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高能环境也要发H股了 点解环保公司都看中了香港

2025-10-30 16:27

国内环保产业的国际化征程,正通过港股的桥梁加速推进。

10月27日,高能环境宣布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又一家开启“A+H”双平台运作的环保企业。

2025年以来,已有军信股份、格林美等多家A股环保企业公布了赴港上市计划,形成了一股集体赴港融资的热潮。

与此同时,这些企业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行业正呈现出业绩分化、海外拓展加速的特点。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一现象背后的公司名单、最新业绩表现与战略布局。

赴港热潮:环保企业集体行动

A股公司赴港上市在2025年呈现加速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年内已有11家A股公司完成“A+H”上市,数量上仅次于2015年的15家和1997年的13家。

仅在10月份,就有三一重工、剑桥科技、广和通、赛力斯等4家A股公司的H股上市聆讯通过,即将加入“A+H”阵营。

在这一波“A+H”浪潮中,环保企业表现尤为积极。高能环境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本次H股发行旨在“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

而此前,军信股份、格林美等A股环保企业也相继公布了赴港上市计划,显示出行业整体对国际资本的渴望。

三季报透视:业绩分化中现生机

观察这些赴港环保企业的最新三季报数据,可以发现行业正处于业绩分化与转型关键期。

高能环境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1.60亿元,虽然同比有所减少,但归母净利润达到6.46亿元,同比增长15.1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7.29%。

更为亮眼的是,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7.01%。

高能环境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固危废资源化利用业务产能提升,以及铜等大宗商品和贵金属、小金属价格上涨”。

这与公司坚持的“以‘铜、铅、镍’为主要金属,以金、银、‘铂族’、铋、锑等稀贵金属为盈利核心”的总体经营策略密切相关。

与之相比,其他环保企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

城发环境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8.88亿元,同比增长3.59%;归母净利润9.13亿元,同比增长5.6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02亿元,同比增长42.97%。

瀚蓝环境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97.37亿元,同比增长11.52%;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增长15.8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62亿元,同比增长98.21%。

恒誉环保虽规模较小,但增长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88亿元,同比增长191.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6.17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战略转向:为何此时集体赴港?

国际化战略布局成为环保企业赴港上市的共同诉求。高能环境在公告中直言,赴港上市是为了“深化公司国际化战略布局”。

公司近年来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在固危废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传统环保工程等多个领域加快海外市场拓展,重点布局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区域”。

融资渠道多元化是另一重要考量。A股市场再融资监管趋严,而港股市场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融资环境。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谌戈指出:“在香港市场上市将助力A股公司全球业务发展,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支持,通过提升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认可度,有效增强公司在国际战略合作或收购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港交所政策优化也为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便利。2024年,港交所推出符合资格A股公司快速审批时间表,符合条件的A股上市公司若提交完备申请材料,原则上仅进行一轮意见反馈,监管评估将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今年8月,港交所进一步放宽了对“A+H”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满足“30亿港元预期市值”或“10%公众持股量”其中一项即可,由原规则的双重要求改为二选一。

行业转型压力也是推动环保企业赴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环保行业经历了从“黄金十年”到存量博弈的转变。

随着治理目标基本完成,行业进入存量时代,部分企业面临业绩压力。赴港上市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也成为行业转型与突围的路径之一。

港股优势:为什么是香港?

香港资本市场对于内地环保企业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

香港交易所是全球领先的融资中心,2014年至2024年十年间,香港交易所新股融资额达到305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

2025年首季融资额达到205亿美元,创下自2021年第二季以来的季度新高。

香港市场拥有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能够让公司接触大量香港本地及国际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

特别是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为港股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10月28日,南向资金对港股通标的股的整体持股比例达18.97%,合计持股市值达62349.33亿港元。

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使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关键通道。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表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企业通过在港上市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外汇资金,为其全球化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前景与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

对于环保企业赴港上市的前景,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德勤中国预计,2025年全年港股上市新股或将达约80只,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

中金公司指出,后续仍有近50家A股公司计划赴港上市,潜在流动性需求将达1500亿—1800亿港元。

然而,环保企业赴港上市也面临一定挑战。“A+H”双重上市机制要求企业同时遵守两地不同的监管体系,不仅增加了合规操作的复杂性,还会提高企业的合规成本。

港股市场对环保行业的估值也可能低于A股市场,影响企业的融资效果。

从行业层面看,环保企业正经历从工程驱动向运营服务的转型阵痛。随着监管层对财务合规性、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那些依靠技术革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将在洗牌中脱颖而出。

而依赖政策套利、财务粉饰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淘汰。

从港股市场的反馈来看,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持续流入香港市场,截至10月28日,南向资金对港股通标的股的整体持股比例已达18.97%,持股市值超过6.2万亿港元。

这些资金对环保板块保持了相当配置,为后续赴港上市的环保企业提供了流动性基础。

环保企业集体赴港上市,不单是简单的融资行为,更代表了行业在发展模式上的战略转变——从依赖国内政策补贴到拓展国际市场竞争,从工程驱动转向技术与运营双轮驱动。

谁能在这场转型中占得先机,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