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30 12:20
硅光,是光通信领域的一个热门概念。包括英伟达、英特尔、思科等在内的很多科技巨头,都在力推硅光。行业也普遍认为,硅光将是光通信的未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硅光?为什么要发展硅光?硅光又是如何工作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一探究竟。
在介绍硅光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传统的光通信基础架构模型:
这个模型应该比较容易看懂。两台网络设备,都有各自的光模块。光模块是一个“光电转换器”,可以实现电信号和光信号之间的转换。光模块和光模块之间是光纤,传输光信号。
光信号到达设备后,通过光模块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设备内部的电通道,送到交换芯片,进行数据处理。
SerDes,是这个电通道的关键部分。它是英文SERializer(串行器)/DESerializer(解串器)的简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串行并行转换器+通道”,如下图所示:
大家同样应该知道,光通信的速率高、能耗低、成本低、更抗干扰,能力远远强于采用铜介质的电通信。
如果想要实现整个通信系统的能力提升,我们就应该:把所有的数据传输通道,都改成光通道。
这就有两个执行思路:
1、光模块尽可能靠近交换芯片,缩短电通道的距离:
事实上,SerDes确实一直都是通信瓶颈。以前通信设备的带宽不高,SerDes勉强够用。
现在,AI浪潮汹涌澎湃,算力集群网络接口动辄要求400G、800G甚至1.6T的带宽。这对电通道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电通道已经力不从心。电通信的损耗大,SerDes通道的距离稍微长一点,信号就大幅衰减了,速率骤降。
2、我们再多想一步。既然想让光模块尽可能靠近交换芯片,那么,是不是可以干脆把光模块和交换芯片做成“一个芯片”呢?
没错!这种将 网络交换芯片和光引擎(光模块)进行“共同封装”的技术,就是现在光通信领域非常火的CPO( Co-packaged optics, 共封装光学 ) 技术。
CPO技术的背后,这种“将多种光器件集成在一个硅基衬底上”的技术思想,就是硅基光电子,也叫——“硅光(silicon photonics)”。
更简单来说:
计算机里的CPU、GPU,还有手机里的SoC,基本上都是基于硅材料打造的半导体芯片,是集成电路。
而硅光,是将硅半导体工艺与光通信技术进行结合, 在硅片上制造、集成光器件,实现光信号的传输和处理,变成了“集成光路”。
接下来,我们不妨通过硅光光模块和传统光模块的对比,来看看硅光的技术细节。
光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发光和收光。传统光模块包含了多个组件,其中,既有激光器(光源)、调制器、探测器等有源器件,也有 透镜、对准组件、光纤端面等无源器件。
在制造传统光模块时,需要先单独制造这些器件,然后组装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光模块。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分立器件封装”。
传统光模块里既有电芯片,也有光芯片。
有的电芯片负责对光芯片提供配套支撑,如LD(激光驱动器)、TIA(跨阻放大器)、CDR(时钟和数据恢复电路)。也有的负责电信号的功率调节,如MA(主放大器)。另外,还有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
光芯片主要负责光电信号的转换,例如激光器芯片和探测器芯片。
电芯片,主要是基于硅基材料。光芯片,主要是基于III-V族半导体材料,即InP( 磷化铟 )/GaAs(砷化镓)等。
这里解释一下。 半导体材料主要有三类,包括:单元素半导体材料、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
III-V 族化合物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属于第二代半导体,具有高频、高低温性能好、抗辐射能力强、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所以很适合作为光芯片的衬底材料。
激光器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不一样。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表:
再来看看硅光光模块。
硅光光模块,采用CMOS制造工艺(就是制造电芯片的那些工艺,例如光刻、刻蚀、沉积等),直接在硅基(Si)材料上制造调制器、探测器以及无源光学器件,集成度明显高于传统光模块。
硅光光模块的内部构造(来源:Intel)
放大来看:
来源:Intel
硅光光模块和传统光模块在功能上,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下面这样的架构:
来源:《400G FR4硅光收发模块的研究》(宋泽国等)
无非是硅光光模块,把所有的器件都进行了集成,变得更加紧凑:
400G硅光光模块架构(来源:Intel)
来源:imec
下面这个,就是一个硅光光模块的封装构造示意图:
接下来,我们逐一来看各个部分的具体实现。
激光器
光模块,发光是第一步。而发光,主要靠激光器。
有意思的是,硅光别的器件都好说,偏偏激光器这块,是最大的短板。
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本身特性就是不适合发光(电子和空穴复合时释放光子的效率较低)。所以,在制作硅光光模块的时候,通常不会直接在硅芯片上制造激光器,而是将传统光器件里InP、GaAs等III-V族半导体材料做成激光器,然后“外挂”到硅基芯片上。外挂的方法,包括异质集成和外延生长(单片集成)等。
目前业界倾向于采用CW(ContinuousWave,连续波)激光器芯片作为外置光源。这种激光器拥有稳定的工作状态,可发出连续激光,具有相干性好、可靠性高、波长可调谐、使用寿命长等优势。
调制器
有了光,还需要进行调制,让它可以表达更多的“0和1”。调制之后,光信号带宽得以提升,才能够支持更高的速率。
在硅基电光调制器中,应用最广的调制机制是等离子色散效应:通过施加电压,改变硅材料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改变折射率和吸收系数,进而控制光信号的强度或相位。
硅光器件的示意图
常见的基于等离子色散效应的调制器方案包括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ach-Zehnder Modulator,MZM)和微环谐振腔调制器(Micro-ring Resonator,MRR)。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微环调制器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微环调制器
微环谐振器是一个由波导曲项制成的闭环光波导结构,其谐振波长与制作材料、结构特性、是否注入电荷或改变温度有关。目前,微环谐振器凭借尺寸紧凑(仅几十微米)的优势成为高速调制的优选。
值得一提的是,硅基调制器在带宽、驱动电压等关键性能指标上,仍不及传统调制器。在超高速率(如1.6T及以上)传输场景中,硅基调制器的信号稳定性需进一步提升。
波导
波导(waveguide),是引导光波在其中传播的介质装置,可以理解为光传输的“高速公路”。光纤,就是一种波导。
在硅光光模块的芯片上,需要在器件之间实现光信号的传递。这个肯定不能用光纤飞线。所以,会在硅材料上,“挖”出一些通道。
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刻蚀等工艺,利用硅与二氧化硅的折射率差异(硅3.45 vs 二氧化硅1.45),构建微米级的传输通道(光波导),让光信号以全内反射的方式,在通道里传播。
硅波导结构
硅光光模块里的波导,传输损耗极低(小于0.1dB/cm),而且占用体积非常小。硅基材料具有高折射率、高光学限制能力的天然优势,可将光波导宽度和弯曲半径分别缩减至约0.4微米和2微米。
不同材料的波导弯曲半径对比
探测器
光探测器就是接收光信号,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硅光光模块通常采用锗(Ge)材料与硅波导集成,利用光电效应实现高效率探测,响应速度可达皮秒级。
复用器与解复用器
WDM波分复用,需要将多个波合成一个波,然后送出去。解复用,就是反过来。
有了复用和解复用,才能支持多波长并行传输,提升数十倍的通信带宽。
在硅光光模块里,常见的(解)复用器的类型有:阵列波导光栅(AWG)、级联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型滤波器、微环谐振腔(MRR)型滤波器、阶梯衍射光栅(EDG)和波导光栅等。
光信号的耦合
将内部波导与光纤接起来,就是耦合。
耦合会引入插损(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需要将插损控制在1dB以下。
传统的光模块采用自由空间的设计方式,对于封装耦合的精度要求较低,通常采用人工或半自动耦合的方式。
硅光光模块的集成度高,耦合对准的难度很大,微小偏差就会导致较大的插损。因此,必须采用高精度的自动耦合封装设备,确保封装精度、良率和效率。
这块也算是硅光的一个痛点,当前的耦合方案在效率与成本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比传统光模块,硅光光模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集成度、低成本潜力、更低的功耗,以及可以复用的产业链。
集成度方面:
硅光光模块将波导、调制器、探测器等器件单片集成在单一硅芯片上,组件数量和体积显著减少,体积缩小约30%。这可以提高设备的端口密度,有利于更加密集、规模更庞大的组网。
说白了,就是有利于AI算力集群这样的高密度部署场景。
成本方面:
传统光模块依赖昂贵的III-V族材料(InP、GaAs)衬底。硅光主要采用成本较低的硅基材料(硅衬底的价格大约是InP衬底的二十分之一)。成本差距就出来了。
功耗方面:
传统光模块采用分立器件,器件之间的连接损耗较大,通常需要TEC(半导体制冷器)进行温度控制,功耗较高(例如800G模块功耗可能超过18W)。
硅光光模块实现了高密度集成,减少了连接损耗,且对温度敏感性较低,通常无需TEC,功耗显著降低(约降低40%,800G模块功耗可控制在14W左右)。
对于现在数量规模庞大的智算中心来说,低功耗这个优点非常重要,可以省电、省钱,也有利于双碳战略。
需要注意的是,硅光也不是完全没有热管理的问题。因为集成度太高,硅光光模块也容易产生热串扰,影响光信号。这对工艺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链方面:
硅光模块可使用目前较为成熟的CMOS集成电路产业。硅光工艺流程中的设计方法、工具、流程、工艺平台等方面,都参考和借鉴了已有的硅半导体相关技术。
硅光技术对先进制程也没有那么依赖。电芯片现在都在追求个位数纳米制程,而硅光芯片通常使用百纳米级工艺就能满足需求。
这使得硅光产业链能够迅速起步,有利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且,搞硅光产业,人才培养的难度也小了很多。
有数据显示,硅光的封装成本占自身总成本的90%。这里面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带有倒装InP激光二极管的硅光子晶圆。来源:imec
需要注意,虽然硅光产业链可以复用,但目前也存在产业标准化不足的问题。各厂商的封装接口与驱动协议尚未统一,对成本有一定的影响,也阻碍了规模量产。
硅光目前有四个比较主流的应用方向,分别是光通信、激光雷达、光计算和生物传感。
光通信
我们前面讨论的,基本上都是光通信。这是硅光最主要、落地最快的应用领域。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AI的爆发。
在AI算力集群的带动下, 光模块已经进入800G放量时代,并逐渐向 1.6T发展。
面对这个级别的连接速率, 传统可插拔光模块方案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都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 硅光以及LPO、CPO等技术方案,呼声极高。
CPO交换机(锐捷)
业界估计,硅光在800G模块占比35%-40%,1.6T模块中占比80%。对于超高速场景, 硅光将是主流方案。
根 据LightCounting的预测,2025年硅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6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40%。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测,2030年全球硅光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5.7%。
激光雷达
硅光技术非常适合制造低成本、小尺寸、高稳定性的芯片级固态激光雷达 (LiDAR),用于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现在很多车企都在推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车上会用到很多激光雷达,这带动了对硅光的需求。
业界采用基于硅光的二维光学相控阵(OPA)技术,可以使固态LiDAR体积缩小至硬币大小,成本降至百美元级。
用于固态激光雷达的硅光子测试芯片。来源:imec
光计算
计算和通信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前面一直在说要把端到端的通信链路都全光化。但实际上,“端(终端、云端、算力端)”本身,也应该“由电转光”。
在光计算方面,硅光技术已经展现出独特优势。光计算具有天然的并行处理能力和超低延迟特性,特别适合矩阵运算等AI核心算法。
最近这几年,研究人员已成功演示了基于硅光芯片的神经网络加速器,其能效比传统电子芯片高出数个数量级。
目前,全光计算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可以预见,光电混合计算架构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
生物传感是硅光技术的一个新兴应用方向。
硅光芯片可以制作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样品折射率的微小变化来实现分子识别。这种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可批量生产的优势,有望推动便携式医疗诊断设备的发展。
例如芯片级光谱仪、快速血液检测系统等,都可以借助硅光来研发,可以实现高灵敏度、便携式、低成本检测。
此外,硅光技术还可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实现多种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
好啦,以上就是关于硅光的详细介绍。
目前,硅光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科技巨头(英特尔、英伟达、思科、IBM等)在积极进行布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产线建设。另一方面,相关的企业并购与产业链整合也在加速,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在硅光这块起步比较晚,但追赶速度很快。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中际旭创、熹联光芯、华工科技、新易盛、光迅科技、博创科技、华为、亨通光电等。凡是行业核心企业,基本上都在硅光上有所布局。
总而言之,光电融合是大势所趋。随着时间的推移,硅光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终将被解决。在通信、计算和传感领域,硅光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很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硅光是否会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全光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AI算力之硅光芯片行业专题报告:未来之光,趋势已现》,天风证券;
2、《一文了解硅光芯片原理及器件技术》,圆圆de圆,半导体全解;
3、《通信行业深度报告:AI高速率时代,硅光子迎成长机遇》,开元证券;
4、《硅光&LPO_光摩尔定律的延续》,长江证券;
5、《激光芯片与硅光芯片:光电子革命中的“光源”与“光路”》,柠檬光子;
6、《什么是硅光技术?什么是硅光光模块?》,Focus光通信;
7、《硅光,行业颠覆者or推动者?》,是德科技;
8、《硅光子学:搭载数十年的芯片制造经验》,半导体产业纵横;
9、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各厂商官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ID:xzclasscom),作者:小枣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