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药明康德“退出”临床CRO赛道,高瓴28亿接盘

2025-10-28 14:31

(来源:CHC医疗传媒)

10月26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同时宣布,拟以人民币28亿元作为基准股权转让价款,向高瓴旗下新设的上海世和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世和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分别转让其持有的上海康德弘翼医学临床研究有限公司100% 股权与上海药明津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药明康德表示,本次交易旨在进一步聚焦CRDMO业务模式、加速全球化产能投放。

受此消息影响,周一(10月27日)开盘后,药明康德在A股市场一度涨幅超6%,在港股市场涨幅超5%。而CDMO第一梯队的凯莱英A股下跌1%、港股下跌2%。因此,这是否为CXO领域反弹积极信号?或许依然需要时间检验。

而聚焦此次出售的“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在2024年合计营收16.3亿元,约占药明康德同期营收的4.3%;也是其2025年前三季度唯二的下滑业务。

28亿交易,高瓴接盘药明临床资产

药明康德是中国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CXO企业。其业务在横向层面覆盖小分子、大分子、细胞与基因疗法;在纵向层面涵盖从靶点筛选、研发、临床前CRO(动物试验阶段)、临床CRO(人体试验阶段)到商业化生产等各个阶段。

此次出售的资产隶属于其CRO业务中的“临床开发”服务。 

受让方均为高瓴资本旗下私募股权基金为本次交易专门新设的公司。

高瓴资本是张磊于2005年创立的全球领先投资机构,以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作为核心策略,聚焦医疗健康、消费与零售、硬科技、能源转型等领域。凭借深度的产业研究和全球化布局,高瓴资本在腾讯、京东、百济神州等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管理规模超5000亿元人民币。 

对于业界的疑问之一,即28亿元是否合理这一问题,药明康德表示,此次交易金额以28亿元人民币为基准。该定价是基于目标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经营业务状况、当前财务表现及净值、未来市场预期,同时结合股权非上市流通属性以及交易的竞争性,经各方协商确定的,具备商业合理性与公允性,不会损害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整体项目支付分四期完成。

药明康德表示,最终价款需根据目标公司放款日的运营资本、现金负债,以及2026 -2028年业绩完成情况进行调整;初步测算,最终对价将显著高于交割日目标公司账面净资产,能为公司创造正向利润贡献。

具体而言,

在战略层面:

药明康德将进一步聚焦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集中资源投入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以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优化业务结构,为全球化产能投放提供资金支持,契合公司长远发展规划。

在财务层面:

  • 此次出售的“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在2025年1 - 9月合计营收11.6亿元,占药明康德同期营收的3.5%;合计净利润0.9亿元,占比0.7%,剥离后对整体营收贡献影响较小。

  • 预计交易最终收益将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0%,将对2025年度净利润产生较大积极影响。

  • 基准对价28亿元显著高于目标公司当前账面净资产,可创造正向利润贡献(具体以审计结果为准)。

在运营层面:

不影响药明康德现有经营管理;不新增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不存在担保和资金占用问题。 

高瓴资本“重回医药上游”

药明康德“战略瘦身”

CXO作为创新药领域的上游“卖水人”,行业整体经历的结构性震荡调整已持续三年。

高瓴资本也从最初的重磅押注转变为不断减持,在此次交易之前,其布局的相关资产几乎已全部出清。

而如今高瓴资本的“重新回归”,是否反映出CXO行业开始触底反弹,仍需时间考验。

但此次收购让高瓴重新获得CRO领域的战略支点,形成“临床执行+现场管理”的聚焦型布局。

康德弘翼:专注于创新药全阶段临床研究服务,覆盖I至IV期临床及真实世界研究。其前沿疗法布局涵盖CGT/ADC,临床药理学团队可支持复杂生物等效性试验。该企业实行中美两地运营模式,具备国际多中心试验(MRCT)能力。

津石医药:是国内SMO龙头企业,拥有3000多名CRC团队成员,业务覆盖全国140多个城市,与1000多家医院展开深度合作,基层资源整合能力十分突出。此外,企业自主研发了CTMS、eCOA等数字化工具,通过AI医学编码和RBQM平台提升数据管理效率。

两者形成“临床方案设计—试验执行—数据管理”的闭环能力,精准赋能高瓴在临床CRO核心环节的发展。

它们还能与高瓴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创新药企形成闭环并实现导流。 

而经历了2024年的震荡下滑,药明康德2025年业绩开始上扬。2025年前三季度“持续经营业务”营收324.5亿元(+22.5%),净利润122.06亿元(+84.90%)。核心驱动因素为CRDMO业务模式的深化、临床后期及商业化大项目增长带来的产能效率提升,以及出售联营企业药明合联部分股票的收益。但仍有业务“拖后腿”。

具体业务来看:

  • 化学业务营收259.78亿元(+29.28%),主要是TIDES业务营收同比高增长121.1%,泰兴多肽产能提前完成,反应釜体积超10万L;

  • 测试业务营收41.69亿元(-0.04%),其中,临床CRO及SMO营收12.1亿元(-6.4%);

  • 生物学业务营收19.47亿元(+6.6%),新客户贡献超20%;

  • 其他业务营收3.55亿元(-10.47%)。

从区域来看:

  • 美国营收221.5亿元(+31.9%),占比67%,仍是其第一核心市场,且增长强劲;

  • 欧洲营收38.4亿元(+13.5%);

  • 中国营收50.4亿元(+0.5%),增长仍放缓;

  • 其他地区营收14.2亿元(+9.2%)。

药明康德基于当前在手订单及行业环境,上调全年业绩预期:上调后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速预计为17-18%,全年整体收入预计达435-440亿元。

从药明康德此次剥离的资产情况来看,这些资产就属于其业绩下滑的业务,而且康德弘翼更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 

全力加码CRDMO

药明康德迎战全球强劲对手

在行业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多重影响下,近两年来,药明康德持续动态调整其业务布局。

例如,2024年12月,药明康德将旗下美国WuXi ATU和英国Oxford Genetics的全部股权出售给美国基金Altaris;2025年1月,又将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和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的两个医疗器械测试工厂出售给医疗技术测试公司NAMSA。

同时,药明康德坚定加码CRDMO业务模式的意图也十分明确。

除此次出售临床研发服务资产外,此前药明康德还多次减持药明合联股票以获取现金。近一年就有四次大规模减持,累计套现超69亿港元:

  • 2024年11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600万股;

  • 2025年1月,减持5000万股;

  • 2025年4月,减持5080万股;

  • 2025年10月,通过大宗交易出售3030万股,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2.47%,成交金额约23.46亿港元(不含交易费用)。

药明康德在多份公告中明确表示,减持套现资金将定向用于强化一体化CRDMO业务模式,具体包括:

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加速推进D&M(工艺研发和生产)阶段的产能投入,涵盖中国常州/泰兴多肽产能、小分子原料药反应釜,以及海外基地。

人才战略:吸引并留住医药研发领域的优秀人才,以支撑全球业务扩张的需求。

业务协同强化:通过资金投入优化跨板块业务协同,满足全球客户在创新药研发、生产全周期的需求,尤其适配ADC等前沿疗法的产业化需求。

生物制药行业正经历技术变革,个性化医学、AI药物发现、CRISPR等技术推动着行业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7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5%。行业趋势包括头部药企并购整合资源,以及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依赖CDMO降低成本、加速上市。

生物药生产工艺复杂,CDMO企业需具备全链条能力。此外,CDMO能帮助药企分散风险,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而CDMO竞争的胜负关键在于其技术壁垒和产能优势。

在中国市场,CDMO企业格局:

小分子CDMO:前四大包括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九洲药业,合计市场份额超60%;

大分子CDMO:药明生物一家独大,市场份额超70%;

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头部梯队包括药明系、金斯瑞生物、和元生物等。

而在全球市场,药明系面临强劲对手挑战。

以全球CDMO领域的黑马——三星生物为例,其通过不断加大产能投入、聚焦核心业务,一举跃升为全球TOP。

从当前整体格局来看,三星生物目前处于全球CDMO第二梯队头部,虽与药明康德、龙沙形成差异化竞争,但差距正不断缩小,药明自然严阵以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