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9 13:45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张铁
一度席卷全国的外卖补贴大战正在逐渐平息。
据经济观察报消息,10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上门调查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公司,事涉食品安全、外卖平台对商家经营资质审核等问题。
这场由京东高调入场引发,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被动跟进的近千亿资金消耗战,在短暂打破了外卖市场供需关系后,最终在监管介入和商业理性回归下走向终点。
喧嚣过后,餐饮行业并未迎来预期的繁荣,反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虚假繁荣”困境。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美团的王莆中表示,当前的餐饮行业面临着较大挑战,堂食的客单价已接近2015年。
当硝烟逐渐散去,留下的不仅是利润被压缩的商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生态,更有一度被打乱的行业发展节奏。这场没有赢家的竞争,迫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平台与商家的关系,探索超越价格战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繁荣背后的代价
外卖补贴战带来的后遗症之一,是行业价格体系的深度扭曲。当“满减优惠”逐步升级为“零元购”的极端促销,消费者享受的短期红利背后,是商家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
餐饮行业原本建立在合理利润基础上的定价逻辑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恶性降价循环。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增外卖订单中,七成以上来自15元以下的低价区间。
这种价格扭曲直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商家被迫在“保订单”与“保利润”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一方面,外卖平台上的订单量持续攀升,数据表现亮眼;另一方面,单笔订单的利润被压缩至临界点,甚至出现成交即亏损的异常状况。
商家进入进退维谷的处境。停止参与补贴,单量立马就要掉一截;关掉外卖,顾客却也不会回来,只会流向其他外卖。这种畸形的经营状态,动摇了餐饮企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紧接着的问题是体现在市场秩序的紊乱。低价竞争引发的“虹吸效应”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调研显示,超过八成的消费者会在“堂食价高于外卖”时改为线上下单。这种价格倒挂现象,迫使原本依靠堂食盈利的商家不得不加入补贴大战,形成不参与就流失客源,参与则侵蚀利润的困局。
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行业创新能力的弱化。当企业的有限资源和注意力被强行导向价格竞争,原本应用于产品研发、服务升级和体验优化的投入被迫削减。餐饮行业的竞争维度从多元化的品质、服务、创新竞赛,坍缩为单一维度的价格比拼。这种畸形的竞争环境,最终损害的是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长期健康发展潜力。
外卖大战不仅影响了餐饮商家,还波及到整个产业链。从食材供应商到餐饮设备商,从外卖骑手到消费者,每个环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这其中最“隐蔽”的受害者可能就是消费者了,虽然消费者在短期内薅到了羊毛,但长期而言,持续低价导致部分商家通过减少分量、替换食材等方式维持经营,消费者实际获得的产品价值缩水。
当每个参与者都在为生存而战,对长期价值的投入就成为一种奢侈。这种全行业的短期行为倾向,若不能及时扭转,将可能引发更深层的生态危机——餐饮行业从品质竞争滑向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最终危及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行业价值评估体系的失衡成为最隐蔽的创伤。在补贴大战期间,市场份额、订单增长率等量化指标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产品质量、服务水准、顾客满意度等本质要素反而被边缘化。这种价值导向的偏差,若不及时纠正,将对行业造成深远影响。
二、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之路
随着监管介入和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启动,外卖行业正逐步走出混乱,进入秩序重建阶段。各大平台相继调整竞争策略,从简单的价格补贴转向系统性赋能。这种转变标志着行业竞争逻辑的根本性变革——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5年中国外卖消费者订购外卖价位中,20-29元价位区间以33.51%的占比成为最主流的选择,这反映出当前外卖市场的主流需求是追求性价比,外卖行业如何契合新的消费习惯成为破局要点。
战略重构成为平台方的首要任务。过去依靠资金优势快速抢占市场的粗暴打法正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精细化的运营策略。平台开始将资源向商家赋能、服务升级和体验优化倾斜,试图构建更加健康的商业生态。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资金投放方向的变化,更反映在平台与商家合作模式的深度调整上。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外卖即时配送日订单峰值已突破2亿单,服务用户超过5.5亿人。庞大的数据意味着数字化运营将会成为一把利剑。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精准营销、智能备货、流程优化成为可能。商家得以从依赖经验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商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找到差异化竞争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迎来新的发展窗口。餐饮行业开始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经营模式,如专营外卖的“卫星店”、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业态等。这些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餐饮的经营边界,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覆盖能力。
供应链优化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在超级性价比时代,商家需要通过全链条的成本优化来实现可持续经营。从食材采购、仓储物流到加工制作、废料处理,每个环节都存在效率提升空间。这种系统性的成本优化,远比简单的降价促销更具长期价值。
行业标准重建是秩序修复的重要一环。在经历价格混战后,市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质量标准和价值评估体系。这包括产品标准、服务规范、价格形成机制等多个维度。只有建立公平、透明的行业标准,才能避免重蹈恶性竞争的覆辙。
三、构建餐饮新生态
展望未来,外卖行业的竞争核心将从流量分配转向价值创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份我国餐饮线上销售额增长19.1%,成为拉动内需的一大亮点。
过去平台间比拼的是补贴规模和用户增长,未来则将转向生态健康度、商家成长性和行业价值提升。平台需要重新定义自身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交易撮合者,而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和生态共建者。
精细化运营能力将成为餐饮商家的核心竞争力。在超级性价比成为常态的市场环境下,商家需要通过结构性优化而非简单降价来实现竞争力。这包括客群精准定位、产品矩阵设计、服务流程标准化、人员效能提升等多维度的系统工作,是长期修炼的内功而非短期见效的战术。
在后补贴时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对品质的要求将更加严格。透明厨房、溯源体系、诚信评价等建立信任的举措,将从差异化卖点转变为标准配置。同时,基于真实消费反馈的评价体系,将帮助优质商家脱颖而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环境。
从订单管理到供应链优化,从顾客服务到精准营销,技术正在深刻改变餐饮行业的每个环节。据新华社消息,7月以来,淘宝闪购平台有超30万家餐饮小店成交突破峰值;京东外卖上线4个月后即有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突破百万,多个品牌销量破亿。
这些平台的数据增长,都在显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餐饮行业有望实现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消费者创造全新体验,为商家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协同共生成为新生态的显著特征。平台、商家、供应商、骑手和消费者等各方参与者,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和共赢模式。这要求各方重新审视自身在生态中的角色和价值,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合作机制。只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才能确保生态的长期繁荣。
写在最后
补贴退潮,价值浮出。未来外卖行业的竞争,将是一场关于技术深度、生态广度与社会责任感的综合较量。
餐饮行业关系国计民生,连接人间烟火。对于平台企业而言,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在于短期流量得失,而在于能否与百万商家构建休戚与共的生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