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苏州碳普惠调研:如何“以电算碳”减少企业降碳成本?

2025-10-30 11:35

2025年6月,《苏州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广工业园区碳普惠平台,支持工业园区升级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推进跨区域碳普惠交易。9月30日,苏州发改委发布《关于在全市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服务机制的通知》,在全市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服务机制。

据了解,“苏州碳普惠数字服务平台”(简称“苏州碳普惠”)主要由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简称“苏州供电”)牵头建设、运营,在方法学开发、减排场景形成、减排量交易、市场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了自愿碳减排“量化-确权-交易-消纳”的管理机制。

供电企业如何打通电与碳,建立碳普惠平台,帮助企业算清碳排放、减少碳排放?10月17日至22日期间,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调研苏州碳普惠,并与项目相关负责人、通过平台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碳普惠专家深入沟通。调研发现,企业在推进“双碳”工作时,需要既懂电力又懂碳管理的综合服务商。供电企业向低碳服务延伸,契合市场需求。推动碳普惠,还需让践行“碳中和”的企业从中真正获益。

为何建碳普惠平台?需满足并协调政、企降碳需求

江浙地区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苏州工业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企业来说,则面临政策、技术门槛高的问题。比如,在碳排放核算、减排项目设计、碳交易与环境权益抵扣、第三方认证、对标国际标准体系等方面,均需投入资金、人力、时间,因此企业缺乏积极性。

“我们建设苏州碳普惠平台的初衷,是希望在政府、企业与服务机构间进行协调,探索相互结合的可行性,形成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国网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公司碳普惠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朱玮珂对研究员表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2022年,苏州碳普惠体系开始运行,目前已服务企业近500家,核发碳减排量35万吨,完成交易14万吨。

汽车零部件企业博格华纳驱动系统(苏州)有限公司(简称“博格华纳”)是通过苏州碳普惠平台参与碳市场的众多企业之一。2020年,该企业总部发布了2035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为此,通过节能改造、自建光伏、绿电交易等手段,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2022年,博格华纳作为苏州第一批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通过采购绿电使得绿电占比从10%增至60%,相当于一次性减碳5700吨。

然而,企业一直难以找到针对一次能源(如燃气,汽柴油,冷媒)消耗的经济型可再生替代方案,因此考虑通过抵消方式尝试实现零碳运营。2022年底,博格华纳与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苏州中鑫”)完成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首单交易,购买6000吨核证碳减排量(PHCER),这些减排量来自苏州地区碳普惠减排项目。博格华纳ESG负责人周亮谈到,企业目前以节能减排和电气化转型为主,未来根据内外部需求,分批消纳购买的减排量完成零碳任务。

在周亮看来,苏州碳普惠平台有数据链支持,其数据可追溯、无重复计算;且经过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认可,符合欧盟相关要求;成本也具有经济性,适合自愿减排用户。

在苏州,像博格华纳这样的外企还有很多。一般来说,企业通过绿电、绿证交易可抵扣范围二碳排放,但要实现“零碳”或“净零”目标,还需通过碳交易等手段,进一步降低范围一碳排放。朱玮珂谈到,企业进行碳交易需通过第三方核算才能确定购买量,周期更长、流程更复杂,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难以找到合适的服务方。部分电力用户企业直接提出,希望供电企业提供碳交易及双碳咨询等综合服务,降低沟通成本。

正是基于企业需求,苏州供电开始提供“电碳一体化服务”,在传统电力服务基础上,将业务延伸至“双碳”相关的绿色能源与碳管理服务。据了解,苏州供电始终基于电力领域拓展服务边界,逐步从“电力服务”延伸至“碳服务”,从最初的供配电服务,发展到能效管理与电能替代服务,再到近年来的绿电绿证交易辅导,以及如今的一站式碳普惠服务。

从电到碳,供电企业提供碳普惠服务具备天然优势,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一是客户基础。供电企业凭借供电业务的天然触达,在服务范围和客户黏性上具有优势。二是数据基础。电力用户数据包括常规用电数据、绿电交易数据、结算和票据信息等,具备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为碳核算、认证和交易提供支撑。三是服务网络。对企业服务而言,线下沟通、政策讲解和辅导不可或缺,线下服务网络能提升服务效率。因此,供电企业长期建设的营销服务体系具有地域覆盖和服务优势。四是平台整合。平台通过整合碳核算、减排项目、认证和交易机构等专业服务商,不仅可帮中小企业节约寻找、对接供应商的时间与成本,也有助于服务商更快获客、降低营销费用。

针对中小微碳排放项目,管理方、运营方、技术方相互独立

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汇聚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外贸出口量大,企业碳管理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供电企业掌握完备的电力数据和完善的营销渠道,在算碳、减碳、管碳方面具有优势。2022年,苏州电力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构建核查-减排-交易-认证-金融全链条服务模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普惠专家认为,苏州碳普惠探索园区内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走出了新模式。

有了碳普惠服务平台,中小减排供给和自愿减排需求用户能够高效参与碳交易,实现碳排放便捷核算,降低碳认证和碳减排成本。苏州碳普惠体系通过电网大数据直接核算电能替代、节电改造、居民节电等项目,将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核证碳减排量,成本低、周期短。核证碳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简称 CER)是指通过特定减排项目产生的、经权威机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是碳市场的核心交易标的,既包括国际机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核证减排量,也涵盖国内自主建立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地方碳普惠体系下的区域核证减排量(如苏州的 PHCER)。

相比而言,CCER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抓大放小”,优先推动国家级、大规模的重点项目开发。而作为区域性的碳普惠机制,苏州碳普惠既补充国家市场体系,又为地方企业提供更契合的低碳转型路径选择。

从供给侧看,苏州碳普惠更关注中小微项目。CCER市场项目普遍规模较大,动辄减排量达到数万吨、数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因此体量较小的中小型项目(如仅有几百吨、几千吨减排量)往往难以进行碳交易。而碳普惠平台通过机制创新,可以将中小项目纳入、激活,形成补充性减排供给。

从需求侧看,更关注中小排放主体。在碳普惠体系中,“中小排放主体”按碳排放量而非企业规模、产值来划分。比如,苏州当地高端制造业较多,虽然企业产值高,但单位企业的碳排放量与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相比要低得多。因为这些企业的电气化程度普遍较高,范围一碳排放占比很小。由于这类碳交易体量小、较零散、成交成本高,在CCER市场中往往无人承接。

在机制建设上,苏州碳普惠体系的管理方、运营方、技术方三方相互独立、协同运行。据了解,苏州碳普惠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参考国际自愿减排体系的做法,由行业协会或专家委员会来负责减排方法学评审和发布。2022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化碳普惠体系,协助地方政府打造从减排项目与场景建设、方法学开发,到减排量认证、交易、消纳的完整流程闭环,建立碳普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朱玮珂谈到,技术方独立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一是更符合国际惯例,与英国标准协会(BSI)、瑞士通标标准(SGS)、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机构合作时更能获得认可。二是突破地域限制,不受行政区划限制,为“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跨区域合作奠定基础。

目前,苏州碳普惠体系已吸引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全国四省十地开展跨区合作。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温州、嘉兴、合肥、信阳、石河子、梅州、张家口、秘鲁钱凯及美国波特兰等14个国内外城市,已自愿加入“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朱玮珂认为,苏州作为工业城市,是潜在的“碳市场买方”,对碳资产需求旺盛。许多二、三线城市因经济体量较小、绿色需求不足,单独建设市场成本高、效益低,因此更倾向于加入“国际零碳零废城市发展联盟”,在统一机制下共享服务体系和资源,实现协同降碳。

长远发展还需完善激励机制

从长远看,还需更新迭代碳普惠平台。关键要构建可持续激励机制,在碳减排项目收益的基础上,让参与“碳中和”的企业从中获得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形成长期自驱力。具体讲,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需在规则、机制设计上给予专业指导,通过多部门协同,完善政策体系;也可以考虑在碳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碳中和”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奖励或补贴。

二是,激发绿色消费。政府可通过补贴和激励政策,引导消费向绿色产品倾斜,实现以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降低区域总排放的目标。比如,苏州碳普惠可发挥平台作用,汇聚通过“碳中和”认证的优质企业及其产品,打造“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的闭环。

三是,扩大辐射地域。未来可考虑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起点,将苏州碳普惠模式复制到更多有碳服务需求的地区,包括顶层设计、政策建立、资源匹配到资金扶持的完整体系。周亮认为,目前企业降碳难在范围三碳排放,必须追溯到上游环节。特别是在西部地区采矿、冶炼等上游核心环节,需联合第三方认证机构核算产品碳足迹,借鉴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加快降碳。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获取更多订阅资讯。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谷晓丹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