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美国“稀土独立梦”破碎十五年!呵呵,再给三个15年也追不上中国

2025-10-28 21:03

当一些人煞有介事地警告:“中国不该打稀土牌,否则会倒逼西方重建产业链”时,历史却给出了一个无比讽刺的答案——十五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美国就已信誓旦旦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而今天,这个所谓的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反而更深了。呵呵,南生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种看似“清醒”的论调:认为中国运用稀土优势战略是步错棋,等于是在激励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重构稀土产业链,完全是在“逼对手自立”。

这些观点言之凿凿地指出:正是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促使特朗普政府近期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签署了稀土合作协议。他们还预测美国将陆续与越南、缅甸、巴基斯坦、加拿大等更多国家缔结类似联盟。

更有人郑重提醒道:“千万别低估美国,它毕竟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手握巨量资源,只要他们愿意,完全可能在两三年内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

这些人反复强调:“美国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专利,凭借美国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底蕴,完全能在短时间内——两至三年内,甚至有人断言一年时间内,就可摆脱对中国的技术与设备依赖”。

面对如此“高瞻远瞩”的见解,南生只能报以苦笑

恰在此时,一条尘封十五年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2010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郑重通过了H.R.6160号法案,即《2010年稀土与关键材料振兴法案》。

该法案明确授权在美国境内大力开发稀土材料,旨在“解决短期稀土材料短缺问题,确保对美国国家安全、经济与产业需求的长期供应”。

与此同时,当时的美国政府积极谋求与日本、蒙古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摆脱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体系。

如今,十五年光阴荏苒,结果如何?现实给了那些乐观预言者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不降反升,中国精炼稀土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十五年前已经惊人的占比进一步扩张至如今的90%。

重稀土的份额更是达到令人窒息的98%,这些数字对比本身就构成对前述论调最有力的反驳——如果真的如他们所说,美国两三年就能重建供应链,为何十五年后反而更加依赖中国?

回顾2010年,美国的战略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当时中国开始加强稀土出口管理,全球稀土价格随之波动,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连续发布多份报告,警告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2010年稀土与关键材料振兴法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它代表了美国政治精英的共识:必须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

法案通过后,美国确实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德克萨斯州的Round Top矿、加利福尼亚州的Mountain Pass矿等项目获得了政策支持;美国国防部先后资助了Lynas和MP Materials等稀土企业。

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也被拉入美国的稀土安全网络。按照常理,拥有先进技术、充足资本和强大政治意愿的美国,没有理由失败——然而,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远比纸面推演复杂。

十五年的努力下来,美国唯一规模化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至今仍需要将绝大部分稀土精矿运往中国进行分离提纯;美国计划中的十余个稀土项目,多数或因环境评估卡壳,或因成本过高而搁浅,或因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澳大利亚Lynas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冶炼厂屡遭环保抗议和运营困扰,产能始终无法稳定提升——目前也只能精炼为数不多的轻稀土,重稀土的规模化精炼不知要到何时。

南生明确告诉那些人:

认为“美国两三年就能重建供应链”的论调,严重低估了中国稀土产业形成的系统性优势。这种优势远非简单的资源储量问题,而是涵盖知识产权、采矿、分离、提炼、加工、应用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

在技术层面,中国经过数十年积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稀土分离提纯工艺,效率比国外同行至少高出30%以上,成本却仅为四分之一。

中国工程师团队对离子型稀土矿的掌握程度,使得重稀土的提取效率达到令人惊叹的水平。据业内专家透露,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耗时七年试图突破高纯度稀土分离技术,至今未能实现规模化量产。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中国建立了从矿山到磁材的完整工业体系。包头、赣州等稀土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任何单一环节的技术突破都难以撼动整个体系。

相比之下,美国要重建的不是某个工厂,而是整个产业生态——这需要时间、资本和人才的长期投入,绝非两三年能够完成。

在成本控制上,中国的优势几乎是决定性的。中国稀土企业享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成熟的技工队伍和相对较低的环保成本,使得中国稀土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碾压性优势。

数据显示,美国稀土项目的平均成本是中国的数倍以上,甚至是10倍,在自由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生存。那些认为美国能轻松组建“反华稀土联盟”的观点,同样忽视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复杂现实。

西方世界并非铁板一块,在稀土问题上各自打着小算盘。欧盟虽然担心对华稀土依赖,但更警惕美国稀土产品的高价;澳大利亚拥有稀土资源,却缺乏加工能力,不得不与中国保持合作。

日本早在2010年就尝过稀土供应紧张的滋味,此后一直采取“脚踩两只船”策略,既参与美国主导的倡议,又积极与中国企业维持关系。就连美国极力拉拢的印度,它的国有企业印度稀土有限公司也明确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非被动等待。近年来,我国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了稀土加工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稀土资源,参与哈萨克斯坦、格林兰岛等地的稀土开发。

中国还建立了稀土产品溯源系统,加强了对稀土及相关技术、设备出口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南生敢于断言:即使再给美国三个十五年的时间,他们也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第一个十五年,中国依靠全产业链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第二个十五年,中国正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自动化,进一步拉大与追赶者的差距。

到第三个十五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核聚变及其他新技术等稀土永磁应用场景的爆发式增长,全球对高端稀土产品的需求将倍增,而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质量、规模和价格要求的,很可能依然只有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材料供应,而是向高端材料、元器件制造等下游延伸。中国企业在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上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这种全产业链的掌控力才是真正难以替代的。

呵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十五年前美国雄心勃勃的稀土复兴计划,最终在现实的礁石上撞得粉碎;今天那些认为美国能快速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论调,不过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对产业规律的无视。

中国的稀土优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代科技工作者和产业工人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的结果,这种基于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形成的优势,不会因为政治意愿或短期投入而轻易瓦解。

在美国两党纷争不止、盟友们各怀心思的背景下,想要构建完全排除中国的稀土供应链,无异于痴人说梦。

呵呵,稀土之争的结局早已写在过去十五年的历史中——不是中国离不开世界,而是世界的稀土产业链已经离不开中国。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基于产业规律的冷静判断。

呼吁网友关注南生的两个新号,阅读更多文章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