和注射剂。

Avelox于1999年率先在德国获批上市,同年12月通过FDA审批,进入美国市场。

2002年,其莫西沙星片剂——Avalox(拜复乐)在中国获批上市。

2010年,Avelox全球销售额达4.97亿欧元;其首先面临的挑战是专利到期的考验。

其核心化合物专利原定于2012年6月到期,然而拜耳通过分案专利将保护期限延长至2014年9月,从而限制了仿制药的上市时间。

2014年3月,印度药企Dr. Reddy's在其专利到期前6个月,成功在美国获批上市莫西沙星片剂,成为全球首款Avalox仿制药。这也得益于FDA对专利挑战的“首仿药独占期”政策,即首个成功挑战专利的仿制药获批后,将获得180天的市场独占权。

然而,直到2019年Avalox(拜复乐)销售额增长依然强劲(+32.8%),主要受益于在中国的销量提升。

拜复乐在华获批后,凭借广谱抗菌活性(覆盖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和便捷的每日一次给药方案,迅速在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建立临床优势。

2004年进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后,连续3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16%;2007年城市样本医院购药金额为2.16亿元,同比增长75.1%;并一直占据中国市场首位。

然而,随着国产仿制药的普及和集采政策的影响,莫西沙星原研药(拜复乐)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2018年,莫西沙星的首款片剂仿制药——东阳光药(琳罗星)获批;2019年,其注射剂仿制药——中国生物制药(丰瑞能)也获得批准;2021年,滴眼液仿制药——昊海生科(海莫西)获批。截至目前,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莫西沙星在中国市场上已有数十款产品。

与此同时,莫西沙星在中国早已被纳入集采范围,且涵盖多种剂型。

  • 片剂:纳入第二批国家集采,中标企业包括广东东阳光药业等。0.4g规格的价格降至3元/盒左右,降幅超过96%。

  • 注射液:纳入第三批国家集采,海南爱科等企业中标,价格降幅达66%-67%。

  • 滴眼液:纳入第五批国家集采。

集采实施后,莫西沙星的医院采购价格相较于原研药普遍下降了超过80%。因此,原研药拜复乐在医院市场的份额也急剧下降,但仍占据中国市场40%的份额,展现出强大的品牌认可度。

国产仿制药追赶速度迅猛。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集采品种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并无显著差异,但患者的住院总药费降低约45%-69%。

中国资本进阶 vs MNC“瘦身”

走过162年风雨历程的拜耳,既有传奇神药阿司匹林的美誉,也有2015年辉煌时刻的印记。然而,时至今日,这艘医药巨轮依然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

年初,拜耳首席执行官Bill Anderson坦诚地向投资者表示,2025年将是公司转型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年。从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其制药业务已率先逐步恢复增长。

2025年上半年,拜耳集团实现销售额244.77亿欧元,尽管同比微降1.7%,但其制药事业部(Pharmaceuticals)凭借新品的强劲表现和成熟产品的稳定韧性,实现了“销售额增长、盈利小幅承压”的良好态势,成为集团的核心增长引擎,并推动集团上调了全年业绩指引。

制药事业部销售额达90.18亿欧元,同比增长2.3%,主要动力来自三大品类:

  • 创新药:Nubeqa™(用于前列腺癌治疗)上半年销售额10.61亿欧元,同比增长60.0%;Kerendia™(用于2型糖尿病相关慢性肾病治疗)上半年销售额3.44亿欧元,同比增长72.0%,北美与中国市场的销量贡献尤为显著。

  • 成熟产品:Eylea™(眼科用药)上半年销售额16.77亿欧元,同比增长3.2%,欧洲市场(尤其是法国)因8mg剂型获批(延长治疗间隔至6个月)而实现销量大幅增长。

  • 影像诊断:Ultravist™(造影剂)和CT Fluid Delivery受益于全球医疗影像需求的复苏。

在降本增效方面,拜耳依然坚持其战略选择。上半年,集团通过裁员7000人及供应链整合等措施,实现了显著的降本效果,并设定了2025年节省8亿欧元的目标。

包括此前终止与华堂宁等合作,都凸显了拜耳对高效资产的筛选倾向;而剥离非核心的成熟药业务,则有助于提升整体资产周转效率。

2025年3月,拜耳医药就旗下两款经典靶向药拜万戈和多吉美,与亿帆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亿帆医药获得了这两款药物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益。

在华“轻装上阵”正逐渐成为跨国药械企业的普遍选择。例如,康哲药业日前正式宣布与诺华签署协议,获得后者旗下雷珠单抗注射液(诺适得®)和布西珠单抗注射液(倍优适®)在中国大陆的独家进口、经销、销售及推广权,合作期限为五年,诺华则继续负责生产供应。

而这些跨国公司(MNC)的战略转型,聚焦于创新管线,为相关投资机构创造了新的机遇。

中国资本在全球大健康领域的活跃度亦显著提升。

从行业周期来看,2025年至2029年间,全球将迎来新一轮医药专利悬崖期,预计届时到期药物的年销售额规模将达到1800亿美元。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资本已崛起为过期专利药资产交易的关键参与者。

例如,2024年底,CBC集团与穆巴达拉投资公司联手,以6.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优时比(UCB)的中国业务,该交易涵盖了开浦兰(Keppra)、维派特(Vimpat)等知名品牌及珠海生产基地。交易完成后,新成立的NeuroGen Pharma已开始积极布局神经健康领域的创新业务。

2025年,百时美施贵宝以未公开价格向高瓴资本关联公司出售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60%股权及 5 款成熟产品。

红杉中国是2005年成立的中国领先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专注于科技、医疗健康、消费三大领域的投资,累计已投资超过1600家企业。

无论是此次红杉中国收购拜耳Avelox业务,还是此前高瓴资本收购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或许都将进一步拉开中国资本在全球大健康领域的活跃帷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