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存储行业景气周期及技术演进路线

2025-10-29 20:23

(来源:老司机驾新车)

存储行业景气周期及技术演进路线

一、存储行业景气周期分析

当前存储行业处于上行周期,此轮行情自2025年9月启动,核心驱动力为AI服务器需求超预期。美国OpenAI等客户不仅锁定第四季度产能,更提前下达2026年订单,导致供需关系快速失衡1。与历史周期相比,本轮上行周期的核心差异在于需求端由AI服务器这一新兴亮点推动,而疫情后传统消费电子(手机、PC)需求疲软,此前周期多由产能调剂(减产)驱动,持续性较弱。 

回顾周期演变,疫情前存储行业周期规律相对清晰(1-1.5年),疫情期间(2020-2022年)因居家办公需求延长上涨周期至2年以上,随后陷入1年多的下跌周期;2024年周期缩短为“上半年涨、下半年跌”。当前周期预计持续性较强,不仅第四季度价格上涨,2026年或延续上行趋势,因HBM等高利润产品需求旺盛且原厂产能聚焦。 

二、上游原厂产能、竞争格局与产品侧重

(一)DRAM领域

产能与竞争格局:三星以月产能超20万片晶圆、35%市占率居首,海力士(20%)、美光(15%)紧随其后,三大原厂合计占比近70%,叠加长鑫存储后整体市占率超90%。 

产品与资本支出:原厂资本支出优先投向HBM,三星、海力士年DRAM资本支出约140-150亿美元,美光约100亿美元,主要用于HBM产能扩张;标准型DRAM(DDR3/DDR4)仅维持正常迭代(如1αnm向1βnm过渡),无大规模扩产。 

(二)NAND领域

产能与竞争格局:三星市占率20-23%,铠侠+闪迪合计25%(各占12-13%),海力士(15%)、美光(10%)、长江存储(8-10%,持续提升)分列其后。 

产品与资本支出:NAND资本支出低于DRAM,三星年支出约100亿美元,其他厂商多为20-30亿美元,(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资源优先投向3D堆叠技术(200层以上)及QLC产品;因HBM利润更高,原厂普遍将重心放在DRAM而非NAND。 

(三)竞争差异

DRAM市场集中度更高(4家厂商),价格易受操控;NAND厂商达6家,扩产与减产策略分化,价格涨幅较DRAM平缓。 

三、下游主要应用领域需求状况

存储下游需求以服务器、手机、PC为核心,合计占比超70%: 

服务器:AI服务器占比约10%,但需求爆发力强;传统服务器需求稳定增长(年增速10%),为存储第一大应用领域,其利润水平(40%)高于消费电子。 

手机与PC:均处“高原期”,手机年出货量约12亿部,PC约2-3亿台,需求疲软但单位存储容量持续提升(如手机高端机型从256GB向512GB升级),消费级存储利润水平较低(原厂20-25%,模组厂10-15%)。 

四、存储技术演进路线(DRAM/NAND)

(一)DRAM技术

发展瓶颈:受HBM资源排挤,DRAM技术迭代放缓,仍停留在2D制程(10nm左右,如1α/1βnm),3D转型需巨额资本投入,短期难突破,标准型DRAM或在10nm附近停滞。 

HBM主导:HBM为当前核心增长点,利润水平高达50-70%,三大原厂均优先扩产HBM,其产能消耗为标准型DRAM的3倍。 

(二)NAND技术

3D堆叠持续突破:已进入200层以上技术节点,2026年将迈向300层,堆叠速度快于DRAM,但300层后良率与风险提升,增速或放缓。 

QLC成为趋势:QLC价格较TLC低10-20%,寿命约为TLC的50%,但消费级需求对寿命敏感度低,当前占比约20%,未来3-5年有望升至50%,成为NAND主流。 

五、手机细分市场存储需求与供应格局

(一)需求结构

按存储容量分为高端(512GB+,占30%)、中阶(128-256GB,占30%)、中低阶(≤64GB,占40%),中低阶机型在新兴市场(非洲、东南亚)占比最高。 

(二)供应格局

原厂与模组厂分工:70%存储需求由原厂满足(三星40%、海力士20%、美光10%),30%由国内模组厂(江波龙、百维、长鑫、长江存储等)供应,形成“7:3”格局。 

国产化趋势:长鑫、长江存储受益于国产化政策与补贴,市占率逐步提升,但短期内难以与三星等原厂竞争。

六、国内存储主控技术发展状况

全球存储主控市场由群联(台湾)、慧荣(美国)主导(近70%份额),国内厂商处于追赶阶段: 

消费级主控:联芸(光云科技)为国内领先者,聚焦消费级SSD,受益于国产化浪潮及长尾品牌需求,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占据一定份额。 

企业级主控:国内厂商(如大普微)份额极低,企业级SSD主控仍以原厂自研为主,技术壁垒高(需长期研发积累与规模效应)。 

竞争梯队:联芸为第一梯队,英韧、得一微等为第二梯队,整体与国际龙头差距显著。

七、核心市场动态与展望

价格趋势:第四季度存储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级存储涨幅30-50%,消费级更高(50%+),因库存低位(模组厂仅2个月库存,正常水平为4个月)及产能优先供给AI服务器。 

HBM风险:HBM存在泡沫成分(AI应用尚未明确盈利模式),但短期需求旺盛,至少维持至2026年第二季度。 

技术替代:QLC将逐步替代TLC,2026年占比或达50%;HDD因长寿命优势(10-20年),与SSD形成互补(7:3),不会完全被替代。

Q&A

Q1: 当前三大存储原厂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如何?上一轮周期原厂的产能利用率大概在什么位置?

A1: 本轮周期在9月份上涨前,三大原厂的产能利用率约为80%;目前因市场极度缺货,已开始规划将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甚至100%。上一轮周期中,原厂产能利用率通常在70%左右,且因上涨周期较短(1-2个季度),利用率难以冲得太高,随后需求下滑时又会回落至70%左右。

Q2: 展望2026年,HBM的供需是否会出现供应过剩?是否会对其他领域产生连锁反应?

A2: HBM存在一定泡沫成分,因当前需求预测过于乐观,且AI服务器尚未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但泡沫短(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期内不会破裂,至少可维持至2026年第二季度,2026年下半年风险可能升高。若泡沫破裂,可能对标准型DRAM等领域产生连锁反应,因HBM消耗大量DRAM产能,其需求下滑可能缓解标准型DRAM的供应紧张,但短期内HBM仍是拉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Q3: 从产能消耗角度,HBM与标准型DRAM、QLC与TLC相比,先进产品对产能的消耗是否更多?

A3: 从产能消耗看,HBM和QLC/TLC呈现不同特征。HBM方面,当前需求已占DRAM总产能消耗的近一半,且制造一批次HBM消耗的原材料是标准型DRAM的三倍,对产能消耗显著更高。NAND Flash方面,QLC目前占比约20%,其与TLC处于技术转换期,因3D NAND向300层演进带动成本下降,QLC占比未来将逐步提升,但当前产能消耗仍低于TLC;长期看,QLC将成为主流,产能消耗占比会持续上升。

Q4: 在HDD原厂不扩产的情况下,AI应用发展是否会加速HDD被替代?QLC/TLC寿命较短是否会影响其对企业级SSD的替代前景?

A4: AI应用将加速HDD的替代进程,但HDD不会完全消失。AI服务器100%使用SSD以满足运算速度需求,传统服务器因HDD缺货也在加速向SSD迁移;但HDD凭借15-20年的存储寿命优势,在冷数据存储领域不可替代,长期可能形成70% SSD+30% HDD的平衡点,替代周期长达5-10年。QLC/TLC寿命(5-10年)虽短于HDD,但符合消费级和部分企业级的使用周期,且SSD厂商通过固件优化提升稳定性,对企业级SSD替代前景影响有限,企业级SSD仍以原厂主控为主,稳定性有保障。

Q5: 企业级存储颗粒供应紧张,模组厂能否顺利获取企业级颗粒?其囤货中企业级颗粒的存货占比如何?

A5: 当前模组厂获取企业级颗粒难度较大,存货占比极低。因AI服务器和HBM需求超预期,叠加行业自3月起持续涨价,市场普遍库存偏低(模组厂和客户库存均不到2个月,正常水平为4个月),上游原厂优先供应HBM和服务器级存储,企业级SSD/DRAM的满足率不足50%,模组厂难以大量囤货,企业级颗粒存货占比远低于正常水平。

Q6: 展望第四季度及明年,企业级与消费级存储的涨价幅度如何?企业级是否会虹吸消费级产能导致消费级涨幅超预期?

A6: 第四季度企业级存储涨幅预计为30%-50%,消费级涨幅更高可能达50%。企业级因需求稳定、客户重要性高,涨幅相对可控;消费级因优先级低、供应紧张,涨幅更显著。明年第一季度,企业级涨幅可能持续,因服务器和AI基础设施需求仍在扩张;消费级涨幅受终端吸收能力限制,若终端厂商或消费者无法承担涨价,可能出现需求下修或降规,涨幅或趋缓。企业级对消费级产能的虹吸效应已显现,消费级产能被挤压是其涨幅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Q7: 手机存储涨价前后,其占手机BOM成本的比例有何变化?

A7: 涨价前,存储占手机BOM成本的比例约为25%(1/4);涨价后,因存储价格大幅上涨,其占比进一步提升。不同定位手机的存储容量差异较大(高阶512GB、中阶128-256GB、低阶16-64GB),但整体来看,存储已成为手机BOM成本中的关键部件,标准型手机存储占比稳定在1/4左右,涨价后占比随存储成本上升而增加。

Q8: AI服务器(如英伟达、ASIC)的DRAM配置容量大概是多少?

A8: AI服务器的DRAM配置容量因产品类型和定制化需求差异较大。ASIC芯片的DRAM容量通常不大,主要用于优化运算顺畅性,其配置随市场行情波动(缺货时降规、过剩时升规),虽利润较高但用量有限。英伟达H系列等AI服务器的DRAM配置相对明确,内存条容量多为16GB或32GB,SSD容量约18GB或20GB,具体因客户定制化需求有所调整,但整体处于该区间。

Q9: 英伟达H系列服务器的内存条容量是多少?升级后容量有何变化?

A9: 英伟达H系列服务器的内存条容量通常配置为16GB或32GB。升级后(如Back view版本),因服务器定制化程度高,容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客户需求,整体仍以16GB或32GB为主,部分场景可能根据运算需求小幅调整,但未出现显著的容量跃升,核心仍匹配AI运算对高密度存储的需求。

Q10: 当前存储市场的库存水平有何变化?

A10: 当前存储市场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正常情况下,模组厂库存约4个月,供过于求时可达10-12个月;但目前受AI需求超预期及前期保守备货影响,模组厂库存仅2个月,客户(终端厂商)库存亦不到2个月,均远低于正常水平。低库存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加剧,价格快速上涨,且短期内补货难度大,库存水平难以快速回升。

Q11: 利基型存储(DDR4、DDR3、LPDDR)今年的涨幅如何?后续涨幅及持续性怎样?

A11: 利基型存储今年涨幅显著,后续仍将持续上涨但幅度放缓。年初因DDR4/LPDDR4产能EOL(停产),带动至少两个季度上涨,涨幅翻倍,甚至出现DDR4价格高于DDR5的倒挂;AI需求爆发后,DDR5价格回升,DDR4随DDR5联动上涨。DDR3因需求稳定(客户群体固定),价格波动较小。后续看,DDR4预计第四季度随DDR5上涨25%-30%,DDR3保持稳定;持续性方面,DDR4/DDR5将呈现正相关波动,直至DDR5涨幅趋缓,DDR3因刚需维持稳定。

Q12: 当前8GB DDR4的价格大概是多少?DDR4与DDR5价格倒挂的情况如何?

A12: 当前8GB DDR4颗粒价格约7元,DDR5颗粒约8.5元,价格倒挂已缓解。年初因DDR4产能减少,出现DDR4价格高于DDR5的倒挂;AI需求爆发后,DDR5价格快速回升,回归DDR5高于DDR4的正常状态(价差约1.5元)。目前市场报价混乱且多停止报价,实际成交价可能因缺货进一步波动,但倒挂状态已结束,未来DDR4与DDR5价格将正相关联动。

Q13: Nor flash的涨价趋势能持续多久?

A13: Nor flash涨价趋势预计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季度涨幅约20%。涨价主因是小容量NAND Flash产能向大容量切换,导致替代需求转向Nor flash,且年初DDR4/Nor flash产能减少进一步推升价格。当前Nor flash涨幅已翻倍,后续随小容量NAND Flash持续减产及3D NAND技术迭代,Nor flash占比将逐步提升,涨价趋势至少维持至2026年上半年,与小容量NAND Flash供需变化正相关。

Q14: 三星HBM3e降价30%对HBM4E市场格局有何影响?其与高等级DDR5的毛利率是否接近?高通3D堆叠芯片是否会冲击HBM需求?

A14: 三星HBM3e降价对HBM4E格局影响有限,HBM与DDR5毛利率仍差距显著,高通3D堆叠芯片短期内难以冲击HBM需求。三星HBM需先通过英伟达验证,降价主要影响自身利润率(从70%降至约40%),但难以大幅提升份额,因海力士、美光技术领先且不会跟随降价;HBM毛利率(40%-70%)仍远高于DDR5(企业级约40%),原厂优先保障HBM产能。高通3D堆叠芯片尚处技术探索阶段,商业化落地需数年,且当前存储市场极度缺货,短期无法对HBM需求构成冲击。

Q15: DDR4向DDR5的转换速度是否较快?不同制程下能否直接转换?

A15: DDR4向DDR5的转换速度较慢,受主芯片支持及客户验证限制,无法直接快速转换。转换需满足(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主芯片兼容性及终端客户(如工业、标案)的验证要求,流程复杂;但今年客户已被迫推进DDR5方案,约50%客户具备DDR4/DDR5双方案能力,当前价差驱动下切换相对容易(DDR5涨价时可转回DDR4)。长期看,若无极端价差(如DDR5溢价50%),DDR4向DDR5的转换趋势不变,因DDR5技术更先进且客户验证逐步完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