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复苏还是衰退?全球上市仪器企业财报大横评

2025-10-28 17:05

摘要 在全球贸易博弈不断升级、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各家大中华区业绩表现如何?我们对20家跨国仪器企业财报进行了梳理,试图从数据中捕捉信号,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市场是复苏还是衰退?

随着跨国仪器企业2025年Q2财报的陆续公布,各家上半年的营收情况已基本浮出水面。

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各家Q2业绩普遍呈现上涨态势,丹纳赫等行业头部企业在最新的Q3财报中更是交出了大幅增长的答卷。

然而,在全球贸易博弈不断升级、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各家中国区业绩又表现如何?我们对20家跨国仪器企业财报进行了梳理,试图从数据中捕捉信号,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市场是复苏还是衰退?

 半年过去了,20家跨国仪器企业业绩表现如何?

从20家跨国仪器企业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数据来看,16家企业同比实现增长,占比近八成。

注:部分欧企、日企营收由2025年10月23日汇率换算得出,存在小范围误差。

由于财报未公布,岛津、日立等企业未纳入统计

来源:各公司公开披露的财报数据,仪器信息网整理

首先来看营收上涨的16家企业。赛默飞以212.19亿美元的营收持续领跑,同比实现1.59%的增长;默克(122.16亿美元)、丹纳赫(116.77亿美元)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赛莱默、蔡司紧随其后表现亮眼,营收增幅同比均超9%。值得关注的是,赛多利斯是20家企业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企业;此外,特利丹、思百吉同比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

再将目光聚焦到营收下滑的4家企业。Illumina上半年营收21亿美元,同比下降4.02%;梅特勒托利多、伯乐、Tecan的营收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从营收维度看,跨国仪器企业的整体业绩正逐步摆脱此前的增长压力,呈现回暖趋势。生物生产和前沿科研设备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制药服务业务和安全研究渠道的增长驱动,以及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核心领域需求的持续释放,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推手。

分区域来看,美洲、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是多数企业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源,而中国市场正成为影响全球仪器企业业绩走向的关键变量之一。

 亮眼成绩背后,抓住了哪些中国机遇?

将视线聚焦于影响全球业绩的关键变量——中国市场,沃特世、安捷伦等企业的表现可谓十分突出。

沃特世Q2中国区营收达7.71亿美元,同比增长17%,创3年新高;安捷伦Q2中国区营收增长10%,Q3包含中国区在内的全球主要区域营收增长率均在5%以上;思百吉2025上半年中国区营收1.4亿美元,同比实现增长。

如此亮眼的成绩不禁让我们好奇:绩增长的背后究竟抓住了哪些中国机遇?

对此,沃特世总裁兼首席执行官Udit Batra博士指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与高端仪器更换需求是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他特别提到:“中国市场的仪器更换在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领域加速推进,为液相色谱和质谱业务提供强劲动能。”此外,客户对售后服务与化学耗材的依赖度提升,也进一步巩固了沃特世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

安捷伦在财报中则表示,国区收入领跑全球主要受益于国家刺激计划及本地化生产优势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海关实验室设备更新、环境监测等领域推出的国家层面项目,对实验室分析仪器需求有所支撑,安捷伦在这些政府采购招标中赢得了超过50%的标段,表现相当抢眼。

此外,受实验室更新需求驱动,不少客户在液相色谱(LC)更新换代上,青睐安捷伦新发布的InfinityIII系列,认为其兼容性和模块化设计能显著提升效率,一定程度带动了业绩的增长。

存量竞争时代,如何精准捕捉政策导向与行业痛点并快速做出响应,正成为外企在中国市场拉开差距的关键。

 中国市场真的复苏了吗?

尽管沃特世、安捷伦等企业在中国市场交出了积极答卷,但这并非行业全貌。

具体来看,行业龙头赛默飞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未能与全球业绩同步。2025Q1,赛默飞中国区收入同比出现个位数下滑;Q2下滑幅度进一步扩大,收入同比下降高个位数,CEO称中国目前对其业绩形成逆风丹纳赫中国区业绩同样面临挑战,Q2中国区收入同比下降中个位数。

受国产基因测序仪品牌冲击,近几年,Illumina大中华区占比一直走低。在关税、不可靠实体清单影响等因素影响下,Illumina2025上半年中国区营收为1.35亿美元(去年同期1.53亿美元),同比下滑超11%。

此外,在地缘政治、关税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阿美特克、赛多利斯、梅特勒托利多、布鲁克、伯乐等企业中国区上半年业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从具体披露的数据来看,阿美特克Q1中国市场下降约10%,Q2虽有所改善,但仍为低个位数下滑;布鲁克Q1中国区同比下滑10%,Q2仍保持低个位数下滑。梅特勒托利多伯乐等更是在财报中明确指出中国市场状况依旧疲软。

*上述企业中国区业绩表现均为不完全统计,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从全球视角来看,跨国仪器企业营收指标虽已重回稳健轨道,但仍面临区域性掣肘。中国市场的疲软,正是这场挑战的核心。

 中国区业绩承压,背后原因何在?

中国市场曾是跨国仪器企业的重要增长引擎,但在2025年,却似乎变成了最大的挑战之一,这背后原因何在?

关税是多家跨国仪器企业财报中明确提及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2025年,地缘风险加剧与关税壁垒再起已成为全球仪器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少企业在公布Q1财务业绩时,因关税影响下调了全年业绩指引,并将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纳入其财务指引中。

丹纳赫在Q2财报中明确表示,美国与中国之间仍存在“显著关税”,对零部件进口成本和产品终端售价均构成压力,进而影响客户需求

除关税影响外,国产替代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是影响跨国仪器企业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国产替代”呼声的日益高涨、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国产仪器企业的快速崛起,跨国仪器企业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具体到生命科学企业,面临的挑战则更为复杂。除关税及国产替代等宏观因素影响外,国内医疗领域集采、DRG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使相关仪器设备的采购价格受到严格管控,对销售和利润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受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导致科研投入趋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生物制药、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仪器需求也有所下滑。

 长期来看:中国市场,机会还是困局?

对于全球仪器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极具风险和挑战、但规模巨大的市场。

以赛默飞为例,2024年,赛默飞全年营收428.8亿美元。CEO Marc N. Casper在第四十三届JPM摩根大通医疗会议曾表示,中国市场作为赛默飞的第二大市场,贡献了约8%的收入(约34.3亿美元)。

2024年赛默飞全球各地区营收占比(亚太区占比19%)

在全球经济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中国依然是全球仪器企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点从各大企业在财报及电话会议中对于中国市场频繁的提及程度也可见一斑。

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但以赛默飞、赛多利斯等为代表的企业仍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保持乐观这种信心并非空穴来风。在经历关税所带来的剧烈冲击后,不少企业通过采取成本控制、本地化等应对措施,已逐步消化外部压力,财报中“中国市场受关税影响的程度低于此前预期”的反馈也证实了应对策略的成效。

积极的信号正在释放。在前不久丹纳赫Q3电话会议中,管理层多次提及中国市场,并表示其已“出现企稳并开始回升”。相较于上半年相对谨慎的表态,此番判断的转向,或许预示着中国市场的复苏动能正在积聚。

 结语

波诡云谲的2025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沉浮商海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跨国仪器巨头来说,或许只是常态。

回望2025年上半年,跨国仪器企业集体遭遇了业绩寒流。关税政策的冲击如同多米诺骨牌,在各大市场引发连锁反应,叠加市场需求疲软、竞争加剧、企业自身经营调整等多重因素,普遍面临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严峻挑战。

但转机已在第二季度显现,多家财报纷纷呈现出“止跌企稳”的积极信号,营收逐步回暖,利润趋于稳定,这或许预示着行业最艰难的时期正在成为过去。

业绩的增长或许无法一直持续,但市场的变化和洗牌却会始终发生。中国市场的未来将如何变化,期待从各家接下来的业绩答卷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 转载:须本号授权,请联系主编

| 来源:仪器信息网

| 作者:木木桉

| 责编:安安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