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互联网又要“死”了?

2025-10-28 17:36

互联网又要“死”了。 

这一次的“死因”,是内涝。 

根据《财富》报道,今年10月,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已死”已经不再是耸人听闻的冰山阴谋论: 

“你们所有人都已经证明,现如今互联网大部分内容已经‘死亡’了——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已死’理论,不是吗?无论是机器人的操作、准人工智能的产物,还是领英上的‘糟粕(slop)’……人类的真实活动,例如直播观众和直播内容,对于现如今的注意力经济学,愈发显得珍贵。” 

身为“互联网首页”的精神领袖,Alexis Ohanian的发言,引来不少圈内人士的关注。不仅如此,AI行业标志性人物Sam Altman近期的看法,也成为了聚光灯的焦点: 

我从来都没有把“互联网已死”理论看作大事儿,但在现如今,似乎确实有很多大语言模型驱动的Twitter账户正在运行。 

 ——Sam Altman个人推文,2025/9/4 

行业领袖下场发言,立刻引发很大反响——从海外到国内,从Reddit的讨论版到公众号文章,各执一词的观点一时间涌出,但在结论上似乎依旧不乏讨论余地。 

那么,这一次的互联网,究竟是“死”,还是“没死”? 

漫灌的AIGC

单从主观印象出发,AI Slop究竟泛滥到了何种程度,恐怕很难得出共识。倘若去掉“Slop”这个后缀,现如今AIGC内容的渗透,用“无孔不入”来形容,基本也不为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标榜“年轻态”属性的视频网站上,利用语音克隆工具重新配音并剪辑二创的小品与相声节目,直到2025年,依旧是播放量动辄冲上百万的热点源泉。这些视频即便水准良莠不齐,但胜在量大管饱且紧追时事热点。 

AI生成的小品(截图)

一来二去,以赵丽蓉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曲艺大师,固然音容笑貌犹在,但在AIGC二创后浪不断涌来、熟悉的表演画面搭配速食笑料不断迭代的现如今,以“宫廷玉液酒”为代表的笑点原点,究竟还能不能维持昔日的含金量乃至国民辨识度,实话实说,不太好讲。

当AI的洪水彻底将整个互联网淹没,将所有人包括Z世代乃至Y世代,也包括互联网原住民α以及β世代裹挟其中时,UGC与AIGC的界限彻底被模糊,用“人类真实活动比重”的传统标准来衡量互联网的生命力,还能有意义吗? 

很明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被动接收信息的观众视点,运用多种手段( 当然 包括AI技术)来主动创造内容的AI+UGC创作者,他们的观点同样值得一看。 

受访者:

Enigma,前《大众软件》互联网栏目负责人,资深媒体人

TRPG Replay独立节目创作者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吧: 

在我看来,至少在目前,AIGC究竟是互联网的砒霜还是蜜糖,依旧取决于持有人打开的方式;至少在我手里,AIGC的滋味,确实还算不错。 

身为在文字领域打拼过20多年的从业者,我很清楚这种经典载体的魅力,也清楚这种载体想要在现如今的新环境引人入胜实属不易,更清楚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扭转这种局面(俗称转型)基本属于白日做梦——然而,有了AIGC工具,这个曾经不切实际的梦,真就成真了起码一半: 

举个例子,对于相当一部分码字人来说,在我们心底,总会有那么一部代表“自我实现”的夙愿,却也多半找不到合适途径与手段来完整呈现的故事——然而,凭借AIGC工具,那些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表现内容,譬如插画、BGM乃至配音和动态影像,都可以按照接近我们意愿的形态逐一生成;随后,身为创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启动剪辑软件,对照心目中的剧本,导入这些素材,剪辑、压制,最后出片——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只要一开始就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那个早已成为我们心结的“真正的创作梦”,至少也能实现个七成。 

没错,尽管水分很大,但这种“人人都能做导演”的技术形态,对于那些“会讲故事”的创作者来说,属实是利大于弊。 

再顺带一说,即便只能实现“七成”,但对于志同道合的受众来说,已经足够引人入胜——我自己就在Bilibili上传过一个故事的序章,合计片长20分钟,总播放量大约在15W左右。考虑到我的粉丝量不到8000,这个成绩应该能说明一点问题。 

说到底,至少在我个人看来,现如今的AIGC对于创作者的价值,基本约等于19世纪的锡管颜料对于画家的意义:有了这种能随时随地挤出一截涂涂抹抹的画材,当时的画家才会走出画室,在大自然的光影色彩中大搞现场创作,直接催生出了印象派这个现代绘画的开山派别。 

锡管装的颜料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再重要也不可能代替莫奈把《睡莲》直接画出来。 

AIGC也是相同的道理,作为在一定程度上能让编剧进化成全栈式导演的高效工具,只要“主导权”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即便套上AIGC的外壳,UGC内容依旧有资格站稳立定,像压舱石一样稳住互联网这艘大船的阵脚。 

这并不是碳基生物妄自尊大的臆想,事实上,对于现如今工作原理尚未脱离“反刍”的AI来说,让“人类的真实活动”保持活力,不仅仅是被创造者的伦理义务,更是在技术层面维持生命力的核心途径。 

崩溃的永动机

起初,第一批利用互联网数据训练AI模型的团队,收获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随后,源源不断的资金开始注入,推动整个AI行业迎来一轮起飞;然而,面对“数据荒”难题,不少后续入场的AI企业开始通过AI生成的合成数据来缓解这个危机;但是,这种利用AIGC内容训练AI模型的“自给自足”循环模式,真有看上去那么靠谱吗? 

2024年年中,一篇登上《Natrue》封面的论文,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 

GARBAGE OUT! (垃圾!滚啊!也有一种翻译方式为:垃圾进,垃圾出。) 

这句粗鄙之语标题背后的团队,来自剑桥和牛津等院校研究机构;根据他们的试验,使用合成数据进行训练,很容易让AI模型的生成结果产生劣化,并且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 

根据这些研究者的分析,在信息丢失、模型设计和学习过程使用数据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AI模型生成的AIGC内容会不断产生误差,并且逐渐积累污染后续的训练数据集,直接导致随后接入训练的模型进一步误解现实,最终导致AI模型崩溃。 

尽管这是个历经长期循环递归才会收束成型的结果,但考虑到包括微软、谷歌在内的企业都在利用合成数据训练模型,为了避免现如今的人工智能在不远的未来变成人工智障,及时部署一些反制措施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早在2021年就被摆上案头的C2PA (Coalition for Content Provenance and Authenticity,内容溯源与真实性联盟) 再次回归了公众的视野,Adobe表示已经在Photoshop和Firefly等产品中集成了相应的标记,微软也宣称将在自家AI平台与相关产品中应用这项标准,从而确保AI生成的内容具备有迹可查的源信息。除此之外,许多主流模型相关厂商也在推动AI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 (例如Google的 SynthID) ,同时,诸如turnitin以及Copyleaks等辅助检测工具也逐渐走向了实用化。 

另一方面,围绕AI生成内容辨识度的法令,也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许多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要求用户,在发布可能引发误解的AIGC内容时,务必添加醒目的声明和标注。可以说,UGC和AIGC重新澄清的阶段性相关举措,已经在路上了。 

但由此一来,似乎又有一个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倘若有朝一日,进一步完善的AIGC摆脱了“自产自训,越训越笨”的困局,近乎完美地替代了互联网的主流UGC内容,我们熟悉的频道、博客乃至其它SNS媒介都被“机器人的操作、准人工智能的产物”彻底填满。倘若事态发展到了这一步,“互联网已死”理论,会化作现实吗? 

不是新鲜事儿

提起“维多利亚时代的公众娱乐”,许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各种剧院和舞台表演,诸如魔术马戏、体育运动以及各种社交聚会。不过,在此之外,从19世纪中期开始,确实还有一项乍看之下颇为新奇、且以现如今的眼光来看依旧不乏技术含量的家庭娱乐形式流行一时:Stereoscopic View Cards,立体视觉卡片。 

简单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将两张内容几乎相同但角度有微妙差异的照片,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框架上,使用者在通过框架上的目镜观察时,左右眼略有不同的成像会相互叠加,透过镜头产生3D视觉效果。这个发明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无源设备,基本原理和现如今的VR头显差异不大。 

总之,这种不用很累很麻烦就能产生“临场感”的设备,很快就得到了彼时中产阶级的青睐,随后更是引来了贵族与劳工阶级的关注,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民众的大众娱乐活动之一。以Keystone View Company为代表的跨国企业更是盛极一时,从伦敦到东京都有相关业务展开。 

问题是,如此经典的娱乐方式为何在现如今没留下一点迹象?原因很简单——卢米埃尔兄弟在19世纪末拿出的动态影像艺术,彻底颠覆了整个视觉娱乐生态圈。“立体视觉卡片已死,然而电影万岁”。 

归根结底,技术迭代引发的行业洗牌,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从未停止过,互联网当然也不例外。就像有声电影的崛起,淘汰了默片现场乐队、却又催生出电影配乐这个新行业一样,淘汰技术留下的市场空白,注定会在短时间内被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填满。 

因此,倘若未来的AIGC在内容赛道彻底击败了传统的UGC创作者,那也无需过分担忧。只要市场满足的仍然是“人”的需求,新机会、新赛道、新风口,就永远不会缺席。 

用“内容含人量”来界定“互联网已死”,说到底,本质上沿袭的依旧是“摇滚已死”的那一套经典话术罢了: 

你可以说逆反精神不再纯粹,但随着这种“唱唱反调”的精神融入主流、彻底动摇了循规蹈矩的清教徒式传统音乐行业,面对这种新陈代谢式的进化,我们还有必要去纠结一开始的“生与死”吗? 

AIGC也一样,既然互联网也像生物一样不断进化,既然AI本身也是推动互联网进化的技术一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接受超链接、BBS、流媒体和SNS网络一样,戳破浮躁的幻觉泡沫,重新审视互联网这次全新的变化呢? 

纯碳基驱动的互联网已死,碳硅基共建的互联网万岁

司马徒林  腾讯研究院特约作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司马徒林,36氪经授权发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