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京东副总裁祁婷:“京喜”要的是京东的增量 未来一定会赚钱

2025-10-30 10:02

京喜自营的新模式已经跑了两年。

京东的京喜业务几经沉浮,2024年7月,36氪曾独家报道它的最新模式——“京喜自营”。即采用自营电商的方式,瞄准产业带的源头工厂和白牌商家,京喜直接采购商品,凭借源头直采、与工厂共同梳理成本降低路径等,实现“低价”。

对京喜而言,拿下“下沉市场”的使命确定无疑。

“从用户结构看,确实是下沉市场占比更高。”京喜事业部负责人祁婷说。而这部分用户,也是京东创造新增量的希望所在。今年二季报的电话会上,京东管理层谈到,“用户增长和用户参与度是Q2的一项关键成就,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超40%,既得益于自有用户群的增长,也得益于京东外卖和京喜业务的增量贡献。”

两年过去,京喜的成绩如何?在两周年媒体沟通会上,祁婷披露,京喜在2025年实现交易额10倍增长。目前,京喜的用户数量为3.7亿,为京东带来1.5亿新用户,链接全国260个产业带。

但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厘清。譬如,怎样避免陷入恶性内卷、京喜的“低价心智”与京东的“品质心智”如何并存、初具规模后要如何在低价以外满足更多元的增量需求、对于业务盈亏节点的思考,等等。

祁婷说,“京喜的低价一开始就是有底线的低价”,从工厂的生产环节到后续的运输打包环节,再到营销和客服,京喜都介入成本优化过程。在起步的第一年,京喜的日用消耗品几乎满目都是10元以下商品。如今,伴随用户增长和规模扩大,如何在低价基础上再构建更多“品质信任感”成了新命题——两个月前,京喜推出了“京喜甄选”。

京喜希望达成的理想状态是,整体体验优于竞争对手的同时,成本和效率上又能领先。但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用户拉新、物流体验都需要补贴和前期投入。祁婷坦言“京喜目前还没赚钱”,但随着效率优化、客单价的提升,“它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Q:电商零售都在卷低价,但京东的鲜明特质一直是“品质”,京喜也在这个生态里,怎么去平衡极致低价和品质保障的问题?

A:坦白讲,这个业务创造之初就是为了“反内卷”,做“有底线的低价”。京喜的所有产品必须是采销亲身去选货,保证前端的商品描述和实际情况一致。

关于低价的实现逻辑,其他平台的部分做法可能是通过竞争,让所有人杀入这个战场、血本无归,但我们其实是做背后的工业升级。第一,我们会帮工厂去梳理成本,帮他看哪些包材的成本能省、哪些是过度包装。第二,大部分工厂过去是“非计划性工厂”,生产完成后把货物搬到储存地,等有订单了再运送到打包、发货的地方,但京喜介入后可以做什么?因为我们所有订单都是确定性的,下了产线就能直接到快递线,减少中间的搬运和储存环节。

大家可以想象,产业带在低价货盘上,它的人工成本和仓储物流成本是“大头”,这两道就可以帮工厂至少降低10%的成本。我们希望在共赢的前提下,跟工厂一起去竞争更低的价格。

Q:网上有消费者评价,京喜自营的质量逊于京东自营,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A:确实京喜的质量一定是比京东自营差的,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需要解决。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要做这群对性价比追求较高、甚至收入水平相对低的用户的生意,那质量的差距是客观结果。只要我们对应地、满足到了这群用户的需求,就够了。

Q:京喜的新用户主要来源于哪些渠道?

A:我们的外部投放渠道比较复杂,大家能看到的一些主流媒体跟京东集团都会有合作,大部分新客来源于外部的媒体投放。

Q:京喜用户在全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A:从用户结构来看,确实是下沉市场占比更高。京东本身在高线市场的渗透相对是高的,但低线市场的空间还很大,京喜的商品本身性价比更高,吸引下沉市场用户是必然的结果。同时,女性用户的占比要高于男性。

Q:京喜定位偏下沉,但两个月前你们上线了“京喜甄选”,这是出于什么考量?

A:坦白讲,京喜的第一年主要是在探索质量可靠前提下的低价模式。那段时期,在日用消耗品里,几乎没有10块钱以上的东西。

日用消耗品本身也是京东想要弥补的品类,京喜的低价动作在前期拉新上肯定是有效的。但随着我们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这些姑且称为“下沉市场用户”,他们也想买一些质量更好的商品。同时,京东本身的一些用户也愿意去在品牌商品之外,尝试同等品质、价格几分之一的商品。

在“京喜甄选”项目正式设立前,京喜已经有一些质量很好的商品。价格竞争力、好商品已经呈现为用户需求趋势,我们相当于顺势而为,把这些头部工厂、头部品质、满足各项检验标准的商品打上“京喜甄选”的标,让用户更好识别。

Q:你们一直在强调,京喜给京东带来了“拉新”。那从实际情况看,京喜用户在京东平台的消费行为、价值是怎样的?

A:这部分“拉新”,确实是因为首单买了京喜的商品来到京东,成为京东的新用户。但他们后续的购物动线会逐渐向京东主站走,在京东越买越多。

在新用户的吸引和留存上,京喜主要做的事情是“吸引”,那“留存”其实需要举全平台之力来实现。京喜创造的是京东的增量用户和增量价值。

Q:刚刚讲到,平台预测某个营销时点的订单量会达到20万单,就可以提前让工厂生产备货。京喜的营销节点整体是怎么运转的?

A:其实营销上我们有很多确定性,毕竟跑了两年时间,有大量数据积累。卖什么类型的商品、卖到什么样的价格、当天活动的档期是什么样子等等,我们都能基本判断出商品的爆发系数。

依据这套数字,我们可以事先告诉工厂,三天后的这场活动你可能会卖10万单,也就能提前把生产拉到这个水平。而不是说爆发后再让员工加班加点,那样成本和履约的效率都是极低的。

Q:京喜给商家的账期是“D+7”(D指收货日),怎么做到?

A:我们的结算比较简单,工厂给我们的就是它的生产成本加快递打包成本,其余的部分,比如怎么去投广告、物流运输、客服,他们都不用管。

在这个前提下,当商品运输到用户手上,我们就开始计算账期,一般就是快递在路上的1-3天、再加上7天账期。这跟传统的采购要先仓储货物、再周转库存、再结算相比,是两套计费逻辑。大家的现金流会很快。

Q:跟京喜合作的工厂,一般会拿到多少利润率?

A:利润率几个点,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我保证他们都赚到钱了。举个例子,我走访中问工厂“今年赚钱了吗?”他们都跟我说“赚到钱了”。可见赚得还不错,要不然一定会哭着喊着说“我今年不行”、“要涨价”什么的。但大家的反馈是京喜的生意在稳步增长。

Q:在产业带这件事上,京造的采销和京喜的采销做的事情其实差不多,都是去工厂、帮工厂优化成本、让消费者拿到更好价格。你们内部会有“重复造轮子”的问题出现吗?

A:京造的模式我确实不方便评价。但从我的理解来看,京喜和京造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京造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品牌”,而京喜其实是一个“零售平台”,它们要承接的类目、用户群的广泛性、产品的梯度建设,其实都不一样。

虽然背后都是工厂,但京造可能是根据它品牌定位所锚定的用户群来选择工厂,而京喜合作的工厂从低到高都有。坦白讲,一些品质没那么优的工厂我们也需要合作,因为很多低收入的用户是价格绝对敏感型,京东也需要他们。

Q:京喜的变现模式和京东传统的变现模式有什么不同?目前盈亏情况如何?

A:我们赚钱的模式主要是靠进销价差。

坦白讲,现在我们还没赚钱。前期投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用户的投资,通过外部的流量曝光去吸引新用户,以及给他们补贴。我们希望新用户能快速触达平台,所以这部分补贴会持续在,只是随着销售增长,补贴肯定会慢慢降低。二是物流的补贴,我们是用京东物流送货上门的,这个成本其实不低,这部分补贴长期还是要依靠效率优化、客单价提升来覆盖。未来京喜一定是赚钱的。

Q:如果要一句话定义京喜自营的核心竞争力,会是什么?

A:我觉得就是回归到京东的理念,成本、效率、体验。如果我们的体验优于竞争对手,成本和效率上又能领先,那这个模式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注:文/任彩茹,文章来源:36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