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0 16:06
2022年,是哪吒汽车成立8年以来,最高光的一年。
靠着哪吒U、哪吒V这两款相当能打的产品,哪吒以15.2万辆的年销量,碾压蔚来、理想一众大牌,登顶2022新势力销冠。
当时哪吒喊出的口号是「为人民造车」,所有人都觉得,这家公司会成为车圈的拼多多,在这个性价比为王的时代,在市场中牢牢占住中低端市场的位置。
即使我们带着后见之明来看,当时的哪吒也是配得上这个市场地位的。
因为它把「低价高配」的策略,在一个消费者最在乎性价比的价格段里,发挥到了极致。
先说哪吒V,这是让哪吒起飞的最关键的车型。
虽然售价只有7到9万元,但哪吒V却有着2420毫米的轴距,车长超过4米,是一台不折不扣的小型SUV。而当时同价位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类似长安奔奔、奇瑞小蚂蚁这样的微型车。
这就很妙了。
现在所有车企都在说自己的产品是极致性价比,但有的车子大卖了,有的车型就是走不动量。
在我看来,但凡走不动量的,都是对「性价比」这个词,洞察得不够到位。
不同价位,不同客群,对性价比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30万左右价位,哪怕配置再高,没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没有零重力座椅,性价比就是不够的。
20万左右价位,哪怕性能再强加速再快,不标配一个高阶智驾,消费者也会觉得差了点意思。
而到10万上下的价位,所有的性价比都只围绕一件事:
空间,空间,还是TMD空间。
哪吒V抓住的,就是这点诉求。
2020年,哪吒向市场推出了哪吒V,一台正经SUV,用大车打小车的错位竞争,碾压同价位的「老头乐」实现了销量的起飞。
另一款哪吒U,走的也是类似的路线。
虽然价格已经达到了11万到16万的主流价位,但像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这种电车标配的「科技感」设计,哪吒U都没有,智能化和车机大屏,哪吒也都选择了低配。但后排空间,哪吒U是远超同级别车辆的。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个家庭只有唯一的一款车,价格可能就在十万元上下。
在这样的市场里,一辆车最重要的不是长板多长,而是不能有短板。无论是家庭乘坐,还是储物拉货,空间就是正义。
哪吒精确地抓住了这一点,靠着空间上的降维打击,成为了新势力销冠,一时风头无两。
如果说哪吒的高光时刻,是靠销量一台一台攒出来的,那威马就是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头上就带着光环。
威马的创始人沈晖,早年就在全球最大的汽车零件供应商博格华纳工作,将这家公司的中国工厂从濒临破产经营成宁波纳税大户。
后来,他又跳槽菲亚特参与了菲亚特与广汽的合资,在08金融危机期间,带领菲亚特中国实现逆势增长。
而他职业生涯最精彩的一战,便是2009年加入吉利,主导了对沃尔沃的并购,靠着这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并购,沈晖一战封神,此后更是作为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在中国落地两座整车生产工厂,并购两年后扭亏为盈。
那时起,沈晖就有了「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第一人」的称号。
2015年,做了半辈子高级打工仔的沈晖,在45岁选择创业,威马汽车成立。
车圈老炮沈晖不负众望,2018年,首款产品EX5上市,到第二年,销量就达到了1.68万台,帮助威马成为了新势力销量第二名的品牌,仅次于蔚来。
有趣的是,和蔚来小鹏理想不同,威马身上有更多传统汽车行业的烙印。
比如它走的是自建工厂,而非代工生产的道路,2016年在温州落地整车制造基地,此后在黄冈又建设了第二基地。
再比如,威马不止受到了腾讯、百度、红杉这种互联网资本和风险资本的青睐,还在早期就得到了相当多地方政府的投资。
可以说,在新势力里面,威马代表的是 「互联网造车」之外,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另一条路径。
但牛逼如沈晖,也还不是来头最大的新势力创业者。
因为高合的创始人比他咖位更大。
创始人丁磊在1988年就进入了上汽大众。这一年,沈晖才刚刚跑去美国UCLA读大一,何小鹏和李斌还在上中学,80后李想还在石家庄读二年级。
后来,丁磊先后出任上汽通用总经理和上汽副总裁,带领上汽跨入「百万销量」时代。2013年,丁磊甚至进入政界,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
在副区长任上,丁磊主导建成了当时海外最大的超级充电站(50个桩),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特斯拉超级工程落户浦东,做好了早期铺垫。
可以说,丁磊是真正的汽车教父。
2017年,丁老板下海创业,成立高合汽车。一出手就直逼60-80万元市场。
而到了2020年,首款量产车型超跑SUV高合HiPhi X上市的时候,也确实给同行们带来了一点小小的震撼。
首先是配置真的豪华,不止配置高合专利的NT展翼门,可编程智能大灯和全车真皮座椅,做工也极度考究,冰箱是三挡温度调节的,大灯的成本是超过10万元的,音响效果是直接把车运到英国调校好再运回国的。
其次价格是真的吓人,57-80万元,轻松碾压当时主打豪华定位的蔚来,哪怕现在尊界仰望都在这个价格带甚至更高,但一个背后不靠大厂的独立品牌,想要单吊超豪华定位,还是风险很大的。
最后,就是销量。2020年卖出4200多台,2021年卖出4300多台,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在那个新势力年销冠也就四五万台的时代,也算得上可观,况且高合的价格一台顶人家两三台,这个销量,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那几年,高合也被看作二线新势力里,最特别,最具个性,也最有可能扛起挑战BBA甚至保时捷重任的品牌。
在新势力风云际会,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开始快速提升的那几年,哪吒、威马、高合毫无疑问,都有过自己的辉煌。
尽管它们出身不同,定位各异,但在某些时刻,它们的风头绝不亚于蔚小理,甚至能冲击一下新势力御三家的地位。
那么,又是什么,让它们的高光没能延续下去呢?
高合、哪吒、威马,这些曾经一度辉煌的新势力品牌,是如何走到今天只能在传言中「复活」的地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新势力的败犬组。
如果把2014年算作新势力造车元年,那么从2014到2019这五年,可以说是群魔乱舞,市场上一度同时存在一百多家新势力车企,光是2017年,市面上就冒出了60多家全新的汽车品牌。
但如今,活到现在,并且在江湖上还有点话语权的,也就寥寥数家。
另外一百多个兄弟,则是在这条残酷的造车之路上,死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恰好,高合、哪吒和威马,分别代表了最典型的三种死法。
先说高合。
高合这家公司,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它的战略完全是照抄特斯拉的。
特斯拉是什么战略呢?可以读一读马斯克在2006年的雄文《特斯拉的秘密蓝图》(「The Secret Tesla Motors Master Plan」),在其中,他为特斯拉规划了由上至下的一系列战略。
其中,Model S和Model X两台高端双旗舰,是为公司打开市场,并且奠定高端豪华定位的关键一步。
而后来这两台车有多么成功,尤其在高端市场上,有多少商界娱乐界明星名流购买,就不用我多说了。
而高合,显然就是把「双旗舰」策略原封不动抄了下来。在HiPhi X上市的两年后,高合又推出了第二款旗舰,轿跑车型HiPhi Z,主打的是一个赛博机甲武士的设计风格,并且搭载了自研的车机和智驾系统。
和造型一样科幻的,还有HiPhi Z的价格,60多万,依旧碾压同为新势力的其他玩家。
高合无疑是希望HiPhi Z能延续HiPhi X的成功,用两款重磅旗舰,把公司钉死在超高端价位上。
为此,高合不惜拿出两年的时间,以及HiPhi X为公司回笼的大量资金,全力打磨这款机甲武士。为了给Z保驾护航,高合在两年内把公司员工规模翻了个倍,上市后还在全国新建了300多家门店,可谓不惜血本。
但事情并不如高合所愿,HiPhi Z放了个哑炮,上市四个月,只卖出了1000台左右,再往后,高合甚至就不公布HiPhi Z的销量数据了,估计也就是聊胜于无吧。
Z的失利其实是可以想象的,毕竟X就是定位超跑SUV,并不以空间和实用性著称。如今再推一款轿跑,两款车无论从价位,还是定位都太过重叠。高合能接触到的客群就这么多,很多人买了X,就不会买Z了。
光是这样,对这家公司并不算致命。
真正致命的,是新能源市场的竞争烈度,在高合打磨HiPhi Z的这两年,指数级提升了。
就说2022年,理想一口气连发L9、L8、L7三款车型,坐实了自己增程之王和奶爸教父的地位,并且也把产品价位一路下放。
蔚来这边,则是推出了自家的第二代平台,并且连续在香港和新加坡完成上市,在资本和产品层面上,为此后的严酷竞争做好了准备
小鹏这边,虽然经历了G9的滑铁卢,但公司启动了对广汽系高管的腾笼换鸟,引入了大管家王凤英,在企业组织上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融资也在持续进行。
可以说,就在高合耐心打磨HiPhi Z这颗银子弹,以为可以一击制胜的时候,其他公司已经意识到,新能源市场的跑毒缩圈是一场持久战,不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可能,所以都选择了储备过冬的粮草,开足马力搞起军备竞赛。
至于结果,后来我们也看到了。这两年,高合属实是浪费了。
2023年,回过味儿来的高合急急忙忙地发布了第三款「保命车」,HiPhi Y,定价30万元级别,车型也是纯正主流SUV,相比此前的产品,算是狠狠走了一波亲民路线。
但事实上,HiPhi Y依然没有偏离总路线,还是沿着特斯拉成功战略在进行的。在高合的规划里,它会和Model Y一样,以一己之力撑起整家公司的命运。
可惜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毕竟当时第一代国产Model Y上市,蔚来还在做40万以上市场的美梦,小鹏还只有G3一款低价车,至于理想one,也和Model Y完全不在一个生态位上。
Model Y在国内乱杀那些年,整个市场上几乎都找不到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
但到了HiPhi Y面世的时候,几乎所有有竞争力的车企,都已经在30万元SUV这个价格带里做好了布局,高合想向下走量,没想到下面已经杀成了红海,一点空间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HiPhi Y在上市后,只达到了一千多台的月交付量。
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合拖欠货款暴雷,大量供应商对高合断供零部件,高合再也交不出车,此后就是裁员、讨薪、停产停工。2024年初,高合彻底停摆,在消费者看来,这家车企已经事实死亡。
高合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家公司不顾国内竞争环境,闭着眼念经,以为照抄特斯拉的作业就能成为中国特斯拉。
而被错误战略拖垮的,并不只有高合一家。
哪吒也是。
2022年的时候,哪吒U和哪吒V的成功,将哪吒一度推上新势力销冠位置。
但这个王座,哪吒坐得也不扎实。
首先,哪吒单车价格和毛利非常低,靠亏本卖便宜车,销量也只是稍微比蔚小理多了那么两三万台,这个销冠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其次,哪吒的销售渠道大量依赖经销商,很多销量只是压到了经销商这边,未必真的卖给了终端消费者。这样一来,短期销售数据可以很漂亮,但经销商消化库存需要时间,必然影响后续的销售。
更重要的是,哪吒在最错误的时间,选择了最错误的战略。
2023年,是新能源市场变天的一年。
1月,特斯拉打响了第一枪,宣布Model 3和Model Y分别降价2万到4.8万元不等。
随后,整个车圈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样,一个接一个被拉下了水。
问界、小鹏和飞凡率先降价,随后就是比亚迪宣布秦 PLUS入门版降到10万以内,实现油电同价,对标Model 3的车款海豹也大幅降价。
卖车狂魔迪子给主力车型降价,还搞油电同价,直接将战争扩大化,把合资燃油车也拉下了水。
到了3月,湖北开启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其中最猛的雪铁龙C6最大优惠高达9万元,入门版裸车12万,刷新无数网友认知,还贡献了一个网络名梗:
「21万的雪铁龙老气横秋全是缺点,12万的雪铁龙成熟稳重完美无缺。」
这轮由特斯拉发起,比亚迪升级的价格战,迅速蔓延到整个车圈。从2023年开始,整个汽车市场的主题,就变成了无休无止的价格战。直到今天,这场价格战依然在持续当中。
而价格战,对哪吒来说非常致命。
本来,哪吒的战略就是「低价高配」,是大车打小车。现在整个行业都在比着降价,相当于整个行业都来挤哪吒的赛道,哪吒一瞬间就无路可走了。
一个很明显的证据是,随着价格战全面开打,哪吒的销量开始一路跳水。
从2023年6月开始,同比销量增速就没有再出现过正数,甚至低到负百分之30几。一年下来,少卖了两万多台车。
按理来说,哪吒要做的是跟进降价,哪怕多亏一点,先稳住销量数据,维持住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信心,再推出更有竞争力的车型,或者融一笔钱给公司续命。
偏偏,哪吒选择了最错误的做法。
在价格战初期,哪吒坚持不给U和V两款车降价,而且还迈出了「品牌升级」的一大步。
2022年底,哪吒推出了第一款中大型轿车哪吒S,价格也来到了这个品牌从未触及过的高点:20万起步,最高配30万元。
不出所料,哪吒S在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里,完全没有捞到好处。2023年,哪吒S全年销量20278台,单月最高销量也就2500多台。显然,哪吒卖到这个价位,消费者是不买账的。
但一款车型的失利,不足以毁掉整个公司。
怕的是一错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
在哪吒S之后,哪吒安排的下一款车型,是哪吒GT,一台双门跑车。
这款车,基本就是哪吒CEO张勇的个人情怀,他希望用一款性能跑车,彻底提高哪吒的品牌形象。
为此,公司投入了十多亿成本,投入了大量的公司资源,甚至为了GT,延迟了大五座增程SUV哪吒L的开发进度,还砍掉了一个大型7座SUV项目。
这款大玩具打乱了哪吒此后几乎所有的产品节奏。
张勇肯定是知道的,但张勇视而不见,在他的计划里,哪吒GT的月销量能达到每个月5000台,会成为两座纯电跑车市场里唯一的霸主。
这个想法有多离谱呢?要知道,当时国内一年也就只能卖出两万台双门跑车,要是哪吒真的能月销5000,相当于把这个市场直接扩大了3倍不止,也算是利国利民了。
但真的能做到吗?很难的啦。
平心而论,哪吒GT的价格并不贵,价位也就在17到22万这个区间,但双门四座的车型实在是过于小众了。更好笑的是,如果你买的是低配单电机版本,那么这台跑车的零百加速只有6.7秒,还不如三排六座的理想ONE。想要3.7秒的跑车级加速,对不起,买顶配吧。
所以车圈一直有个段子叫,拥有一台哪吒GT,你就同时拥有了跑车和自卑。
这样的产品,市场自然不会买单,一直到公司暴雷,哪吒GT的月销量也就百来台,属实是开发了个寂寞。
于是,2023年,整个车圈都在艰难求生的时候,哪吒却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陪张勇玩他的「品牌向上」的游戏,没推出任何有市场影响力的新车,也没有任何有效的企业动作。
而哪吒的下一款车,中型SUV哪吒L推出的时候,已经是2024年4月了。此时,哪吒月销量已经跌破一万台,下滑速度已经刹不住车了。
哪怕哪吒L上市15天就拿下3万台的订单,单月交付3700多台,扛起了整个品牌一半的销量,算是很能打了,奈何此时公司已经拖欠了大量货款和员工工资,资金链濒临断裂。即使L堪称救市之作,也只能随着员工停工,零件断供,成为时代眼泪的一部分。
哪吒的败局,与高合异曲同工。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它们都抱定一套古板的战略不撒手,固执地要把既定动作做完。错过了转型的关键时刻,也错过了求生的时间窗口。
战略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战略灵活性。
所幸,威马没有在这一点上犯错误,它遇到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
蔚来服务好,小鹏智驾强,理想做增程,零跑卖半价。
这些顶流新势力车企,每一家都有独特的定位。
哪怕哪吒和高合,也有超低的价格和激进的设计,作为品牌鲜明的特点。
但威马,除了创始人沈晖本人的光环之外,似乎谈不上有什么特别深入人心的标签。
如果是传统车企,没有标签没有特色,问题不大,只要广告够多,渠道够深,销售给力,也能把车卖出去,但对于新势力来说,平庸,是最致命的弱点。
纵观威马的败退,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关键的节点和生死线,它是被自己的平庸慢慢磨死的。
我们经常说,中国的新势力车企早期往往会吹牛,说自己对标BBA,对标保时捷,再不济也要对标特斯拉。
只有威马不是这样。
从第一天开始,沈晖就希望威马能成为大众、丰田那样的车企。他的原话是:「我不关心有钱人开什么车,市场上有的是人去满足有钱人的需求。我只关心普通老百姓的新能源和智能出行问题」。
这话看着挺有道理,况且从燃油车时代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嘴里说出来,含金量又高了不止一点。
毕竟传统造车这套游戏,沈晖已经通关无数次了。
别人拿着PPT和概念车四处拉投资,威马却把融来的大量资金先建好工厂。
别人还在想办法把北上广深少数几家直营店装修成奢侈品商店,威马却已经在60多个城市铺开线下销售门店。
别人家的创始人还在单打独斗的时候,沈晖已经招揽了五十八罗汉组成创业天团。
可以说,威马的表现,靠谱得不像一家新势力。
而它的第一款车EX5,也如同沈晖和威马这家公司一样,稳如老狗。
车型是最主流的中型SUV,性能平平,价格也不贵,叠加新能源补贴后,价格从11万到21万出头,覆盖的是最大众的价格段。
这个定价,既不会导致卖一台亏一台,也充分抓住了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匹配他们的购买力。
于是靠着经济适用流,在2019年,威马拿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回报:年度销量第二,仅次于蔚来。
但如今我们事后来看,EX5过早取得了成功,反而掩盖了威马品牌存在的许多问题。
在年销亚军之下,危机已经在酝酿了。
首先就是定位。
EX5主打10到20万元区间,这在在2018到2020年之间,其实是个非常尴尬的价格带。
那几年,电动车渗透率还远远没到现在这个水平,会选择买电动车的,其实只有两类消费群体。
一是真的看好新技术路线,看好电动车与智能驾驶的精英人群,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居多。这些人预算充裕,更多抱着吃螃蟹,买潮牌的心态,大概率会选择特斯拉或者蔚小理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企业,而不是威马这样带着传统车企印记的品牌。
二是价格敏感人群,买电动车就是因为有补贴,比同级别的油车要划算很多。他们主要看10万元以下的车,威马的低配他们也许会看看,再往上就很难了。
所以,EX5选择的这个价格段,其实是有点上下不靠。
第二重危机,就是竞争烈度。
EX5刚推出的时候,新能源市场竞争还谈不上白热化,一年卖一万多台就能进入年度销量排行榜了。
况且,EX5能在2019年拿下新势力销量亚军,也是因为当时在这个价位段,几乎没有强势的新能源产品。蔚来均价40万以上,Model 3国产化刚起步,进口版本一台要卖50多万,小鹏G3则是陷入了「上市半年改款背刺老车主」的风波。
在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EX5几乎是少数有竞争力的纯电车型,销量自然不错。
但到了2020年,情况就不一样了。理想ONE全面铺开,小鹏也推出P7,都是带有各自鲜明特色的爆款车型,市面上竞争烈度开始提升。
第三重危机,则是来自威马本身。
沈晖苦心经营,为威马打造 「靠谱」的品牌形象,可奈何公司不争气。
EX5距离交付还有一个月,成都研发中心的试验车发生了自燃事件。
上市交付后,EX5问题频发,例如驾驶室漏风,例如停车掉电,为此威马在上市不久后,就启动了一轮名为「升级计划」的召回返修。
到了2020年,威马又出现了11次自燃事故,光是10月,EX5就连着烧了4次。属实是小火马进化烈焰马了。不得已,威马一口气召回了搭载同一批次电池的1282台车。
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几乎摧毁了威马「靠谱」、「经济适用」的品牌形象。也让「自建工厂品控强于代工」的理论不攻自破。
那么问题来了,理想、小鹏也大规模出现过断轴召回的问题,蔚来也有过自燃,死机等一系列公关危机,为什么最终没有对品牌造成致命打击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威马太平庸了。
当你购买蔚来,你买的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阶层身份,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
当你购买理想,你买的是中产奶爸的身份认同,以及增程带来的出行安全感。
当你购买小鹏,你买的是一款电子产品,买的是尝鲜尖端智驾技术的机会。
但威马不一样,它长着一张路人脸,没有标签也没有特色,卖的就是「靠谱」、「经济适用」的人设。
如果我买的就是靠谱,偏偏你又不靠谱,那我还会多看你一眼吗?
比如它的智能座舱,语音是和科大讯飞合作的,控制系统是华为定制的,汽车互联是小米的方案。按理说,三家都是很强的科技企业,但揉在一起,攒出来的解决方案就只能说中规中矩。
再比如它的电池,为了避免被单一供应商卡脖子,同时找了8个供应商,互相压价控制成本。压来压去,品控崩了。
再比如新能源最重要的智驾能力,威马一直用的是大股东百度的阿波罗平台,避免了自行投入大量资源。但随着百度后来把重心转向和吉利一起打造的极越品牌,威马的智能化也陷入了尴尬境地。
沈晖以为,脱离了传统车企,可以自由发挥,做一台取百家之长的车,但最后还是在传统车企的方法论里打转,推出的车型还是毫无特色,面目模糊。
2020年,EX5卖不动了,销量骤减,公司推出了新车型EX6,价格在23万-29万之间,试图抢占中高端市场。市场反馈呢?5个月内销量259台,单月最高82台,几乎是在羞辱威马。
结果这一年,威马全年卖出了2.2万台,虽然比前一年还是增长了30%,但增速远远低于同行,被小鹏和理想挤出了TOP3。
2021年,威马销量翻倍,达到了4.4万台,但同期蔚小理的销售额都已经是威马的两倍以上,此时的威马,彻彻底底沦为了第二阵营,并且下滑趋势再也止不住。
2022年,蔚小理和哪吒零跑都卖出了超过10万台车,而威马缩水到3万台不到。以至于2023年1月,沈晖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句话: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借着这句电影《芙蓉镇》的台词,沈晖表达了在公司至暗时刻的艰难。
只可惜,在新势力造车这个赛道,从不存在「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选项。一旦市场察觉到一家企业处于困境,那么消费者和投资方都会无情地选择抛弃,迅速切割止损,从而加速一家车企的死亡。
最后,威马,这家曾经和蔚小理齐名的新势力车企没能活下去。
而杀死它的,并不是某次事件或者某个失败的车型,而是这家公司与生俱来的平庸基因。
04 生死一线
聊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家新势力车企,想要活成蔚小理或者零跑,确实是九死一生。
产品失败可以死,战略失误可以死,定位失焦可以死,管理失当可以死。
哪怕这些都没做错,也难保某天比亚迪、长城、奇瑞这些走量大户降个价,就能抢走你一大批订单。
这条新势力造车的路,布满了掉下去就爬不上来的坑,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因为任何一个随机的原因倒下。
那么,有没有什么新势力求生法则呢?
我总结了一下,还真的有。
至少在我看来,蔚小理零和威马、哪吒、高合的最大区别,不在于它们做对了什么事,而在于它们都在很早的时候,就完成了一件事。
那就是上市。
2019年,蔚来一度濒临破产,李斌被称为当年车圈「最惨的人」。幸好这家公司在2018年就流血上市,成功拿到了进入二级市场的「门票」。这张门票让它在最危急的时刻,有了向公开市场灵活融资(定增、发债)的资格,并最终等来了合肥市政府的「救命钱」。
后来,蔚来更是连续在香港和新加坡完成上市,融资渠道更加多样。于是我们看到,哪怕从2021年到2024年,蔚来各种烧钱,花式作死,都没走到最危险的境地,到2025年靠着乐道L90和新ES8,打成了翻身仗。
同理,理想和小鹏也是在2020年,赶上了美股上市的黄金窗口期,吃到了后续美国放水,股市大涨的红利,获得了海量的资金储备。
即使是零跑,也在2022年,抓住了港股上市的机会,融到了一大笔钱,最终撑到了增程版C11引爆市场的那天。
上市,对于新势力造车,无异于上岸,无异于在慢性失血的游戏关卡里,获得了第二条命,也是活下来的车企和死掉的选手之间最大的区别。
在新势力里,威马可以说是融资能力最强的之一。
尤其是A轮的69亿和D轮的100亿,都是创纪录的,在首次冲击上市前,就获得了累计350亿人民币。哪怕和蔚来比,也不遑多让。
但作为一家自建产线,而非代工造车的公司,它花出去的钱也更多,因此,上市,对威马来说,几乎是必走的一条路。
但威马的上市路走得并不顺。
2020年融完D轮后,它没有像理想、小鹏一样迅速赴美上市,而是选择了流程更长、要求更严的科创板。
两年后,威马又掉头奔赴港股,但此时它已经被蔚小理远远甩开,哪怕在香港,它也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后来它也尝试过借壳上市,同样失败。
一次次的冲击上市期间,威马既没有逆转企业的困局,也没能等到救命的融资,更是消耗完了股东们的耐心。
最终它成为今天三家主角中,最早暴雷退场的。
而高合,它甚至没有威马那样的家底。
事实上,公开信息显示,高合汽车总融资额也就只有50亿元,虽然做的是超高端电动车,但和蔚来那种动不动烧个几十亿几百亿的怪物比起来,高合纯粹是小本生意,资方也都是地方政府。
2022年,高合就启动了港股上市计划,但因为销售规模太小,上市失败。此后,高合又和沙特的资方签署了融资协议,但资金始终未能落地。
没有钱,就没有办法给供应商付货款。最终,高合的雷,被零部件断供引爆。
最后一个倒下的,是哪吒。
作为新势力里超低价亏本卖车的代表,哪吒虽然有着第一梯队的销量,但对资金的渴望,绝不少于另外几位好兄弟。
况且,融资能力从来不是哪吒的强项。
一家2014年就成立的车企,完美错过2015到16年,第一波资本浪潮,一直到2017年之后,才融到了第一笔大钱,12.5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额,在蔚来、威马这种融资狂魔眼里,也就是餐后甜点级别。
融资不够,那么哪吒只能选择尽早投身二级市场,寻求上市。
早在2020年,哪吒就曾经冲击过科创板,没能成功。
2022年,市场上再次传出哪吒启动赴港上市计划的消息,并且哪吒也在这一年,一口气融资超过30亿,显然就是为了冲击IPO做准备了。
但这条流言此后便再无下文。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哪吒汽车的股权架构非常混乱分散,创始团队只有8%不到的股份,所有股东里面,没有占比超过20%的大股东。
利益方又多又杂,这让上市前股权梳理变得难度极高,影响了上市的节奏。
于是,在销量最好,公司势头最强劲的一年,哪吒错过了上市的机会,此后,业绩便是一路往下。
到2024年,这家公司正式申报港股上市时,市场已经被威马和高合的暴雷教育过了,哪吒也被看做待暴雷企业+劣质资产。
最终,这轮可能挽救哪吒的上市,也没能成功。
也就在这一年,哪吒停产。仅仅两年前还是新势力销冠,两年后却轰然倒下。
归根结底,商业是一场金钱的游戏,有充足的资本,有二级市场的融资渠道,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作为一个观察商业,分析各种生意的作者,有时会觉得,其实蛮讽刺的。
零跑活下来了,蔚来活下来了,但哪吒、高合和威马就必须死去。
平心而论,前面两家公司在运营层面,产品层面,真的比后面三家要强那么多吗?
我想也许强一些,但绝对不是天差地别。至少我之前写蔚来,写零跑,这两家公司历史上各种抽象操作也一点不少。只是这些都没有杀死他们。
因为它们有融资,因为它们上市了。
在这个故事里,真正分高下,决生死的,更多是创始人的搞钱能力,是上市的时机选择,是企业和股东的关系是否良好,是临门一脚时的决心和判断力。
相反,产品力和管理能力,很重要,但也未必是决定因素。
这也是商业世界好玩的地方,这里没有决定论,没有公式,不存在某个变量注定导向某个结果。这里只有无尽的博弈,反复的斗争,历史的进程,以及不可知的命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