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盏灯,一条龙,一个被世界理解的中国——国窖1573以非遗之美,让世界品味中国

2025-10-29 10:42

转自:新华财经

10月的米兰,秋意与光影在塞尔贝罗尼宫的穹顶间流转。

在这座汇聚艺术与时尚的城市,一盏来自东方的金丝缠绕的宫灯,在米兰的夜色中熠熠生辉。

图为花丝镶嵌“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作品

图为花丝镶嵌“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作品

这便是“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的现场。国窖1573携手非遗艺术家雁鸿带来了两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花丝镶嵌“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与绒花技艺制作的“云龙出水”艺术作品。前者温润如光,映照东方审美的精致与节制;后者灵动如水,凝聚千年节俗的力量与生机。

在这个被称为“艺术之都”的地方,“中国非遗”不再是陈列于博物馆的古老技艺,而是以鲜活的生命力融入当代美学与社交场景之中。

灯影流转,映出千年文明的温度

展览以“历史绵延,社交不止”为主题,呈现41位中外艺术家与15家机构的百余件作品,构筑起一场横跨时空的文化对话。国窖1573的两件作品正置于展厅——金丝宫灯静静悬挂,流苏轻颤,瑞兽在灯影中若隐若现;“云龙出水”在灯光投射下闪烁金辉,仿佛正从绒线间破浪而出。

图为花丝镶嵌“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作品

图为花丝镶嵌“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作品

龙形宫灯,十二金龙盘旋灯体,寓意前程似锦;凤形宫灯,以牡丹相伴,传递富贵吉祥;鹤形宫灯取意《瑞鹤图》,六面灯体上白鹤翩跹,象征长寿安康;麒麟宫灯,风铃摇曳,寄托才华与祥瑞。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场东方意象的视觉诗篇。

而“云龙出水”,则让龙从古画、传说与节俗中走出,用纤维、金属与光影重塑生命的腾跃——那是端午精神的再生,也是东方想象力的具象化。

图为绒花技艺制作的“云龙出水”艺术作品

图为绒花技艺制作的“云龙出水”艺术作品

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新生万物”系列展览联合策展人杨澜说:“器以载道,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用当代语言重构东方审美。它们为社交与情感沟通提供了场景和媒介,让人们在文化的镜像中发现自我。”

图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新生万物”系列展览联合策展人杨澜(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米兰总领事刘侃(左),泸州老窖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廖俊(右)出席“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开幕式

正如她所言,这场展览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展示”,而是一种文化的“进入”——让非遗技艺走进人们的日常、走进生活的情感逻辑。

当“活态非遗”走进世界的目光

这并不是国窖1573第一次以艺术之名走向世界。

从巴黎到纽约,从墨尔本到布鲁塞尔,它一次又一次以“让世界品味中国”为主题,带着中国白酒的香气、东方美学的温度,去完成一场又一场文明的对话。

泸州老窖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廖俊在开幕式上提到:“美酒天生就是一件艺术品,不需要语言就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它同现场的艺术品一样,都值得被全世界欣赏、品味。”

图为泸州老窖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廖俊

图为泸州老窖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廖俊

这句话背后,是国窖1573对“活态传承”的执着。自1324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创制“甘醇曲”,酿制出第一代浓香大曲酒,至今已有701年;1573年建造的酿酒窖池群,至今452年仍在持续使用。古法技艺和古老窖池,被誉为中国酿酒业的“活态双国宝”,也是中国制造精神最古老的象征之一。

它们并非沉睡的遗产,而是仍在“呼吸”的文明。而这份呼吸,不只停留在酒香之间,更在于国窖157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唤醒。

图为国窖1573

图为国窖1573

国窖1573正以“非遗+佳节”的形式,将古老技艺融入当代生活。

从2023年的春节开始,国窖1573携手花丝镶嵌传承人雁鸿打造“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让龙、凤、麒麟呈吉祥之光;端午节与绒花制作技艺共创“云龙出水”,让丝线腾起龙形的祝愿;中秋节的“福贵满枝”,以掐丝珐琅描绘月宫与桂树的柔光。

到2024年,中国浓香迎来七百年传承,国窖1573又与錾铜雕刻、金漆镶嵌、缂丝织造等非遗技艺,与多位国家级传承人和艺术家合作,创作“龙行龘龘”“云涧青龙”“福桂满江阳”等系列作品——每一件都如同时间的注脚,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并置,让节日之美再次成为生活之美。

国窖1573以春节、端午、中秋为主轴,用“非遗”讲述节气与祝福,用酒香承载人情与记忆。

这份文化工程不仅赢得公众共鸣,更在世界舞台上收获掌声——先后斩获2023伦敦设计奖铂金奖、2024MUSE创意奖铂金奖等国际大奖。

图为国窖1573所获的国际奖项

图为国窖1573所获的国际奖项

奖项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确认:东方美学,正在被世界理解。

正因这种以“活态”面对传统的姿态,国窖1573才能让每一次文化出海,不止于展示技艺,而成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话。

从“出海”到“出圈”,是一场文化的共鸣

110年前,1915年的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泸州大曲酒荣获金奖——那是中国白酒第一次被世界“看见”。

110年后,它以“国窖1573”的名字,携“非遗之光”亮相米兰。

时代的海浪已然不同,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依然如初。如今的国窖1573,不再只是白酒的代名词,而是如其所践行的,正成为东方生活美学与文明价值的提案者。这种身份的转变,源于一场持之以恒的文化长征:它以酒为媒,在全球举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它与艺术家、设计师共创,以节日之名焕新古老技艺;它跨界体育与艺术,用中国酒香融入世界社交的语言。

这种坚持,让“出海”不只是商业的扩张,而是文化的传播;让“出圈”不只是被关注,而是被理解。正如杨澜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所总结的,国窖1573通过“让世界品味中国”等文化交流活动,不只是传递白酒的香气,更用味觉、视觉与触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陌生到理解,从理解到同行。

图为“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活动现场

图为“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活动现场

这种“同行”,是文化的,也是情感的。当夜幕降临,塞尔贝罗尼宫灯火流转,人们在光影中举杯,白酒的醇香与音乐交织。当金丝的光辉映上新古典主义的穹顶,那是东方手艺的温柔与力量;当酒香在空气里弥散,那是七百年传承的芬芳与骄傲;当不同肤色的人们举杯相视、彼此微笑,那一刻,文化已经抵达。

它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传统技艺不是古老的符号,而是一种当代的力量。从长江畔的酒城到米兰的殿堂,国窖1573用非遗为舟,以共情为桨,让世界在举杯之间,看见一个立体、生动、可感的中国。这不是一次展览的结束,而是一场文明新生的开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