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9 20:18
(来源:纪要头等座)
数据中心光通信行业现状及硅光、CPO技术演进展望
一、高速率光模块市场供需分析
高速率光模块(400G/800G/1.6T)需求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传统数据中心需求暂不纳入核心分析范畴。当前市场存在显著供需错配,伪需求现象突出,需结合多维度数据客观评估实际需求。
(一)需求端:伪需求与实际支撑因素并存
伪需求成因:供不应求环境下,云厂商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向多个供应商超额下单(如实际需求400万时,向4家供应商各下达150万订单),导致表观需求虚高。市场传言“2025年800G需求4500万颗、1.6T需求2000-3000万颗”缺乏行业依据。
实际需求测算维度:
GPU视角:2025年主流GPU(如Robyn系列220万颗、Blackwell 4500万颗)对应光模块需求需结合单机配比(1颗GPU通常匹配4颗光模块),但需剔除供应链冗余订单。
CAPEX占比:AIDC资本开支中,光模块占比约3%(含厂房、电力等全成本口径),显著低于传统数据中心的4%;若仅以IT设备为分母,占比可达8%。2025年全球AIDC CAPEX预计4000-4800亿美元,对应光模块市场规模约120-144亿美元。
电力瓶颈:美国电力装机容量接近饱和,每1000瓦电力扩容需4000美元CAPEX,单个GPU(3000瓦)配套电力设施成本达1.2万美元,制约实际采购规模。
(二)供应端:国内外市场分化,发货量受产能约束
海外市场(北美AIDC):主要供应商为中际旭创(苏州)、新易盛(成都),产品以800G/1.6T为主,2025年发货量受限于光芯片、硅光片等瓶颈,预计800G约2200万颗、1.6T约300万颗。
国内市场:需求以400G为主,供应商为华工光讯、海信等国企,受限于国内GPU落地规模(华为累计发货量未过百万颗),整体需求体量较小。
二、光模块供应链及产能瓶颈
供应链瓶颈集中于核心元器件、生产设备及地缘政治因素,短期难以显著缓解,直接制约发货量增长。
(一)核心元器件供应紧张
光芯片:800G/1.6T光模块依赖EML(电吸收调制激光器)芯片,2025年全球EML产能仅能支撑约2800(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万颗8通道光模块(含800G/1.6T);硅光芯片虽产能较大,但单通道400G技术仍处实验室阶段,无法满足3.2T需求。
硅光片:八通道硅光片(适配800G/1.6T)2025年底累计产能约2800万颗,叠加无需硅光片的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光模块,总产能上限约3800万颗,难以突破。
(二)生产端制约因素
设备与良率:高端生产设备依赖美、德、日进口,国产设备虽可替代但良率低(一致性不足),导致返修率上升;800G光模块一次合格率仅50%-80%,显著影响实际产出。
工程师资源:光模块制造需大量资深工程师解决工艺问题,头部厂商月产能50万颗时,一年内翻倍至100万颗的难度极大。
地缘政治:美国对中国光模块加征27%关税,国内厂商需通过海外工厂(如马来西亚、泰国)规避成本,但若川普当选后政策加码,供应链稳定性将面临更大挑战。
三、硅光与CPO技术发展及挑战
硅光技术作为EML的替代方案,在1.6T领域渗透率提升,但面临调制速率瓶颈;CPO(共封装光学)因高成本、低可靠性,短期商业化前景有限,NPO(近封装光学)或成过渡方案。
(一)硅光技术:1.6T主导,3.2T存瓶颈
技术优势:硅光模块无需硅光片,依赖CW光源(连续波光源),2025年CW光源供应以Lumentum、住友为主,国内厂商(如仕佳)尚处样品验证阶段。
局限性:载流子迁移速率限制调制速率,单通道400G技术未突破,EML已实现实验室样品,硅光仍处研发阶段;1.6T硅光渗透率2025年或达70%-80%,但2026年后随EML成熟(成本下降),渗透率可能回落。
(二)CPO:高密度集成的“激进方案”,商业化障碍显著
技术特点:CPO将光模块与交换机芯片共封装,传输密度达1T/毫米(为传统光模块的10倍),但需配套高密度连接技术,导致良率低、成本高。
核心挑战:不可插拔设计导致维护成本极高(单个故障需停机数小时,传统光模块更换仅需几分钟),且产业链封闭(博通、英伟达方案主导,国内厂商仅能参与低价值环节如FAU跳线)。
(三)NPO:渐进式过渡方案更具可行性
NPO(近封装光学)通过缩短光引擎与交换机距离,平衡密度与可靠性,光引擎(相当于半个光模块)仍由国内厂商生产,兼容性优于CPO,或成为3.2T时代的主流过渡技术。
四、行业竞争格局及国内厂商分析
国内光模块厂商呈现“民企主导海外市场、国企把控国内电信市场”的格局,技术能力与地缘政治因素共同决定竞争壁垒。
(一)头部民企:聚焦海外AIDC,产能扩张激进
中际旭创:全球市占率领先,硅光技术布局深厚(1.6T硅光模块供应能力较强),但受1.6T需求延迟(B200 GPU及博通交换机推迟)影响,2024Q4-2025Q1业绩增速放缓。
新易盛:海外订单占比高,成都工厂为北美核心供应商,2025年扩产力度激进(老板亲自督战产能),但需应对海外工厂建设进度风险。
(二)国企代表:国内电信市场龙头,海外拓展受限
光迅科技:综合技术实力最强(产品品类覆盖最广),国内电信市场市占率绝对领先,但国企身份导致北美AIDC订单获取困难(客户担忧供应链安全),组织效率弱于民企。
华工光讯/海信:主导国内400G需求,依托国企背景承接国内数据中心订单,但产品结构单一,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竞争关键变量
技术迭代:硅光渗透率、CPO/NPO路线选择将重塑市场格局,具备芯片自研能力(如光迅)的厂商长期优势显著。
地缘政治:海外工厂布局(如旭创、新易盛的东南亚产能)将成为规避关税的核心竞争力,国企在北美市场的劣势或持续扩大。
核心结论:2025年高速率光模块市场供需仍偏紧,但需求需剔除伪需求干扰,实际发货量受限于供应链瓶颈;硅光主导1.6T短期市场,CPO商业化前景暗淡,NPO或成过渡方案(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投资需聚焦具备海外产能、硅光技术储备的头部民企,同时关注国企在国内电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Q&A
Q1: CPO和NPO技术路线的落地时间节点及现有光模块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如何?
A1: 目前3.2T光模块技术尚不成熟,CPO、NPO与现有光模块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存在行业分歧。CPO因成本高、不可插拔、产业链封闭及维护风险大(故障需停机数小时,损失远高于光模块),商业化可行性较低。NPO作为中间状态,通过缩短传输距离实现400G信号传输,无需激进的高密度集成,更具现实推广潜力。现有光模块技术在1.6T市场已确立地位,3.2T市场仍可能以光模块为主导,预计CPO难以成为主流,NPO或3.2T光模块更具竞争力。
Q2: CPO与NPO的技术差异及NPO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2: CPO是激进的高密度集成方案,需在1毫米范围内传输1000多G带宽,导致成本高、成品率低、可靠性差,且产业链封闭,维护时需整体停机,损失巨大。NPO作为中间状态,通过缩短传输距离实现信号传输,无需过高密度集成,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技术难度和成本,更符合产业渐进式发展规律,具备更高的商业化可行性。
Q3: 光模块成本中芯片的占比格局、国产化现状及未来潜力如何?
A3: 光模块本质是多种芯片(光芯片、CMOS电芯片等)的组装集成,芯片占比高。核心芯片中,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内仅华为能自主研发且不对外供应,国外市场由博通、马威尔等主导,占70%-80%份额,国内低速率DSP仍处样品阶段。光芯片方面,硅光芯片国产化有进展,但高性能光芯片(如200G EML)仍依赖国外,国内厂商(如仕佳)在CW光源等领域起步较晚,需时间验证。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积累,预计3-5年内光模块芯片国产化有望逐步实现。
Q4: 数据中心第一层传输中铜介质未来被光替代的可行性如何?
A4: 铜介质目前因成本低、稳定性高、无闪断问题,在短距离(2米内)100G/200G传输中占优,但其传输距离已达物理极限,难以突破。光传输综合能力是铜的上千倍,未来随着数据中心密度提升(如72VR72向144/256扩展),铜介质无法满足需求,光传输将回归。尽管光存在闪断问题(失效率为铜的100倍),但可通过冗余传输、纠错算法等手段解决(如华为采用的纠错技术),其他厂商有望逐步攻克该短板。
Q5: 云厂与方案商在光模块技术路线选择中的话语权博弈情况如何?
A5: 云厂(尤其是四大云厂)在技术路线选择中拥有最终决策权,方案商(如博通、英伟达)推CPO等方案存在自身利益驱动(如整合产业链、提升利润),但云厂可根据方案性价比选择是否采纳。对于小公司,因缺乏选择权,可能被迫接受方案商捆绑方案;而四大云厂对方案缺陷(如CPO的高成本和维护风险)可拒绝使用,保持自主采购光模块的灵活性。
Q6: 光迅科技在光模块市场的格局、份额及竞争优势如何?
A6: 光迅科技作为国央企(原邮电部背景),在国内电讯市场具有统治性地位,综合实力强,产品品种广泛性优于旭创、新易盛等民企。但其国企身份导致海外(尤其是北美)AIDC市场订单受限,客户担忧供应链安全风险。此外,国企管理模式下组织效率略(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逊于民企,在海外高增长市场的份额较低。长期看,其优势仍集中于国内电讯市场,需等待市场关注点转向该领域以释放潜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