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盘下了六年的棋,浦发赢得并不轻松

2025-10-30 10:19

帷幕徐落,胜果来得并不轻松。

10月28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关于“浦发转债”到期兑付结果暨股份变动的公告》显示,截至10月27日,累计已有498.37亿元浦发转债转为公司普通股,累计转股股数为39.54亿股。

此外,未转股的浦发转债金额为1.63亿元,占浦发转债发行总额的0.3258%。按照每张110元(含税)的价格,该行向未转股的浦发转债进行到期兑付,到期兑付总金额为1.79亿元。该行表示,“未对公司资金使用造成影响” 。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0月28日,浦发转债发行总额为500亿元,发行期限为6年。根据浦发银行公告,浦发转债将于10月27日截止转股,并于10月28日完成本息兑付。

随着浦发转债的尘埃落定,这场持续近六年的转股棋局终于落下帷幕。最终以机构“救场”与资本补充收官,同时也将盈利摊薄压力摆上台面。

关键先生轮番救场,浦发转债三百亿兑付危机始末

回顾浦发转债的历史,从发行人角度而言,成功促使投资者转股是核心目标之一,这不仅能避免债券到期时的大规模本息兑付,更能直接补充核心资本,优化资本结构。

浦发转债自2020年5月进入转股期后,转股进程始终较为缓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未转股比例仍高达99.9971%,近乎全部存续。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持有人选择持有至到期兑付,而非转换为公司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年起,浦发银行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持续走强。Wind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累计涨幅达67.74%。截至2025年10月23日,浦发银行年内涨幅为31.28%,在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三。

如此亮眼的股价涨幅依然没能刺激投资者转股积极性,2025年以来,随着浦发转债即将到期兑付,浦发银行也面临不小的转股压力。市场观望情绪浓重的关键时期,两家AMC的相继出手,助力浦发转债转股进程迎来关键性提速。

2025年6月,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称,信达证券管理的信丰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将约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普通股,占发行总量的23.57%,转股后持有该行的股份占比为3.01%,成为该行前十大股东之一。

9月30日,浦发银行再次发布公告称,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并将可转债转股后,持股比例达到3.44%,成为该行第五大股东。

信达资产、东方资产相继助力,依然没有有效激发市场的转股热情,9月17日,浦发银行发布《关于“浦发转债”到期兑付暨摘牌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时,该行仍有327亿待转股规模。

300亿元兑付压力高悬下,中国移动成为缓解浦发银行可转债到期兑付压力的第三位“关键先生”。10月13日晚,该行发布公告,中国移动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万张可转债转股。转股后,中国移动对浦发银行的持股比例由17%增加至18.18%。

多位“关键先生”的轮番救场,有效带动了市场的转股热情,随着浦发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增多,10月16日,中国移动持股比例被动稀释至17.80%。

10月17日,中国移动再次给市场吃下“定心丸”,公司将其持有的1874.07万张可转债转为1.5亿股浦发银行普通股。转股后,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由17.80%增加至18.15%。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浦发银行总股为333.06亿股。浙商证券研报指出,若浦发转债实现全额转股,静态测算下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望提升48个基点至9.39%,有助于夯实资本实力,拓展业务空间。

然而从硬币的两面来看,对于中小股东而言,资本补充的同时也带来盈利摊薄压力。以2024年为参照,浦发银行总股本为293.52亿股,该行合计新增约39.54亿股,使该行的总股本扩大约13.4%,同时会导致浦发2024年每股收益摊薄约11.8%。

回溯浦发银行近年盈利表现,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该行净利润分别为583.25亿元、530.03亿元、511.71亿元、367.02亿元和452.57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0.99%、-9.12%、-3.46%、-28.28%和23.31%。

尽管2024年浦发银行净利润实现显著回升,同比增幅超过两成,展现出较强的盈利修复动能,但若与2020年高点相比,仍有接近130亿元的利润差距尚待弥补。进入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净利润297.37亿元,同比增长10.19%,继续维持正向增长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可转债大规模转股推进,浦发银行总股本将显著扩张。这意味着,浦发需在现有盈利基础上,实现相应幅度的净利润增长,才能有效对冲转股带来的收益稀释压力。

在净利润尚未完全恢复至历史高点的背景下,叠加转股所带来的股本扩大影响,浦发银行未来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与增长强度,将直接决定其每股收益表现,也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压力另一面:合规承压,内控任重道远

在浦发银行面临资本补充与盈利增长双重挑战的同时,其内部管理与合规执行层面同样承受着压力。尽管转股推进为资本充足率带来积极影响,但该行在业务前端,特别是信贷与内控领域的合规表现,却反映出数字化转型在落地执行环节仍存在断层。

企业预警通显示,9月29日,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相关规定等6项违规被警告,被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罚款87.6万元。时任浦发银行合肥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陈某、时任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胡某,对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负有责任,分别处罚款2万元、1万元。

9月25日,浦发银行台州分行因信贷业务违规、内控制度不健全,被台州金融监管分局罚款120万元。

8月4日,无锡金融监管分局对浦发银行开出三连罚单。其中,浦发银行无锡分行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三查”不到位、个人贷款“三查”不到位,被罚款175万元。

浦发银行无锡中山支行因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贷款规模,被罚款80万元。浦发银行宜兴阳羡支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5万。

相关责任人方面,时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行行长、副行长孙某某、周某某分别被警告并罚款8万元、5.5万元。无锡中山支行行长李某某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宜兴阳羡支行零售客户经理蒋某某被警告并罚款5.5万元。

7月18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因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北京金融监管局罚款24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责任人刘某某与毕某某分别被警告并罚款40万元与20万元,这一数额罚款在银行业从业个人罚款中并不多见。

7月4日,浦发银行重庆合川支行因支付结算业务违规、反洗钱业务违规、数据报送与治理违规、内控制度不健全被中国人民银行合川分行罚款117.5万元。

6月4日,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罚款100万元。时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徐某某被罚款5万元。

1月24日,浦发银行安阳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理财资金投资股权项目管理不到位;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到位;违规处置不良贷款,被安阳金融监管分局罚款24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安阳分行余波未平。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阳监管分局对浦发银行安阳分行多名高管及员工实施行政处罚,涉及贷后管理不到位、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到位及违规处置不良贷款等多项违规行为。

根据安阳金融监管分局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七名浦发银行安阳分行高管及员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其中,最严厉的处罚落在了客户经理常性伟身上,因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到位被处以禁止五年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

1月9日,浦发银行泰州分行因项目贷款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个人贷款资金被挪用;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多项违法行为,被泰州金融监管分局罚款105万元。

近年来,浦发银行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与风险防控能力建设,致力于通过系统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然而,2025年以来频繁出现的监管罚单说明,浦发数字化风控策略在执行层面仍存在阻点。也凸显了该行在信贷业务合规制度执行力、员工贷前审核与调查、贷后监督机制等关键环节尚未完全实现数字化闭环管理。

尽管浦发银行在科技系统建设方面不遗余力,但若不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执行问题,特别是在信贷审批、资金用途监测、员工操作规范等高频风险领域的落地管控,其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实际成效将难以充分体现。

未来,浦发银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更需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压实各级管理责任、完善行为监督与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风险防控的深度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张为忠的“改革”药方,能否根治浦发旧疾?

自2023年9月张为忠执掌浦发银行以来,浦发迎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面对连续多年的业绩下行压力,张为忠提出以“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的转型战略,系统性构建包括“五大赛道”“五数体系”在内的新业务框架,并完成了从行长、副行长到多位业务总监的高管团队重组,为全行注入了新的组织活力。

在这一系列改革推动下,浦发银行在2024年交出一份可喜的成绩单。该行全年归母净利润达到452.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31%,创下近十二年来的最高增速。同时,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显著改善,不良贷款率降至1.36%,为近十年最低水平,不良贷款余额也连续第五年下降,显示出短期经营企稳向好的态势。

然而,成绩单背后,浦发盈利增长的核心因素,净息差压力依然显著。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浦发银行的净息差为1.41%,较2023年仅收窄1个基点。与国内银行业及股份制银行整体水平相比,其净息差表现呈现出边际改善,跑赢行业大势。

但深入分析来看,该行关键业务收益率下行幅度仍不可小视。例如零售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0.82%至4.15%,反映出在LPR下行、存量按揭重定价及信贷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银行定价能力依然持续承压。

与此同时,收入结构方面同样面临挑战。上半年非利息收入虽实现增长,但结构亟待优化: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02%,主要受银行卡和投行业务收入下滑拖累。若手续费收入持续承压,过度依赖投资收益,也将加剧浦发非息收入的波动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域经营分化问题日益凸显。上半年,浦发长三角区域 “一枝独秀”,营业利润占比31.80%,而西部地区营业利润- 22.60亿元,成唯一亏损区域,区域盈利协同性亟待提升。若区域不平衡持续,也将对该行资产质量稳定性造成影响。

在资产质量方面,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房地产相关贷款风险,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3.57%仍显著高于全行平均水平,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也出现微升。若楼市复苏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房地产不良率反弹。

总体而言,张为忠带领的新班子已成功止住了浦发银行的业绩下滑态势,并通过清晰的战略布局让市场看到了转型的希望。然而,浦发这场“翻身仗”的基础尚不牢固,银行正面临着息差持续承压、收入结构单一、区域发展失衡等多重挑战。

结语:理性辩证,任重道远

2025年,浦发银行正站在一个“成绩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交织”的关键节点。

张为忠掌舵下的战略改革与高管团队重组,已成功扭转了业绩下滑的颓势,并以“数智化”为核心绘制了清晰的转型蓝图。同时,历时五年的浦发转债棋局在多方“救场”下终于收官,为银行注入了宝贵的核心资本。

然而,这场“翻身仗”的根基远未牢固。短期看,大规模转股带来的盈利摊薄压力,对尚未恢复至历史峰值的净利润构成了直接挑战;中期看, 净息差持续承压、收入结构单一、区域发展失衡等结构性顽疾,仍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长期看,频频出现的合规罚单,则揭示了该行数字化顶层设计存在“最后一公里”执行难题。

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之中”。对如今的浦发银行而言,挑战不在于顶层设计,而在于如何将“数智化”理念彻底贯穿至组织的“神经末梢”,能否攻克“最后一公里”的执行鸿沟,是浦发实现从短期业绩“翻身”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ID:Agumanhua),作者:成才,36氪经授权发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