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9 18:18
编者按:
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破冰。在这里,专业不是冰冷的词汇,而是我们手中的锋利长剑,穿透迷雾,剖析万象,直击实践前沿。【锋向】专栏,聚焦行业焦点话题,挖掘隐匿于表象之下的深层规律与未来趋势,与您携手探索前沿天地。
在中国,平均每53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产出,产量占全球70%;每天诞生数千件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突破500万件,占全球总量近1/3。一系列数据,勾勒出中国创新驱动的蓬勃图景。然而,随着中美战略竞争从关税壁垒延伸至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已成为博弈焦点,美方337调查较五年前增长62%;与此同时,国内知识产权纠纷激增23%,超七成源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缺失。当全球竞争从“价格比拼”转向“技术深水区”,知识产权已从法律文书升级为企业战略核心——既是企业破浪前行的舟楫,也是守护创新疆域的盾剑。面对专利突袭、核心技术泄露与“出海”过程中的合规挑战,每一步都需要专业力量护航。
中伦深耕知识产权领域多年,已超越诉讼代理的单一角色,进阶为深度赋能的核心伙伴,构建起涵盖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申请确权、合规审查、侵权维权、许可交易的全链条服务生态。在技术痛点与法律要点的交汇处精准发力,于规则框架内寻找最优解,为科技企业注入穿越周期波动、锚定长期发展的底气。
PART/01
谋局:“出海”征程中的知识产权突围亮剑
全球化浪潮中,知识产权纠纷是中国科技企业绕不开的“成人礼”。202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发起的337调查中,涉华案件占比超40%,电子设备的芯片技术、机械制造的核心工艺,屡成纠纷焦点,不少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都曾遭遇这样的“拦路考验”。
“值得欣喜的是,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诉讼胜诉率突破70%,中国企业学会了用专业策略为创新‘披甲’。”中伦合伙人顾萍表示,“在全球化2.0时代,知识产权已从防御工具升级为战略武器,价值从成本项转变为资产项。”这份底气,既源于国家政策托底,也离不开企业市场未动、专利先行的前瞻布局。
顾萍律师提及了她主办的乐歌案,当年正全力开拓美国市场、冲刺上市的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歌”),突然遭遇一场关乎生死的专利狙击——美国头部企业Varidesk依据337条款向USITC提交调查申请,指控乐歌等10家企业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和在美销售的高度可调节桌面及组件侵犯其专利权。作为核心救济手段,Varidesk同时请求USITC发布普遍排除令(禁止所有侵权产品入美)或有限排除令(禁止特定企业侵权产品入美)及禁止令(禁止美国境内销售侵权产品),意图从进口与境内销售等方面,切断乐歌美国市场供应链。彼时的乐歌,在法律资源与诉讼经验上与对手差距显著,这也恰是中国“出海”企业遭遇专利封锁的共性困境。
中伦作为乐歌法律顾问,迅速启动应对机制,以“精准研判+双线反击”的核心策略打开局面:一方面,拆解涉案专利,指导企业梳理研发文档,通过将乐歌产品的核心技术参数、结构设计与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逐点比对,证明产品与专利在技术方案、功能实现路径上的实质差异,形成有力的不侵权分析;另一方面,调取了在先公开的中国专利,直指对方专利缺乏新颖性,同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专利无效请求。这种“应诉与反制并举”的策略,有效扭转了被动局面,最终,仅用不到5个月便达成“零代价和解”,乐歌产品毫不受限继续入美,而应对成本不足同类案件平均水平的1/3。
这场突围的价值,远不止保住一块市场,它像一柄破冰之锤,击碎了美国专利不可挑战的认知桎梏,更沉淀出“技术抗辩与程序反压”的可复制范式。此后中国钢企、紧固件行业等在应对海外知识产权挑战时,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少走无数弯路。
“中国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时,积极应诉是唯一出路,退缩无异于将市场拱手相让。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专业策略如同精准杠杆,能以巧劲弥合实力的鸿沟,通过以打促和,用最小的代价撬动最优的解局。”顾萍律师坦言,当然,自主研发能力是维权底气,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ZHONG LUN
PART/02
攻守: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博弈
如果说“出海”维权是对外破壁、拓展海外市场,那么布局与夯实核心专利,则是在为企业构筑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如今头部技术领域的专利纠纷,已跳出是否侵权的简单判定,而是围绕权利边界展开精准博弈。中伦高级技术顾问任可的判断颇具洞见:“企业的专利竞争力,已从数量比拼转向质量抗打击能力,面对无效挑战时,能否通过精准的权利要求设计保住专利生命力,成为胜负关键。”
历经多轮交锋的迈瑞与科曼专利纠纷案是知识产权高阶博弈的典范。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凭借其便携式监护仪的核心结构设计,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产品热销之际,迈瑞发现竞争对手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下称“科曼”)推出的多款监护仪,涉嫌用到了自家的专利技术,遂发起专利侵权诉讼。
为对抗指控,科曼先后五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前三次请求均未获支持。科曼在第四次无效程序中提交了一款美国GE公司的监护仪作为证据,主张该产品早在迈瑞申请专利前就已公开销售,试图彻底否定迈瑞专利的新颖性。这一证据对迈瑞专利权的稳定性构成了实质性挑战,迈瑞不得不暂时撤回侵权诉讼,专利维权陷入僵局。
此时,中伦正式接受迈瑞委托,开始担任其专利纠纷案件的法律顾问。任可律师带领项目组迅速围绕技术层面寻求突破:联合技术专家深入剖析GE产品,精准识别出其与迈瑞专利的关键差异——主控板与显示屏的布局方式和固定结构存在本质不同。基于这一发现,中伦对迈瑞的专利权利要求进行了针对性修改,一方面增加技术特征,把GE产品的现有技术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删除有争议的方案,确保修改后的专利既能避开新颖性争议,又能精准覆盖科曼的侵权产品。几个月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审查决定,在迈瑞主动修改权利要求的基础上,维持了涉案专利的部分有效性。这一成功的专利维持策略,不仅帮助迈瑞稳固了核心产品的市场地位,也为同类科技型企业应对专利无效挑战、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策略路径与实务经验。
任可律师强调,本案完美诠释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帕累托最优”(资源分配的最理想状态)。在策略上,通过精准的权利要求调整,既守住了迈瑞的核心技术,又避免了科曼陷入专利被彻底无效的毁灭性困境,并确立了技术效果差异的审查标准;在行业上,则推动了医疗器械设计从机械堆叠向集成化的转型,为本土企业突破国际技术垄断提供了系统性支撑。“真正的法律智慧,是在守护创新的同时,为技术进步留足通道。”任可律师补充道,面对专利无效挑战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全球掘地三尺式检索”致命证据,被动防守只会陷入僵局,唯有主动拆解技术差异、精准调整权利要求,才能盘活死局,实现绝处逢生。
ZHONG LUN
PART/03
守护:开创商业秘密高效维权新路径
专利是公开的保护,商业秘密则是隐秘的核心。现实中,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往往面临“举证难、立案难、胜诉难、周期长”的困境:侵权行为隐蔽性强,技术秘密的非公知性与侵权关联性难以界定,许多企业遭遇侵权后,困在维权的迷雾中找不到方向。
“律师的价值,远不止于熟知法条,更是能从纷繁复杂的案情中,找到那把解开全局的密钥——一个精准的切入点。”中伦合伙人何丹的这句话,在他牵头主办的武汉A公司商业秘密刑民保护案中,得到了生动印证。该案不仅以速战速决打破维权困局,更获评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典型案例。
武汉A公司是亚洲领先的工业设备制造商,曾将一款核心产品的生产委托给另一家企业。可技术合作终止不久,A公司发现原合作方推出多款高度相似的产品,起初尝试通过专利侵权诉讼维权,但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技术特征复杂,对方产品难以准确认定构成专利侵权,导致专利维权之路障碍重重。
中伦接手案件后,深入梳理细节时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模仿借鉴,而是一场商业秘密侵权——原合作方在合作期间,通过技术对接、人员交流等便利,非法获取了核心技术秘密,随后快速复制投产。而此前A公司却困在专利维权的死胡同里。于是项目组果断建议:放弃单一专利诉讼,以商业秘密侵权为核心,采取刑事追责与民事索赔双管齐下的“刑民并举”策略,用刑事手段固定关键证据、形成震慑,用民事索赔弥补经济损失。
谋定而后动,一场针对商业秘密侵权的攻防战迅速展开。第一步是证据固定,项目组第一时间协同公证处奔赴现场,对涉案设备实物进行证据保全,牢牢锁定侵权证据链;引入技术、财务等多领域专家团队,进行非公知性鉴定并出具侵权获利评估报告;同步进行刑事报案;针对对方在民事案件中以管辖权异议拖延战局的企图,项目组凭借前期科学严谨的证据保全积极应对,被告的管辖异议在一审、二审均被法院驳回。在强大民刑攻势与积极谈判策略的双重努力下,最终双方达成全面和解:停止侵权并支付赔偿金。刑民一体的打法,将一场本应会旷日持久的纠纷快速定分止争,不到六个月即高效结案,在商业秘密保护领域树立起高效维权的新标杆。
然而,项目组并未止步于纠纷解决,而是洞察到A公司合规管理的短板,协助其构建起涵盖专利布局、商业秘密管理、公证存证与合规认证的全流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其长远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合规基础。
“商业秘密侵权并非‘维权无解’,关键在于能否精准锁定侵权核心、选对维权策略、快速固定证据。”何丹律师直言,这类侵权的隐蔽性,决定了维权必须快、准、狠——快在证据固定,晚一步就可能被对方销毁痕迹;准在策略选择,像本案的刑民并举,就是要打破举证难的僵局;狠在责任追究,必须让侵权方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高效维权路径,让每一份隐秘的技术心血都有处安放,让每一次创新投入都能获得坚实保护,这正是商业秘密维权最深远的价值。
ZHONG LUN
PART/04
破局:以诉促谈,把诉讼武器变成产业共赢纽带
随着科技浪潮涌向半导体、AI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规则探索也在与时俱进,尤其在标准必要专利(SEP)领域,平衡创新保护与产业协作,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课题。江波龙SEP维权案以“以诉促谈”的智慧,给出了“中国答案”。
深圳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波龙”)是中国半导体存储领军企业,产品覆盖eMMC、UFS等主流存储芯片,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2022年,江波龙发现深圳某半导体公司生产销售的多款产品涉嫌侵犯其多项SEP。
中伦作为江波龙法律顾问,深知SEP维权的特殊性,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专利劫持”,影响产业链协作。该项目由中伦合伙人柯爱艳、胜永攀联合主办,项目组精心设计了先礼后兵的阶梯策略,先后五次发函,附上专利清单、技术比对与符合FRAND原则(公平、合理、非歧视)的许可方案,诚意邀请谈判。可对方始终“已读不回”,僵局难破。项目组果断向南京中院提起两宗SEP侵权诉讼,通过多次庭前会议梳理事实与争议点,成功证明涉案专利为SEP且对方使用了涉案专利。但打赢官司并非最终目标,若一味推进诉讼直至判决,不仅可能导致双方陷入消耗战,还会耽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法院协调下,项目组抓住对方不想长期诉讼的心理,再次主动抛出谈判橄榄枝,聚焦产业协作而非赔偿,提出涵盖涉案专利及后续技术的“一揽子专利许可方案”,最终仅用数月便促成专利许可协议:对方合法获得专利授权,江波龙创新转化为实际价值,一场潜在的消耗战转为双赢局。
“SEP的核心不是‘卡脖子’,而是搭桥梁。知识产权的最高境界是将对手变为伙伴。”柯爱艳律师的点评戳中要害,半导体、AI领域从来不是追求一家独大,把专利壁垒变成合作阶梯,守得住技术根基,也给别人留合作空间,这种立足产业全局、追求共赢的纠纷解决思路,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实践中沉淀的重要经验。
ZHONG LUN
历经千帆,中国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实践已长成深扎产业土壤的茂林。它不再是临时御敌的“战衣”,而是融于研发、市场、产业全链条的硬核脊梁。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企业的成长,更是中国从知识产权大国向强国的生动跃迁。纠纷中淬炼的应对策略、协作中沉淀的实践智慧,让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再局限于被动防御或单点突破,而是成为统筹创新保护、市场竞争与产业协作的全局支撑。这份藏于代码、专利间的磅礴力量,恰是中国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基石。它让创新有边界、前行有底气,每一次对知识产权的珍视,皆是对科技未来的深情期许。前路虽长,但铠甲已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