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0 16:00
(来源:何支涛)
钱越来越难赚的时候,是先砍营销预算、裁人降本,还是要先找增长机会,全力投入增长机会?
彼得・德鲁克早在《管理的实践》中就给出了答案:企业优先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效能是“做对的事”;效率是“把事做对”。
效能关注“做哪些事能产生最大价值”;效率关注“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做事”。
对企业而言,效能永远优先于效率!
放到存量竞争时代,这个逻辑更显关键:降本只是 “优化效率” 的手段之一,而增效的核心是 “先明确‘对的事’(效能),再用高效的方式落地(效率)”。
如果跳过 “定方向” 直接谈降本,很可能把 “该花的钱也砍了”,导致 “越降本越低效”;只有先找准 “能产生增量的事”,再围绕这件事优化成本、提升效率,才能实现 “降本与增长的双赢”。
01
经济下行,要想透一件事:干什么才能赚到钱!
做“错的事”,效率越高、成本降得越狠,损失越大。
就像一个人在错误的方向上奔跑,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一家企业在错误的业务上降本,成本降得越多,错失的机会越多。
(一)效能:解决 “做什么” 的问题 —— 先找到 “能产生价值的事”
效能的核心是 “选择正确的目标”,对存量竞争中的企业而言,就是 “找到能突破增长瓶颈能赚钱的‘对的事’”。
可能是找到新的增长子赛道、聚焦核心客群、开发新的高价值战略客户、打磨核心产品,也可能是开辟细分场景。只有先确定这件事,后续的降本、提效才有意义。
如钱在哪里,你就应该在哪里。就如欧赛斯服务的天正电器,在低压电器全行业陷入内卷竞争,原有的房地产需求的行业引擎逐步没落 时候,率先在行业中锁定高增长细分赛道:新基建、新能源,提前做布局,提前出匹配的产品,出解决方案,提前切入,提前创造价值,通过品牌战略拉动企业全新经营动作落地,
(二)效率:想清楚怎么赚钱—— 用最少的资源把 “对的事” 做透
效率的核心是 “优化实现目标的方式”,在存量竞争中,就是 “围绕‘对的事’降本、提效”—— 不是 “一刀切” 砍成本,而是 “砍掉不产生价值的成本,把资源集中到能产生增量的环节”。
就像野人先生在初创时,没有盲目砍 “原料成本”(这是 “对的事”—— 保证新鲜品质),而是围绕 “现做新鲜” 这个核心目标优化效率:
不搞 “全品类扩张”,SKU 控制在 10 种以内,减少原料浪费(效率优化);
采用 “晚 9 点买一赠一” 清库存,既避免隔夜产品损耗(成本优化),又强化 “新鲜” 认知(效能落地);
门店选址优先社区商场儿童区,降低获客成本(效率优化),同时精准触达核心客群(效能落地)。
结果是,野人先生想想清楚怎么赚钱,即“做对的事”(Glato、现做新鲜、服务宝妈);用 “可控的成本” 实现了 “单店月销 50 万”—— 这就是 “效能优先” 的落地逻辑,让每一分钱都花在 “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三)该投的一分钱都不能少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结构性成本,而非降低企业的行政性成本。
什么是企业结构性成本?即砍掉企业所有不创造价值的费用投入,但加大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费用投入,不是一味省钱,而是把有限的费用花在创造价值的刀刃之上。
什么企业行政性成本?即想尽一切办法降低公司所有费用开支,不管是创造价值的费用开支,还是不创造价值费用开支,一味省钱。
存量竞争中,很多企业的 “降本” 会陷入两个误区,这恰恰违背了德鲁克 “效能优先” 的逻辑:
误区 1:砍 “战略投入” 保短期利润
把 “品牌建设、核心产品研发、核心客群运营” 等 “能产生长期价值的投入” 当成 “成本” 砍掉,导致 “短期成本降了,长期增长没了”。比如某家电品牌为降本,砍掉 “用户体验调研预算”,结果新品不符合用户需求,上市后滞销,反而损失更大。
误区 2:“一刀切” 降本,忽视 “投入产出比”
不区分 “高价值成本” 和 “低价值成本”,盲目按比例砍所有部门预算。比如某零售品牌为降本,把 “社区店运营预算” 和 “总部行政预算” 一起砍 30%,结果社区店因缺乏活动支持,客流降了 25%,反而得不偿失。
德鲁克说:“企业的使命是创造价值,不是控制成本。”
存量竞争中,真正的降本是 “砍掉不创造价值的成本”,而不是 “砍掉能创造价值的投入”—— 这需要先明确 “对的事”,再围绕这件事做取舍。
02
存量竞争时代 “先效能后效率” 的三步实战路径
对存量竞争中的企业而言,落实 “效能优先” 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 “先定方向、再优效率、最后控成本” 的具体动作,每一步都需紧扣 “创造价值” 的核心。
(一)第一步:定效能 —— 找到 “在存量时代赚钱‘对的事’”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核心是 “从‘争夺份额’转向‘创造价值’”,找到 “能满足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且自身有优势的事”,避免在 “同质化红海” 中低效内卷。
具体可通过三个维度锁定:
1、用户维度:聚焦 “高价值核心客群”
存量市场的用户需求分化,与其 “服务所有人”,不如聚焦 “能带来 80% 营收的 20% 核心客群”,把资源集中到服务他们上。比如欧赛斯服务的社区生鲜店,锁定 “每天买菜的宝妈” 为核心客群,放弃 “偶尔光顾的年轻客群”,围绕宝妈需求优化 “早市新鲜蔬菜、预定配送服务”,最终核心客群复购率提升 45%,营收增长 38%。
2、产品维度:打磨 “能解决痛点的核心单品”
存量市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其 “多而杂”,不如聚焦 “1-2 款能解决用户核心痛点的单品”,把它打造成 “增长引擎”。就像野人先生聚焦 “五常大米 GELATO”(解决宝妈 “孩子吃冰淇淋不新鲜” 的痛点),围绕这款单品优化原料、包装、场景,最终该单品贡献了 45% 的营收。
3、场景维度:开辟 “未被覆盖的细分场景”
存量市场的传统场景竞争激烈,可挖掘 “非传统场景” 创造增量。比如欧赛斯服务的吨吨桶项目,将吨吨桶从普通的大容量水桶上升到“可以晒、可以炫、可以朋友圈喝水的”代表潮流健康饮水新生活方式的新一代水桶,在原点人群上针对 “健身爱好者、减脂人群”,挖掘其 “大容量需求 + 饮水量追踪” 的核心痛点。这类用户单次运动时长通常超过 1 小时,需补充 1.5-2 升水分,但传统水壶容量不足且无计量功能,导致补水节奏混乱。欧赛斯据此为吨吨桶植入 “2 升超大容量 + 时间刻度线” 设计,配合 “一天一桶,科学补水” 的场景口号,让产品成为健身者的 “补水管家”。
(二)第二步:提效率 —— 围绕 “对的事” 优化 “资源投入与流程”
确定 “对的事” 后,效率优化的核心是 “让资源向‘对的事’倾斜,同时简化流程、减少浪费”,实现 “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价值”。
常见的效率优化动作有三个:
1、资源聚焦:把 80% 资源投入 “对的事”
砍掉 “非核心业务、非核心客群、非核心场景” 的低效投入,把资源集中到 “能产生增量的环节”。比如某茶饮品牌把 “户外广告预算”(低效)转移到 “宝妈社群运营”(高效),把 “非社区店”(低效)转型为 “社区店”(高效),资源投入效率提升 60%,营收增长 42%。
2、流程简化:砍掉 “不产生价值的环节”
优化内部流程,减少 “审批繁琐、重复劳动” 等低效环节,让团队聚焦 “创造价值的事”。比如欧赛斯帮一家烘焙店优化 “新品研发流程”,砍掉 “多层审批”,让研发师直接对接用户需求,新品上市周期从 3 个月缩短到 1 个月,新品成功率从 30% 提升至 75%。
3、数据驱动:用数据判断 “投入是否有效”
建立 “投入产出比” 监测机制,避免 “凭感觉投入”。比如某零售品牌通过数据发现 “社区店晚 8 点后的促销活动” 投入产出比达 1:5(每花 1 元赚 5 元),而 “周末大型促销” 投入产出比仅 1:1.2,于是加大晚 8 点活动投入,减少周末促销,整体利润提升 25%。
(三)第三步:控成本 —— 只砍 “不创造价值的成本”,保护 “战略投入”
这一步的核心是 “结构性降本”,而非 “行政性降本”。
对 “能产生价值的战略投入”(如核心产品研发、核心客群运营)不仅不砍,还要适当增加;对 “不产生价值的成本”(如冗余人员、低效营销、非核心库存)则坚决砍掉。
具体可分为两类成本处理:
必保成本:核心客群运营、核心产品研发、品牌战略建设
这些成本是 “增长的燃料”,砍了会影响长期价值。比如野人先生不砍 “新鲜原料采购成本”(保证品质),不砍 “透明制作窗装修成本”(建立信任),反而通过 “优化 SKU、聚焦社区店” 降低其他成本,确保 “核心价值不打折”。
可砍成本:非核心业务库存、低效营销渠道、冗余行政支出
这些成本不产生直接价值,可通过 “优化、合并、砍掉” 降低。比如某家电品牌砍掉 “非核心品类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停止 “低效的电视广告投放”(转向精准社群营销),合并 “冗余的行政岗位”(提升人效),最终在 “核心投入未减” 的情况下,总成本降低 18%。
03
用“效能 - 效率”模型判断企业动作是否正确
存量竞争中,企业每做一个降本或增效动作,都可以用德鲁克 “效能 - 效率” 模型检验:
1、先问:这件事是 “对的事” 吗?(效能判断)
能满足核心用户的真实需求吗?
能帮助企业建立差异化优势吗?
能带来长期增长,而不只是短期成本下降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使能降本、提效,也不要做 —— 比如 “砍核心产品研发预算”,即使短期降本,长期也会失去竞争力。
2、再问:这件事的 “效率高吗?”(效率判断)
投入的资源(钱、人、时间)能产生最大价值吗?
有没有更简单、更省钱的方式实现目标?
流程中有没有不产生价值的环节可以砍掉?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优化 —— 比如 “做核心客群运营” 是对的事,但 “用人工手动统计用户数据” 效率低,就可以用工具自动化统计,提升效率。
欧赛斯服务的社区生鲜店,就是用这个模型验证动作:
“服务宝妈客群” 是对的事(效能√),但 “用人工配送” 效率低,于是优化为 “预定后集中配送”(效率√);
“保证蔬菜新鲜” 是对的事(效能√),但 “过量采购导致浪费” 效率低,于是用 “用户预定数据” 精准采购(效率√)。
最终,这家店在 “成本未增” 的情况下实现了营收增长,这正是 “效能优先、效率跟进” 的落地成果。
结语:存量竞争的本质是 “价值竞争”,而非 “成本竞争”
德鲁克 “效能优先” 的逻辑,在存量竞争时代更显珍贵:企业的核心目标不是 “降本”,而是 “创造价值”;降本只是 “实现价值的手段”,而非 “目标本身”。如果为了降本而牺牲 “能创造价值的事”,最终只会陷入 “越降本越萎缩” 的恶性循环;只有先找准 “能产生价值的事”(效能),再围绕这件事优化效率、精准降本,才能在存量市场中找到增长空间。
存量竞争时代,企业要记住:真正的 “增效” 不是 “把错的事做快”,而是 “把对的事做好”;真正的 “降本” 不是 “砍掉能生钱的投入”,而是 “砍掉不生钱的浪费”。只有紧扣德鲁克 “效能优先” 的逻辑,才能避免 “低效降本” 的陷阱,实现可持续的内生增长。
欧赛斯服务过的新冠军品牌有:
1.料酒大王:老恒和
2.醋大王:恒顺香醋
3.黄鱼大王:裕鲜舫
4.甲鱼大王:明凤甲鱼
5.OTC之王:华润三九
6.东北冰激凌大王:德氏
7.中国挂面大王:克明面业
8.中国面食领导品牌:白象
9.中国电动车领导品牌:爱玛
10.中国船舶动力领导者:中船集团711所
11.中国门窗行业隐形冠军:好博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