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8 18:26
(来源:老司机驾新车)
人形机器人发展展望及产业链剖析
一、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与竞争格局
人形机器人发展已历经数十年,2023年特斯拉Optimus第二代发布后行业加速爆发。从历程看,1960-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双足机器人,1980年代本田发布阿西莫,2011年波士顿动力推出Atlas并开源算法,2023年特斯拉Optimus引爆行业。当前全球竞争主要集中于北美、欧洲及中国,日本、韩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相对落后。
国内市场:人形机器人公司超100家,主要分布于广东、北京及长三角,头部企业包括语数智源、优必选、银河通用、青海图等,技术聚焦硬件研发与算法全栈自研。
北美市场:特斯拉、Figure为综合能力领先者,全栈覆盖硬件与算法;波士顿动力、Agility等传统机器人公司转型而来,擅长硬件与本体设计。
二、特斯拉Optimus与其他技术路线差异
特斯拉Optimus在感知、执行器及灵巧手设计上与行业主流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全栈自研特色。
感知层面:采用纯视觉方案,基于双目视觉与端到端FSD大脑算法,无需RGBD或激光雷达,硬件成本低但算法要求高。
灵巧手设计:第三代即将发布,第二代采用连杆+涡轮无感方案,7个主动自由度,手臂一体化设计以提升灵巧度与紧凑性。
执行器技术:采用丝杠(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驱动的直线模组,可提供力矩保持、高负载及低功耗,适合大臂/小腿驱动;国内厂商则以旋转关节为主,成熟度高且成本较低。
三、人形机器人BOM成本拆解及产业链供应商
BOM成本中动力单元、灵巧手、算力平台及传感器占比最高,产业链供应商呈现专业化分工特征。
(一)成本结构
算力平台:含GPU、CPU及域控制器,占比约20%,主要用于运行大模型(如VRM/VRA)及运控算法。
动力单元:包括旋转关节模组(国内主流)与直线模组(特斯拉),特斯拉14个旋转关节成本约5万元。
灵巧手:高自由度带触觉的灵巧手占整机成本30%,随技术成熟价格下降但仍为核心支出。
传感器:含视觉(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力觉(六维力传感器)及触觉传感器,国内多采用“深度相机+激光雷达”方案。
(二)核心供应商
执行器:旋转关节厂商包括凯旋、泰普、天链、Bo,汽车产业链企业如三华拓普、雷利切入;直线模组供应商有云台云控来福、耗智。
灵巧手:总成厂商包括帕西尼、灵心巧手、敖毅殷实,核心部件涉及空心杯电机及减速器。
传感器:视觉传感器以大华、海康、奥比中光为主;激光雷达采用大疆、速腾聚创等国产化方案;六维力传感器供应商包括宇力坤维、新井场,触觉传感器有戴蒙(视触觉)、帕西尼(磁电式)。
四、视觉与触觉传感器主流方案及趋势
传感器是机器人环境感知核心,视觉与触觉技术路线呈多元化发展。
(一)视觉传感器
方案:头部布置3-4颗鱼眼相机用于粗定位(全局感知),胸口或手腕搭载深度相机(双目/TOF/红外)实现精确定位,国内主流搭配激光雷达提升测距精度。
供应商:深度相机以奥比中光、英特尔、森云为主;激光雷达采用大疆、速腾聚创等国产化产品。
(二)触觉传感器
技术路线:
薄膜式压电阻:特斯拉、Figure采用,成本低(未来可降至10元/个),满足多数场景需求,国内厂商如能斯达、福莱新材布局。
刚性应变片式:美国ATI为代表,精度高但单价达2-3万元,应用受限。
柔性材料:电容电阻式(华为科、他山,单价200-500元)、磁电式(帕西尼、日本查拉,单价200-1000元)、视触觉(戴蒙,单价5000-8000元)。
趋势:薄膜式压电阻因成本优势有望成为主流,适配工业及商业化场景。
五、人形机器人算力平台与主控芯片
算力架构采用“大小脑+域控制器”分布式设计,芯片选型聚焦性能与成本平衡。
大脑(GPU):用于运行大模型,主流选择英伟达4090、HHR及奥瑞系列,其2000TOPS算力芯片即将量产。
小脑(CPU/MCU):负责运控算法,英特尔x86系列、AMD ARM架构为主,国内瑞芯微RK3588等用于子模块控制。
域控制器:采用低算力MCU/NPU,解决算力紧张与走线问题,国内地平线、全智、寒武纪提供相关产品。
六、灵巧手技术路线与发展趋势
灵巧手是人机交互核心,技术路线按驱动方式分为四类,高自由度与轻量化为主要方向。
连杆类:国内主流方案,电机内置,结构简单、刚性强但柔性不足,仅支持低自由度(如德宇航DDLR)。
纯齿轮:动态响应好但尺寸大、精度差(行星齿轮背隙问题),应用较少。
腱绳式:特斯拉及国内(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希诺、联想智能采用,驱动单元外置实现高自由度,缺点为腱绳蠕变、控制难度大。
微型链条:新兴方案,金属连接解决蠕变问题,尚未产品化。
趋势:设计上优先保障拇指5个自由度,主动/被动自由度结合,提升抓取稳定性与负载能力。
七、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展望
落地顺序遵循“从易到难、结构化环境从高到低”原则,教育文娱、工业及特种环境将率先实现应用。
教育文娱:容错率高,适合科研演示,中原动力、雨速重情等厂商已布局。
工业场景:结构化环境固定,优先切入高价值行业(如汽车产线),对机器人稳定性要求高。
商业化场景:酒店布草、餐厅整理等任务复杂,难度高于工业。
C端家庭:环境差异大、容错率低(如厨房操作、养老护理),落地难度最高。
特种环境:危化、消防等高危场景为刚需,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工降低风险。
Q&A
Q1: 人形机器人未来出货节奏如何?
A1: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正加快,今年下半年主流厂商已实现订单突破(千台或大几百台量级),今年Q4及明年上半年将出现较大数量级订单出货。今年行业出货量已达百台量级,未来出货量将进一步增长。
Q2: 明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出货量预期是多少?
A2: 今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为1万-2万台,明年出货量有望达到三四万台甚至5万台。
Q3: 人形机器人价格后续走势如何,合理价格区间是多少?
A3: 人形机器人价格因应用场景不同存在差异:工业级(满足负载精度要求)前期价格在三四十万区间;科研类(偏科表演)价格在10万-20万之间;消费级(玩具级)价格为几千到1万元。
Q4: 人形机器人本体竞争格局如何,零部件公司及车厂相比本体厂有优势吗?
A4: 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较大,可容纳多家参与者。车厂入局的优势在于能利用汽车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通过共用核心部件降低成本,参考特斯拉利用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模式。
Q5: 人形机器人技术方案中尚未定型的硬件环节有哪些,其后续边际变化和增量潜力如何?
A5: 目前尚未定型的硬件环节主要包括:一是灵巧手,处于技术路线验证阶段,尚未量产,未来将逐步收敛至可批量生产的方案;二是执行器,尤其是旋转关节中的减速机,下肢双足减速机可能出现新选项;三是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多样(视触觉、磁电、电容电阻、薄膜式等),目前处于逐渐收敛过程中。
Q6: 人形机器人从舞台演示走向应用落地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A6: 关键因素包括:一是成本价格,需控制在合理区间以满足商业化需求;二是产品可靠性,需达到工(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业级水平,确保在高容错率要求场景中的稳定运行;三是投入产出回报率(ROI),需在附加值较高的场景中实现合理回报,避免在低容错率、高风险场景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