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营收连降、罚单“遍地开花”,华泰财险再敲风险警钟

2025-10-29 17:38

2025年10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华泰财险”)贵州省分公司因两项重大违规行为被处以90万元罚款,该公司时任总经理、副总经理及业务部门负责人等3名相关责任人也被一并追责。

此案例再次聚焦保险机构合规经营问题,引发行业对内控管理与责任追溯机制的高度关注。

多次被罚,合规隐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因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费率及虚列费用两项违规,同时,3名时任高管及部门负责人被分别追责:总经理蔡鸥翔因费率违规被警告并罚款9万元,副总经理郇心彬因虚列费用被警告并罚款9万元,公用事业业务一部经理谢非被警告并罚款8万元。这张罚单成为华泰财险近年最大罚单,机构与个人合计被罚116万元。

事实上,华泰财险今年已多次收到监管罚单,违规问题集中于财务数据、费率使用及业务操作等方面。

7月23日,云南金融监管局处罚其昆明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财务资料,机构被罚33万元,责任人李杰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7月15日,泉州金融监管分局因其泉州中心支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对机构罚款30万元,时任副总经理林梅平被警告并罚款6万元。

6月19日,天津分公司因给予投保人合同外保险费回扣等利益,被罚款11万元。

3月25日,广东监管局处罚其广东省分公司,因其存在虚列服务费、印刷费及未按规定使用条款费率等多项违规,机构及5名管理人员合计被罚91万元。

2023年完成对安达保险中国区业务的全盘受让后,华泰财险的整合进程暴露出诸多问题,成为新的负面风险点。

根据监管要求,安达保险于2024年12月正式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其财产险、责任险等核心业务及对应资产负债全部并入华泰财险。

但此次整合似乎存在“重规模轻管理”的隐患:安达保险原有30余个分支机构的人员安置、保单承接与系统对接尚未完全落地,部分保单出现“无专人跟进”的真空状态,已有投保人反映“续保通知延迟”“保障范围擅自变更”等问题。

连续两年营收、净利双降

华泰财险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中国首家全国性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由63家大型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注册资本达13.83亿元。

其发展历程中经历多次关键节点:2002年引入美国ACE集团(现安达保险)作为战略投资者;2011年随母公司重组为华泰保险集团,财险业务板块剥离成为集团全资子公司;2022年,安达系通过股权收购将持股比例提升至85.53%,华泰保险集团由此成为国内首家由中资转为外资控股的保险集团;2023年,原银保监会批准安达中国将旗下相关保险业务、资产及负债转让给华泰财险。

从经营业绩看,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华泰财险实现营业收入66.9亿元,同比下降4.88%;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微降0.1%。这已是该公司连续第二年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降”:2023年,其营业收入为70.33亿元,同比下降1.22%;净利润同样为4.03亿元,同比降幅达30.12%。

尽管华泰财险2021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328.29%,远超监管红线,但结合其连续两年营收净利双降的业绩走势,市场对其资金链稳定性的担忧正在加剧。

2024年净利润同比微降0.1%的背后,是其为应对投诉纠纷与业务整合所支付的额外成本——仅“1元保”事件的退费与赔偿金额就超过千万元。

与此同时,外资控股后的战略调整也引发市场疑虑。安达系持股比例提升至85.53%后,华泰财险将业务重心向高端财产险倾斜,但原有个人险业务的服务质量持续下滑,导致保费收入进一步萎缩。

第三方保险评级机构报告指出,华泰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已从2022年的A类降至2024年的B类,若合规问题持续发酵,恐影响其再保险分保能力与融资渠道。

从贵州监管局开出的116万元“天价罚单”,到全年多地分支机构因同类违规问题反复受罚;从连续两年营收净利“双降”的业绩压力,到业务整合中暴露的保单管理真空;从消费者集中投诉的“1元保”误导销售,到风险综合评级滑落至B类,华泰财险正陷入多维度的经营困局,而这一切的核心症结,皆指向其内控管理的薄弱与合规意识的缺失。

华泰财险的案例,亦是整个保险行业合规经营的一面镜子。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保险机构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大,“零容忍”已成为监管常态,“屡罚屡犯”不仅会消耗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与资金实力,更会触碰行业监管红线。

未来,保险机构唯有将合规理念深植于企业文化,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而华泰财险能否打破当前困局,重新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其后续的整改行动与经营表现,值得行业与消费者持续关注。(《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